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8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太阳能、移动板房一应俱全!美媒公布仁爱礁破船近况(图)

新闻来源: 军武次位面 于2024-11-29 18:24:10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仁爱礁,位于中国南海,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然而,菲律宾自1999年以“军舰搁浅”为借口,非法占据仁爱礁,始终是南海问题中的一个顽疾。最近,美国媒体公开了一组关于菲律宾非法坐滩军舰“马德雷山”号的近况图片,揭示出破船经过大规模加固和改造,不仅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自我解体”,反而建起了太阳能发电板和大片板房设施。



▲美媒公布的“马德雷山”号照片

从美媒公布的最新图片可以看到,“马德雷山”号甲板上堆满了各种设施,包括太阳能发电板和移动板房。这些设施显然是为非法驻守的菲律宾士兵提供长期生活所需,显示出菲律宾想将这一非法占据行为长期化的野心。

实际上,这艘破船早在2022年已被严重腐蚀,部分船体甚至已经坍塌。当时,许多专家和网友认为,船体随时可能因自然腐蚀而彻底解体。然而,菲律宾方面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对破船进行了全面加固,甚至采用了水泥浇灌的方式,填充内部结构。这种“填充式”修补不仅提高了船体的稳定性,还使其能够支撑额外设施的建设。从目前来看,“马德雷山”号不仅没有解体的可能,甚至可能“赖”上10年之久。

菲律宾这一操作堪称“赖皮战术”的经典案例:先非法占据,再利用时间拖延,通过不断加固和改造试图将既成事实扩大化,最终谋求合法化。



▲“马德雷山”号的内部情况

美国近期也在仁爱礁问题上大做文章。在美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菲律宾期间,美方公开宣称,已在菲律宾设立“仁爱礁特遣队”,以协助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动。虽然美国并未在中菲直接冲突中出手,但其提供的情报和技术支持显然助长了菲律宾的嚣张气焰。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干预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支持”。美军长期以来通过提供军事顾问、装备升级甚至直接派遣特遣队等方式,为菲律宾在南海的非法行动背书。这表明,仁爱礁问题并非只是中菲之间的对抗,更是一场暗中有大国插手的地缘政治博弈。



▲被中国海警围堵的菲舰

面对菲律宾的挑衅,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并在行动上展现强大能力。以近期仙宾礁事件为例,当时菲律宾试图为其非法滞留的9701号海警舰提供补给,但中国海警船迅速采取行动,不仅驱逐了菲律宾船只,还进一步实控仙宾礁周边海域。目前,菲律宾的船只已无法靠近仙宾礁。

在黄岩岛方向,中国则通过公布领海基线明确宣示主权,并以法律为依据划定12海里范围的领海领空。这些行动既是对挑衅的直接回应,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对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



▲被层层包围、严密监控的菲律宾海警船

尽管“马德雷山”号经过加固后短期内不会解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菲律宾可以永远在仁爱礁赖下去。从战略角度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在适当时机清除这艘非法坐滩的破船。

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在南海方向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无论是海警船队的规模,还是无人机和侦察设备的部署,中国都具备了精确掌控南海局势的能力。另一方面,菲律宾在仁爱礁问题上的非法行为显然是“以小博大”,缺乏真正的长期支撑。一旦中国选择主动清除破船,菲律宾即便借助外部势力的支持,也难以抵抗。

此外,随着中国对南海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大,通过加强法理基础、军事演练和生态保护等手段,仁爱礁问题的解决也将更加顺理成章。无论是通过直接行动还是借机应对挑衅,中国都有足够的手段让仁爱礁回归平静。



▲美媒公布的“马德雷山”号照片

美媒曝光的图片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菲律宾在仁爱礁上的非法行径,并进一步认识到背后美国因素的推动。然而,菲律宾想通过“赖皮战术”在仁爱礁问题上得寸进尺,注定是痴心妄想。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毫不动摇,无论是清理“马德雷山”号破船,还是全面解决仁爱礁问题,时间始终站在我们这一边。

正如中国在仙宾礁和黄岩岛方向取得的成功一样,仁爱礁问题的最终解决只是时间问题。而当时间到了,菲律宾和背后的支持者都将看到,中国不仅有实力维护国家主权,也有决心让南海恢复宁静。

			
网编:欢颜

鲜花(1)

鸡蛋(5)
8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军政原创】【网际谈兵】【军事纵横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