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爪泡饭”:日本厌食文化找上中国少女(组图)
新闻来源: 那个NG 于2025-02-15 7:15:40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无垠的互联网永远有一间我们还没打开的暗室。
如果你想进入这间暗室,就要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
今天我们推开的房间,里面坐满了厌食症、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的年轻人。

一切都要从一碗“魔爪泡饭”说起。
一位名叫@但以理的二次元博主,在抖音发布了一系列“日本酒吧妹异食癖”集锦。
功能饮料魔爪、五颜六色的薄荷糖、白米饭——这三种食物分开看都挺正常,混在一起搅拌,视觉冲击不言而喻。

每当我觉得中国年轻人抽象的时候,日本年轻人总会隔着网线给我一巴掌——整个东亚,找不到精神状态比日本人更抽象的民族。
随着线索找到TikTok,我发现这位抖音博主搬运的视频来自一位日本年轻酒吧妹@runa._.52。
她的自我介绍是ガルバ嬢,即日本夜店或酒吧女招待的俗称,通常指在夜生活场所工作的女性,只不过她的另一层身份是女大学生。
今年21岁的她声称自己可以通过远程工作每日赚取3万日元(约1432元),目标是在大学毕业前攒够1000万日元(约47万元)。通过她的视频内容可以了解到,所谓的远程工作,也就是类似于“爸爸活”的交际活动,和网络上的男性约见,然后赚取一些生活费。

从去年6月开始,runa开始更新自己作为酒吧妹的vlog。直到去年11月,她开始发布一系列诡异的食物搭配:例如酸奶+啤酒,软糖+纳豆,绿色漱口水做的果冻拌米饭,棉花糖拌米饭,水果软糖拌米饭,焦糖布丁拌米饭等等。这下,她彻底打开了TikTok的流量之门。
众所周知,日本人素来爱吃茶泡饭。但是当我看见一瓶绿色的功能饮料缓慢倒入一碗白米饭、再加上一整盒薄荷糖盖浇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清凉感与诡异感,还是让人忍不住小脑萎缩了一秒。好像那瓶魔爪浇的不是米饭,而是我的天灵盖。
评论区的日本路人也很有趣。一种是大喊“可爱”“看着很美味”“我也要试试”的二次元们,另一种是有点难绷的路人“你小子最好是全吃干净了”“让我在死亡和吃这碗饭之间选择,我会犹豫两个小时然后哭着吃完”,甚至还有和她探讨到底哪款薄荷糖拌饭更好吃的隐藏大神。
秉着中国人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与编辑部的@木子童也激情购入了同款魔爪饮料,亲自泡了一碗米饭。品尝之后,我们的评价是“还不错”,类似泰国芒果糯米饭的口感,但要是天天服用,恐怕得支付一些费用才行。
国内短视频平台已经陆续有人开始品尝“魔爪泡饭”,有人感觉还不错,有人吃得呲牙咧嘴。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好奇的观众会问了:主播主播,为什么非要这样吃饭?
原因很简单,流量啊。
在魔爪拌饭火了之后,这位女生又整了一系列新活儿,包括酱油生鸡蛋+汽水薄荷糖拌饭,可尔必思拌饭,养乐多拌饭,薄荷糖三角饭团。
效仿她的日本年轻人也陆续出现。拌饭还是太好入口了,有人选择用魔爪、咖啡、奶茶等等不可思议的物料泡澡,可以想像一下,洗完澡的身体比粘鼠板还粘。

中国网友这次单纯是看热闹了:没想到日本人是真把自己当日本人整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普通路人只是觉得猎奇,但另一群青少年这次真的“学到了”。

魔爪功能饮料在普通人看来,顶多就是提神的工具。但是在地雷系女孩的手上,它就是必不可少的时尚单品。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地雷系女孩”这个名词,肯定非常困惑。
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只在年轻人的亚文化小圈子里流行。
“地雷系女子”(じらいじょし)起源于日本社交媒体。这类女生外表可爱,但内心可能隐藏着情绪不稳定或极端的特质,甚至患有精神疾病,如果你不小心惹到她,有你好果子吃。
她们身上具有极大的反差感,看上去人畜无害,实际上带有无法预测的攻击性。对于沉迷白瘦幼的日本人来说,这类女生娇小玲珑的同时又具备二次元死宅们最爱的“病娇”(ヤンデレ),地雷系人设在日本火起来也不奇怪。


地雷女代表的二次元动漫人物就是《未来日记》中的我妻由乃。
她表面上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孩,实际上她有着极端的暴力倾向和控制欲,且对伴侣的爱和忠诚达到病态的程度,不惜为对方杀人或自杀,是病娇女中的T0版本。

由此引申,“地雷系”也成为一种特定的穿搭审美。
这种穿搭以“萝莉风”或“甜美风”为主,在暗黑系服饰上点缀大量粉色、白色以及蕾丝、蝴蝶结等元素,脚上务必要踩着一双黑色的厚底鞋。她们的妆容强调“无辜感”与“破碎感”,大直径美瞳、下垂狗狗眼、腮红是必不可少的,与甜美妆容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她们满脸的穿刺和穿孔。发在社交平台的照片,也大多是过度p图之后的大眼娃娃。
那个NG在去年8月的文章《短视频平台背后的未成年暗网》中为大家介绍过国内年轻人流行的“慢脚文化”。如此看来,“地雷系”就是“慢脚妆”的祖师奶。


那么,地雷系女子如何成为了魔爪的首席代言人?
这类女孩通常会出现在新宿歌舞伎町地区的狭小街道里,比如东宝大厦东侧一带的“东横”,是地雷女团建的聚集地。那里长期聚集十几岁的少女,性侵害、暴力案件和药物滥用层出不穷。地雷女长期浸泡在大剂量的夜生活中,也是牛郎搭讪的重点客户,本不富裕的生活费还要拿去给牛郎打赏。
手头不宽裕,又要维持高强度的娱乐生活,功能饮料变成了她们的生活必需品。许多地雷女的背景是辍学逃学的未成年人,酒精和烟草对于她们来说性价比太低了。
可能你也会好奇,为什么地雷女不选择更常见的红牛作为日常补给?
这大约是商品与性别因素挂钩后产生的效应。红牛经常赞助极限运动和体育明星,作为能量饮料而言,男子气概突破天际,给人一种“大人饮料”的氛围;而魔爪更偏爱与潮牌搞联名,赞助艺术家和歌手,还经常更换外包装的颜色设计,更时尚先锋,也更符合“年轻人的饮料”定位。
魔爪不仅迭代包装配色,还经常更新口味,价格比红牛便宜,多种果味也更好入喉。
对于需要精致穿搭的地雷女而言,魔爪暗黑系的设计美学,再加上多种配色,成为她们日常穿搭中的核心出装。尤其是粉红色的百香果魔爪,更是地雷系风格的重磅单品。


日本球鞋文化名所Atmos推出过和魔爪联名的产品
再加上功能饮料能在一个小罐子的体积内提供糖分、维生素、牛磺酸和咖啡因,即便是吃不起一顿像样的饭,一瓶魔爪干下去,又能精神百倍地蹦迪。简单来说,食物不够,魔爪凑一凑。
一罐355ml魔爪的咖啡因含量高达93毫克,是红牛的两倍,进阶版地雷女会搭配各种来路不明的药物一起服用,直达体感巅峰,厌世病娇人设又稳了。

“地雷系”这一东洋文化产物,很快传播到国内的二次元亚文化圈层,也正中了一批青少年的靶心。
二次元亚文化本就是一个鄙视链极为严重的地方,恰好,“地雷系”可以说是正宗祖师爷亲传产品,樱花味相当浓郁。
为了能更贴近日系风格,以示血统纯正,国内的地雷圈子有一句著名台词:去中味。
在国内地雷妹的圈子里,“中味”(中国味)即是“土味”,“去中味”等于过滤掉自己身上一切可能显示出自己中国人身份的特征,从饮食到穿搭,从发型到口癖,从内心到外表。
和新宿的地雷女一样,国内的青少年们换上了相似的暗黑洛丽塔裙子(自然圈内也会为了谁穿的是正版谁穿的是山寨吵架),额头前面的刘海厚得能当被子盖,大美瞳假睫毛和下垂眼线卧蚕也是标配。

画虎画皮难画骨。仅仅模仿日系前辈的穿搭,还是无法参透地雷系的精髓,只是图个热闹罢了。真正的地雷系,必须真的“生病了”。
追逐时尚不仅仅是复刻穿搭,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和美学的模仿。于是,地雷妹最常见疾病ed(eating disorder)重磅出场。
ed,也就是进食障碍,通俗来讲是神经性厌食症。地雷系女子长期不规律饮食,加上容貌焦虑,追求纤瘦娇小,厌食症变成了家常便饭。
她们日常进食量极少,每日摄入的能量可能连300大卡都不到(正常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2000大卡),吃饭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灾难。
日本酒吧妹的“魔爪泡饭”,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ed人群的营养代餐。既避免了低血糖晕倒的不便,又比较方便廉价的解决了人体一天的糖分需求。
日本人这招太狠了,年轻人看见了是真的好学啊。国内地雷妹们纷纷效仿,人手一份魔爪泡饭。


许多ed女孩最开始是从刻意节食减肥开始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ed地雷妹”,你会看到一群年轻的女孩抱团取暖,她们互相分享掉秤食谱,断食心得。
看到她们晒出的食谱你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触目惊心。在青春期的女孩一天摄取的食物只能维持基础生存需要。最炸裂的是一个女孩一天只吃了一粒酸梅晶,也就是挖耳勺大小。她们大多在上高中的年纪,这是体力与脑力消耗最大的时期。
一杯奶茶,一个苹果,一包烟,然后再配上“甜丧”的梦幻滤镜,一个标准的地雷女动态就有了。


社交媒体与信息茧房如同幽灵般囚禁了迷茫的青少年,在她们还未建立自我认知的年纪,海量的信息如同隐秘的毒素轻轻飘浮在她们的生活里。
每个经历过青春期的人应该都明白,在寻找“什么是酷”的路上,总会有迷路的时候。
在ed群体的评论区,有求教程的青少年,试图通过物理方法让自己学会厌食。黑咖啡、魔爪、或是服用后能产生恶心反应的保健品,在各种路径的尽头,是一张骨瘦如柴的手部照片。只有看到清晰的骨架,秤上不断下降的数字,才会让她们感到“幸福”和“安全”。
看到同好晒出今天为了还300大卡的债暴走两万步的照片,大家也会互相勉励,称赞瘦下来的对方“宝宝好美”。还有女孩晒出自己本就纤瘦的手臂,在评论区询问“这种胖胖的胳膊该怎么减”,对方回复“饿几天就好了”。

她们还发明了许多圈内才懂的暗号。
比如“安全食物”。
只有零卡或低卡的代餐食物,才让她们感到安全,所以为了维持生命体征,她们会囤积大量安全食物。包括且不限于真空包装的卤蛋、各种口味的蛋白棒、零卡果冻、果蔬汁、以及大量的魔爪。
除了安全食物,正常的饭菜都被视为红灯毒药。
厌食症患者对日常食物感到恐惧和恶心,一旦摄入了正常食物,她们会产生剧烈的生理反应,严重情况下会走上“催吐”这条更黑暗的路:长期压抑食欲后,一部分人会在情绪不稳定时发生暴食行为,暴食过后产生巨大的负罪感,通过强行催吐来弥补心理落差。长期以往,人就掉进了“厌食-暴食-催吐”的恶性循环。


也许有人会好奇了,这些中华区地雷妹为啥不去喝东鹏特饮?价格更便宜。
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从粉红色MCM书包里掏出一瓶东鹏特饮——这种专门设计给卡车司机用来弹烟灰的饮料包装——简直就是中味最强版本概念神。
有一位博主向这些正处在ed状态中的地雷妹们推荐了一种真正适合中国人的“ed安全食物”:一次性冲泡的紫菜蛋花汤,既能维持生命体征,味道又比魔爪适口,可以说很有生活了。
但评论区立刻有人纠正:她们不会喝的,中味太重了,建议换成味增块。
还有网友在ed地雷妹的评论区下面阴阳怪气:
“过年od了2个大肘子,1份炸鸡。”
“今天od了一包利群,痰有点多,感觉要躯体化了。”
“想学ed妹喝魔爪减肥,结果一瓶下肚开胃了。”
“去中味的地雷妹过年不许收红包哈。”

除了ed(进食障碍),od(药物滥用)也变成寻常现象。
在国家管控前,青少年通过od中枢性镇咳药右美沙芬达到软吸毒效果已经不是新鲜事。自从右美沙芬被国家列为二类精神药品后,镇咳药愈美片作为平替出现,社交平台上出现青少年通过od愈美片来控制食欲、防止暴食。
但在小圈子的鄙视链中,od愈美片只属于“新手”,“老玩家”吃的都是真正的精神类药物。
舍曲林、喹硫平、碳酸锂、卡马西平她们如数家珍,互相交流今天又od了多少片药,动辄吞掉了几十片舍曲林,让那些正在治疗的患者听了都感到匪夷所思。事实上,精神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量控制得非常严谨细微。服药过程中有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嗜睡或失眠、恶心头痛等等。
进阶版本更是重量级,双方还会讨论做过几次MECT(改良电休克治疗)和TMS(经颅磁刺激)。尤其是MECT,是一种通过电流诱发大脑癫痫样放电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有自杀倾向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一位患病多年的抑郁症患者告诉我,如今在外卖平台通过电子处方就能购买精神类药品,在药店购买精神类药品也相对比较简便,互联网的便利增加了未成年人接触精神药品的机会。在社交平台上,也能看到青少年们讨论如何从购物平台购入处方单。








更严重的还会发展成自残。
在小圈子里,这种行为被称为“改花刀”,也就是用刀在手臂上划出伤疤。躲在出租屋里练刀法,实际就是用刮眉刀自残。
在原产国日本新宿街头东横地带,成群结队地雷妹的手臂上,经常能看到刚刚愈合的细长刀疤,流血自残是一种病娇的标志,也被赋予了另类的残酷美感。

这种残酷美学或许对一部分人奏效,但在圈外路人看来,实在是一言难尽。
路人大多还是抱着冷嘲热讽的态度。
她们越是期盼被关注,互联网上就越有人阴阳怪气,不怀好意地嘲讽她们:地雷妹去便利店扫码可以直接扫胳膊;地雷妹改花刀流出的血是中国红;说好了一起逃离原生家庭,结果你的零花钱就有20万;说好了一起去中味,结果发现原来你也得过年。
尤其是上了岁数的网友,早已过了在QQ空间非主流的年纪,只会代入绝望的父母视角。如果你的生活不够苦,就想想普通家庭地雷妹的父母。
你的孩子想成为一个地雷妹,每天逃学。昨天在网上抱怨穷鬼原生家庭就别生小孩了,今天又发了一组“中式教育你把我养的很差”并附上了一组改花刀的照片,转头就跟你说“生物爹,爆点金币”,一不留神又用你的身份证借了几笔小额贷。

图源:网络

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是,精神疾病逐渐走向低龄化。
越来越多青少年深受精神疾病困扰,但武断的家长通通按照“叛逆”“厌学”清算。
我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研究显示,我国一般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30%之间,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在“ed妹”的原产国日本,过度节食导致的厌食症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在日本,因厌食症就诊的青少年人数比新冠疫情前增加了1.6倍,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厌食症增加的原因可能包括行动限制带来的压力,疫情期间失去可投入的目标,因外出减少导致的运动不足(疫情肥胖)引发的焦虑等。
我们尽量保持不评判任何人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确无法详尽区分,在这个巨大的群体中,有多少青少年确实正在饱受精神疾病困扰,处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又有多少青少年只是崇拜向往着以病为美的亚文化,以自己的身体为工具探索生理的边界。
最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对所谓的圈子文化的打量与好奇。
一个13岁的女孩想要“入圈”地雷系,小心翼翼地在社交平台请教“前辈们”——
一定要喝魔爪吗?
13岁算低龄吗?
一定要od和割手吗?我不这样做会被骂吗?
可以没有精神疾病吗?
起因很简单。小圈子的文化规则和鄙视链比山东酒桌还严谨,这位女孩由于不懂“量产系”(只模仿穿搭)和“地雷女”(穿搭与性格都符合)的区别,被圈内人“教育”了一番。
她认为这是一群很酷的人,想要加入她们,甚至会为自己没有精神疾病而感到羞怯。

不会有人永远处在青春期,但永远都有人身处青春期。
少年维特的迷茫、烦恼、勇敢、愤怒和反叛,是人生里绝无仅有的情绪浓缩。青春期是自我认知建立的关键时期,就像一块即将成型的泥土,外界任何声光闪电都会改变它的形状。即便已经过了三十岁,回忆起兵荒马乱的青春期,我也感到一股劫后余生的头皮发麻。
十几年前的青春期,要么是冬天不穿秋裤,小美小帅放学拉个手,要么是偷偷喝一瓶啤酒,抽了一根家长的香烟,最胆大的不过是在网吧待一夜。
时代变了,青少年手上的社交工具变了,应对的环境也变了,如今早已不是QQ空间和人人网鸡犬相闻的时代了。
《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曾发布过研究表明,2010年代后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显著上升。研究表明,这一趋势与社交媒体的使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少年群体中。

世界无差别向他们打开,也无差别向他们展示喧闹和肮脏,美丽与丑陋,繁华和贫穷。
当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在社交平台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好奇”和“试探”是人类最正常不过的天性。
心理学家爱里克·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自我认同 vs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青少年无法成功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可能会导致角色混乱,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人本质是自由的个体。事实是我们无法干预他们能看到什么,也无法干预他们在看到之后产生的想法。在一个混沌的年纪,我们很难要求每个青少年都能做出锐利清晰的判断。

即便当下“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已经变成嚼烂了的烂咸菜,我们仍然要说——
许多青少年仍然生活在窒息的原生家庭环境中,家和父母就是他们最大的过敏原和诱发病因。但身为未成年,逃离家庭是一件太遥不可及的事。他们的求救声被嘈杂的社会淹没,无人在意。
学校的同辈压力,性早熟,巨大的课业负担,校园内物理或精神形式的霸凌,成长路上,你不知道会先被哪个绊倒。人们总是会美化曾经的回忆,但事实上,在中学度过的时间超过了未来人生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压力值。
更不用说整个社会向她们灌输的关于女性身体的物化。
聊起ed妹,人称用的都是“她们”。根据研究调查发现,神经性厌食症患病的性别比例高达1:11,人人都聊ed妹,但很少见过ed弟,毕竟男性很难落入关于身材焦虑白瘦幼的深渊,在男子气概的要求下,他们更多追求的是肌肉量和体脂率。
就像某社交平台已经火了一年多的“瘦子维持生命体征的食谱”,在年轻女性中非常流行,每天的摄入量大约是一杯拿铁和一枚水煮蛋,网红“一只白”的食谱让多少都市丽人一天只吃一个汉堡。在“断食理念”普及的当下,瘦不只是美和自律,也是我们亲手为青少年展开的世界运行真理。连成年人都无法规避,更不用说一个尚未建立自我认知的青少年,一不留神就滑入了这座为她量身定制的美妙陷阱。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产生,恰恰是因为人们需要知道是否存在一种客观的美,是否有可能将其转化为语言、转化为精确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思考变成了一场关于女性身体的讨论,这种讨论也涉及一些必要的手段,它们为的是让女性达到理想状态、远离那些可能使女性变丑甚至变畸形的特质。(《服美役》毛拉·甘奇塔诺)

网友阴阳怪气当然会伤害这些青少年,但更多的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苦口婆心。ed妹不是什么清冷低食欲弱柳扶风病娇美女人设,厌食症是所有精神类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没有之一。
一开始或许是出于好奇,或是想融入某种圈子的文化。然而这种强迫节食的无意识,一旦真正发展成为厌食症重症患者,就真的晚了。患者被迫强制住院治疗,治愈过程异常艰难。
患者需要克服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大脑对食物的排异反应。
我在社交平台刷到了一位在美国住院治疗的厌食症女孩,她用文字描述了重度厌食症眼中的食物——
一份看着异常清淡的三明治,在她眼里是充满浑浊油腻脂肪的臭海绵,一挤就会流出脓包一样肮脏的液体,培根是骚臭的,吃一口就会变成身上的恶心赘肉。鸡蛋沙拉是粘稠的呕吐物,在身体里会融化成丑陋的肥胖纹。即便是最健康的西兰花,在她的嘴里也会品尝出满嘴的油臭。面包等碳水食物会变成一把锐利的尖刀,划破她脑海中的胃黏膜。
在长期的疾病折磨下,只有极度饥饿空腹的状态,才让她们感到洁净。即便体重已经跌破了安全预警线,她们眼中的自己仍然是肥胖的。只有清晰地抚摸到突兀的骨架,才让她们感到安心。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进食障碍病房,那些严重的女孩们,甚至狡猾地维持着生病的状态。她们想尽办法把食物藏在袖子和口袋里,有女孩把豆沙包堵进耳朵眼,饭粒粘在衣裤上,肉块塞进洞洞鞋,甚至有人把食物藏在座椅的支架钢管里。

在社交平台构筑的算法茧房里,偶尔也会刷到个别正在积极治疗的女孩。
一位逐渐康复的ed妹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自己恐惧的病不是食物本身,而是精神上不受控制的自己。妈妈知道她不吃淀粉,就用纯虾肉做虾滑,陪她慢慢进食,不催她,也不逼迫她。她后来学会了和食物和平相处,吃下了整整一碗。虽然有些庸俗,但最终仍然是爱意治愈人类。
这个女孩是幸运的,但更多青少年,仍然困在“索求爱意与关注却毫无回音”的困境中。
我们总是将精神疾病低龄化的问题归因于社交媒体的发达。实际上,社交媒体也只是全球精神焦虑的放大器。
《Conversation》杂志援引多位专家的言论表示,现代性是导致人们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的主因。这个趋势从20世纪初开始就在不断加速,社交平台只是让问题加速浮出水面,被大众看见。
现代社会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个人和集体都执着于规避风险、学习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无意义感不断加深、社会不平等或仇富情绪加深。
这些无形的镰刀,早就架在一代代人的脖子上。
世界本就没有向青少年呈现善意。在我们嘲笑地雷妹的同时,或许也可以思考:
她们何以至此,我们又究竟交给了年轻人一个怎样的世界?
如果你想进入这间暗室,就要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
今天我们推开的房间,里面坐满了厌食症、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的年轻人。

一切都要从一碗“魔爪泡饭”说起。
一位名叫@但以理的二次元博主,在抖音发布了一系列“日本酒吧妹异食癖”集锦。
功能饮料魔爪、五颜六色的薄荷糖、白米饭——这三种食物分开看都挺正常,混在一起搅拌,视觉冲击不言而喻。

每当我觉得中国年轻人抽象的时候,日本年轻人总会隔着网线给我一巴掌——整个东亚,找不到精神状态比日本人更抽象的民族。
随着线索找到TikTok,我发现这位抖音博主搬运的视频来自一位日本年轻酒吧妹@runa._.52。
她的自我介绍是ガルバ嬢,即日本夜店或酒吧女招待的俗称,通常指在夜生活场所工作的女性,只不过她的另一层身份是女大学生。
今年21岁的她声称自己可以通过远程工作每日赚取3万日元(约1432元),目标是在大学毕业前攒够1000万日元(约47万元)。通过她的视频内容可以了解到,所谓的远程工作,也就是类似于“爸爸活”的交际活动,和网络上的男性约见,然后赚取一些生活费。

从去年6月开始,runa开始更新自己作为酒吧妹的vlog。直到去年11月,她开始发布一系列诡异的食物搭配:例如酸奶+啤酒,软糖+纳豆,绿色漱口水做的果冻拌米饭,棉花糖拌米饭,水果软糖拌米饭,焦糖布丁拌米饭等等。这下,她彻底打开了TikTok的流量之门。
众所周知,日本人素来爱吃茶泡饭。但是当我看见一瓶绿色的功能饮料缓慢倒入一碗白米饭、再加上一整盒薄荷糖盖浇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清凉感与诡异感,还是让人忍不住小脑萎缩了一秒。好像那瓶魔爪浇的不是米饭,而是我的天灵盖。
评论区的日本路人也很有趣。一种是大喊“可爱”“看着很美味”“我也要试试”的二次元们,另一种是有点难绷的路人“你小子最好是全吃干净了”“让我在死亡和吃这碗饭之间选择,我会犹豫两个小时然后哭着吃完”,甚至还有和她探讨到底哪款薄荷糖拌饭更好吃的隐藏大神。
秉着中国人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与编辑部的@木子童也激情购入了同款魔爪饮料,亲自泡了一碗米饭。品尝之后,我们的评价是“还不错”,类似泰国芒果糯米饭的口感,但要是天天服用,恐怕得支付一些费用才行。
国内短视频平台已经陆续有人开始品尝“魔爪泡饭”,有人感觉还不错,有人吃得呲牙咧嘴。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好奇的观众会问了:主播主播,为什么非要这样吃饭?
原因很简单,流量啊。
在魔爪拌饭火了之后,这位女生又整了一系列新活儿,包括酱油生鸡蛋+汽水薄荷糖拌饭,可尔必思拌饭,养乐多拌饭,薄荷糖三角饭团。
效仿她的日本年轻人也陆续出现。拌饭还是太好入口了,有人选择用魔爪、咖啡、奶茶等等不可思议的物料泡澡,可以想像一下,洗完澡的身体比粘鼠板还粘。

中国网友这次单纯是看热闹了:没想到日本人是真把自己当日本人整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普通路人只是觉得猎奇,但另一群青少年这次真的“学到了”。

魔爪功能饮料在普通人看来,顶多就是提神的工具。但是在地雷系女孩的手上,它就是必不可少的时尚单品。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地雷系女孩”这个名词,肯定非常困惑。
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只在年轻人的亚文化小圈子里流行。
“地雷系女子”(じらいじょし)起源于日本社交媒体。这类女生外表可爱,但内心可能隐藏着情绪不稳定或极端的特质,甚至患有精神疾病,如果你不小心惹到她,有你好果子吃。
她们身上具有极大的反差感,看上去人畜无害,实际上带有无法预测的攻击性。对于沉迷白瘦幼的日本人来说,这类女生娇小玲珑的同时又具备二次元死宅们最爱的“病娇”(ヤンデレ),地雷系人设在日本火起来也不奇怪。


地雷女代表的二次元动漫人物就是《未来日记》中的我妻由乃。
她表面上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孩,实际上她有着极端的暴力倾向和控制欲,且对伴侣的爱和忠诚达到病态的程度,不惜为对方杀人或自杀,是病娇女中的T0版本。

由此引申,“地雷系”也成为一种特定的穿搭审美。
这种穿搭以“萝莉风”或“甜美风”为主,在暗黑系服饰上点缀大量粉色、白色以及蕾丝、蝴蝶结等元素,脚上务必要踩着一双黑色的厚底鞋。她们的妆容强调“无辜感”与“破碎感”,大直径美瞳、下垂狗狗眼、腮红是必不可少的,与甜美妆容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她们满脸的穿刺和穿孔。发在社交平台的照片,也大多是过度p图之后的大眼娃娃。
那个NG在去年8月的文章《短视频平台背后的未成年暗网》中为大家介绍过国内年轻人流行的“慢脚文化”。如此看来,“地雷系”就是“慢脚妆”的祖师奶。


那么,地雷系女子如何成为了魔爪的首席代言人?
这类女孩通常会出现在新宿歌舞伎町地区的狭小街道里,比如东宝大厦东侧一带的“东横”,是地雷女团建的聚集地。那里长期聚集十几岁的少女,性侵害、暴力案件和药物滥用层出不穷。地雷女长期浸泡在大剂量的夜生活中,也是牛郎搭讪的重点客户,本不富裕的生活费还要拿去给牛郎打赏。
手头不宽裕,又要维持高强度的娱乐生活,功能饮料变成了她们的生活必需品。许多地雷女的背景是辍学逃学的未成年人,酒精和烟草对于她们来说性价比太低了。
可能你也会好奇,为什么地雷女不选择更常见的红牛作为日常补给?
这大约是商品与性别因素挂钩后产生的效应。红牛经常赞助极限运动和体育明星,作为能量饮料而言,男子气概突破天际,给人一种“大人饮料”的氛围;而魔爪更偏爱与潮牌搞联名,赞助艺术家和歌手,还经常更换外包装的颜色设计,更时尚先锋,也更符合“年轻人的饮料”定位。
魔爪不仅迭代包装配色,还经常更新口味,价格比红牛便宜,多种果味也更好入喉。
对于需要精致穿搭的地雷女而言,魔爪暗黑系的设计美学,再加上多种配色,成为她们日常穿搭中的核心出装。尤其是粉红色的百香果魔爪,更是地雷系风格的重磅单品。


日本球鞋文化名所Atmos推出过和魔爪联名的产品
再加上功能饮料能在一个小罐子的体积内提供糖分、维生素、牛磺酸和咖啡因,即便是吃不起一顿像样的饭,一瓶魔爪干下去,又能精神百倍地蹦迪。简单来说,食物不够,魔爪凑一凑。
一罐355ml魔爪的咖啡因含量高达93毫克,是红牛的两倍,进阶版地雷女会搭配各种来路不明的药物一起服用,直达体感巅峰,厌世病娇人设又稳了。

“地雷系”这一东洋文化产物,很快传播到国内的二次元亚文化圈层,也正中了一批青少年的靶心。
二次元亚文化本就是一个鄙视链极为严重的地方,恰好,“地雷系”可以说是正宗祖师爷亲传产品,樱花味相当浓郁。
为了能更贴近日系风格,以示血统纯正,国内的地雷圈子有一句著名台词:去中味。
在国内地雷妹的圈子里,“中味”(中国味)即是“土味”,“去中味”等于过滤掉自己身上一切可能显示出自己中国人身份的特征,从饮食到穿搭,从发型到口癖,从内心到外表。
和新宿的地雷女一样,国内的青少年们换上了相似的暗黑洛丽塔裙子(自然圈内也会为了谁穿的是正版谁穿的是山寨吵架),额头前面的刘海厚得能当被子盖,大美瞳假睫毛和下垂眼线卧蚕也是标配。

画虎画皮难画骨。仅仅模仿日系前辈的穿搭,还是无法参透地雷系的精髓,只是图个热闹罢了。真正的地雷系,必须真的“生病了”。
追逐时尚不仅仅是复刻穿搭,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和美学的模仿。于是,地雷妹最常见疾病ed(eating disorder)重磅出场。
ed,也就是进食障碍,通俗来讲是神经性厌食症。地雷系女子长期不规律饮食,加上容貌焦虑,追求纤瘦娇小,厌食症变成了家常便饭。
她们日常进食量极少,每日摄入的能量可能连300大卡都不到(正常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2000大卡),吃饭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灾难。
日本酒吧妹的“魔爪泡饭”,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ed人群的营养代餐。既避免了低血糖晕倒的不便,又比较方便廉价的解决了人体一天的糖分需求。
日本人这招太狠了,年轻人看见了是真的好学啊。国内地雷妹们纷纷效仿,人手一份魔爪泡饭。


许多ed女孩最开始是从刻意节食减肥开始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ed地雷妹”,你会看到一群年轻的女孩抱团取暖,她们互相分享掉秤食谱,断食心得。
看到她们晒出的食谱你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触目惊心。在青春期的女孩一天摄取的食物只能维持基础生存需要。最炸裂的是一个女孩一天只吃了一粒酸梅晶,也就是挖耳勺大小。她们大多在上高中的年纪,这是体力与脑力消耗最大的时期。
一杯奶茶,一个苹果,一包烟,然后再配上“甜丧”的梦幻滤镜,一个标准的地雷女动态就有了。


社交媒体与信息茧房如同幽灵般囚禁了迷茫的青少年,在她们还未建立自我认知的年纪,海量的信息如同隐秘的毒素轻轻飘浮在她们的生活里。
每个经历过青春期的人应该都明白,在寻找“什么是酷”的路上,总会有迷路的时候。
在ed群体的评论区,有求教程的青少年,试图通过物理方法让自己学会厌食。黑咖啡、魔爪、或是服用后能产生恶心反应的保健品,在各种路径的尽头,是一张骨瘦如柴的手部照片。只有看到清晰的骨架,秤上不断下降的数字,才会让她们感到“幸福”和“安全”。
看到同好晒出今天为了还300大卡的债暴走两万步的照片,大家也会互相勉励,称赞瘦下来的对方“宝宝好美”。还有女孩晒出自己本就纤瘦的手臂,在评论区询问“这种胖胖的胳膊该怎么减”,对方回复“饿几天就好了”。

她们还发明了许多圈内才懂的暗号。
比如“安全食物”。
只有零卡或低卡的代餐食物,才让她们感到安全,所以为了维持生命体征,她们会囤积大量安全食物。包括且不限于真空包装的卤蛋、各种口味的蛋白棒、零卡果冻、果蔬汁、以及大量的魔爪。
除了安全食物,正常的饭菜都被视为红灯毒药。
厌食症患者对日常食物感到恐惧和恶心,一旦摄入了正常食物,她们会产生剧烈的生理反应,严重情况下会走上“催吐”这条更黑暗的路:长期压抑食欲后,一部分人会在情绪不稳定时发生暴食行为,暴食过后产生巨大的负罪感,通过强行催吐来弥补心理落差。长期以往,人就掉进了“厌食-暴食-催吐”的恶性循环。


也许有人会好奇了,这些中华区地雷妹为啥不去喝东鹏特饮?价格更便宜。
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从粉红色MCM书包里掏出一瓶东鹏特饮——这种专门设计给卡车司机用来弹烟灰的饮料包装——简直就是中味最强版本概念神。
有一位博主向这些正处在ed状态中的地雷妹们推荐了一种真正适合中国人的“ed安全食物”:一次性冲泡的紫菜蛋花汤,既能维持生命体征,味道又比魔爪适口,可以说很有生活了。
但评论区立刻有人纠正:她们不会喝的,中味太重了,建议换成味增块。
还有网友在ed地雷妹的评论区下面阴阳怪气:
“过年od了2个大肘子,1份炸鸡。”
“今天od了一包利群,痰有点多,感觉要躯体化了。”
“想学ed妹喝魔爪减肥,结果一瓶下肚开胃了。”
“去中味的地雷妹过年不许收红包哈。”

除了ed(进食障碍),od(药物滥用)也变成寻常现象。
在国家管控前,青少年通过od中枢性镇咳药右美沙芬达到软吸毒效果已经不是新鲜事。自从右美沙芬被国家列为二类精神药品后,镇咳药愈美片作为平替出现,社交平台上出现青少年通过od愈美片来控制食欲、防止暴食。
但在小圈子的鄙视链中,od愈美片只属于“新手”,“老玩家”吃的都是真正的精神类药物。
舍曲林、喹硫平、碳酸锂、卡马西平她们如数家珍,互相交流今天又od了多少片药,动辄吞掉了几十片舍曲林,让那些正在治疗的患者听了都感到匪夷所思。事实上,精神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量控制得非常严谨细微。服药过程中有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嗜睡或失眠、恶心头痛等等。
进阶版本更是重量级,双方还会讨论做过几次MECT(改良电休克治疗)和TMS(经颅磁刺激)。尤其是MECT,是一种通过电流诱发大脑癫痫样放电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有自杀倾向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一位患病多年的抑郁症患者告诉我,如今在外卖平台通过电子处方就能购买精神类药品,在药店购买精神类药品也相对比较简便,互联网的便利增加了未成年人接触精神药品的机会。在社交平台上,也能看到青少年们讨论如何从购物平台购入处方单。








更严重的还会发展成自残。
在小圈子里,这种行为被称为“改花刀”,也就是用刀在手臂上划出伤疤。躲在出租屋里练刀法,实际就是用刮眉刀自残。
在原产国日本新宿街头东横地带,成群结队地雷妹的手臂上,经常能看到刚刚愈合的细长刀疤,流血自残是一种病娇的标志,也被赋予了另类的残酷美感。

这种残酷美学或许对一部分人奏效,但在圈外路人看来,实在是一言难尽。
路人大多还是抱着冷嘲热讽的态度。
她们越是期盼被关注,互联网上就越有人阴阳怪气,不怀好意地嘲讽她们:地雷妹去便利店扫码可以直接扫胳膊;地雷妹改花刀流出的血是中国红;说好了一起逃离原生家庭,结果你的零花钱就有20万;说好了一起去中味,结果发现原来你也得过年。
尤其是上了岁数的网友,早已过了在QQ空间非主流的年纪,只会代入绝望的父母视角。如果你的生活不够苦,就想想普通家庭地雷妹的父母。
你的孩子想成为一个地雷妹,每天逃学。昨天在网上抱怨穷鬼原生家庭就别生小孩了,今天又发了一组“中式教育你把我养的很差”并附上了一组改花刀的照片,转头就跟你说“生物爹,爆点金币”,一不留神又用你的身份证借了几笔小额贷。

图源:网络

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是,精神疾病逐渐走向低龄化。
越来越多青少年深受精神疾病困扰,但武断的家长通通按照“叛逆”“厌学”清算。
我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研究显示,我国一般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30%之间,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在“ed妹”的原产国日本,过度节食导致的厌食症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在日本,因厌食症就诊的青少年人数比新冠疫情前增加了1.6倍,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厌食症增加的原因可能包括行动限制带来的压力,疫情期间失去可投入的目标,因外出减少导致的运动不足(疫情肥胖)引发的焦虑等。
我们尽量保持不评判任何人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确无法详尽区分,在这个巨大的群体中,有多少青少年确实正在饱受精神疾病困扰,处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又有多少青少年只是崇拜向往着以病为美的亚文化,以自己的身体为工具探索生理的边界。
最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对所谓的圈子文化的打量与好奇。
一个13岁的女孩想要“入圈”地雷系,小心翼翼地在社交平台请教“前辈们”——
一定要喝魔爪吗?
13岁算低龄吗?
一定要od和割手吗?我不这样做会被骂吗?
可以没有精神疾病吗?
起因很简单。小圈子的文化规则和鄙视链比山东酒桌还严谨,这位女孩由于不懂“量产系”(只模仿穿搭)和“地雷女”(穿搭与性格都符合)的区别,被圈内人“教育”了一番。
她认为这是一群很酷的人,想要加入她们,甚至会为自己没有精神疾病而感到羞怯。

不会有人永远处在青春期,但永远都有人身处青春期。
少年维特的迷茫、烦恼、勇敢、愤怒和反叛,是人生里绝无仅有的情绪浓缩。青春期是自我认知建立的关键时期,就像一块即将成型的泥土,外界任何声光闪电都会改变它的形状。即便已经过了三十岁,回忆起兵荒马乱的青春期,我也感到一股劫后余生的头皮发麻。
十几年前的青春期,要么是冬天不穿秋裤,小美小帅放学拉个手,要么是偷偷喝一瓶啤酒,抽了一根家长的香烟,最胆大的不过是在网吧待一夜。
时代变了,青少年手上的社交工具变了,应对的环境也变了,如今早已不是QQ空间和人人网鸡犬相闻的时代了。
《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曾发布过研究表明,2010年代后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显著上升。研究表明,这一趋势与社交媒体的使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少年群体中。

世界无差别向他们打开,也无差别向他们展示喧闹和肮脏,美丽与丑陋,繁华和贫穷。
当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在社交平台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好奇”和“试探”是人类最正常不过的天性。
心理学家爱里克·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自我认同 vs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青少年无法成功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可能会导致角色混乱,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人本质是自由的个体。事实是我们无法干预他们能看到什么,也无法干预他们在看到之后产生的想法。在一个混沌的年纪,我们很难要求每个青少年都能做出锐利清晰的判断。

即便当下“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已经变成嚼烂了的烂咸菜,我们仍然要说——
许多青少年仍然生活在窒息的原生家庭环境中,家和父母就是他们最大的过敏原和诱发病因。但身为未成年,逃离家庭是一件太遥不可及的事。他们的求救声被嘈杂的社会淹没,无人在意。
学校的同辈压力,性早熟,巨大的课业负担,校园内物理或精神形式的霸凌,成长路上,你不知道会先被哪个绊倒。人们总是会美化曾经的回忆,但事实上,在中学度过的时间超过了未来人生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压力值。
更不用说整个社会向她们灌输的关于女性身体的物化。
聊起ed妹,人称用的都是“她们”。根据研究调查发现,神经性厌食症患病的性别比例高达1:11,人人都聊ed妹,但很少见过ed弟,毕竟男性很难落入关于身材焦虑白瘦幼的深渊,在男子气概的要求下,他们更多追求的是肌肉量和体脂率。
就像某社交平台已经火了一年多的“瘦子维持生命体征的食谱”,在年轻女性中非常流行,每天的摄入量大约是一杯拿铁和一枚水煮蛋,网红“一只白”的食谱让多少都市丽人一天只吃一个汉堡。在“断食理念”普及的当下,瘦不只是美和自律,也是我们亲手为青少年展开的世界运行真理。连成年人都无法规避,更不用说一个尚未建立自我认知的青少年,一不留神就滑入了这座为她量身定制的美妙陷阱。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产生,恰恰是因为人们需要知道是否存在一种客观的美,是否有可能将其转化为语言、转化为精确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思考变成了一场关于女性身体的讨论,这种讨论也涉及一些必要的手段,它们为的是让女性达到理想状态、远离那些可能使女性变丑甚至变畸形的特质。(《服美役》毛拉·甘奇塔诺)

网友阴阳怪气当然会伤害这些青少年,但更多的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苦口婆心。ed妹不是什么清冷低食欲弱柳扶风病娇美女人设,厌食症是所有精神类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没有之一。
一开始或许是出于好奇,或是想融入某种圈子的文化。然而这种强迫节食的无意识,一旦真正发展成为厌食症重症患者,就真的晚了。患者被迫强制住院治疗,治愈过程异常艰难。
患者需要克服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大脑对食物的排异反应。
我在社交平台刷到了一位在美国住院治疗的厌食症女孩,她用文字描述了重度厌食症眼中的食物——
一份看着异常清淡的三明治,在她眼里是充满浑浊油腻脂肪的臭海绵,一挤就会流出脓包一样肮脏的液体,培根是骚臭的,吃一口就会变成身上的恶心赘肉。鸡蛋沙拉是粘稠的呕吐物,在身体里会融化成丑陋的肥胖纹。即便是最健康的西兰花,在她的嘴里也会品尝出满嘴的油臭。面包等碳水食物会变成一把锐利的尖刀,划破她脑海中的胃黏膜。
在长期的疾病折磨下,只有极度饥饿空腹的状态,才让她们感到洁净。即便体重已经跌破了安全预警线,她们眼中的自己仍然是肥胖的。只有清晰地抚摸到突兀的骨架,才让她们感到安心。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进食障碍病房,那些严重的女孩们,甚至狡猾地维持着生病的状态。她们想尽办法把食物藏在袖子和口袋里,有女孩把豆沙包堵进耳朵眼,饭粒粘在衣裤上,肉块塞进洞洞鞋,甚至有人把食物藏在座椅的支架钢管里。

在社交平台构筑的算法茧房里,偶尔也会刷到个别正在积极治疗的女孩。
一位逐渐康复的ed妹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自己恐惧的病不是食物本身,而是精神上不受控制的自己。妈妈知道她不吃淀粉,就用纯虾肉做虾滑,陪她慢慢进食,不催她,也不逼迫她。她后来学会了和食物和平相处,吃下了整整一碗。虽然有些庸俗,但最终仍然是爱意治愈人类。
这个女孩是幸运的,但更多青少年,仍然困在“索求爱意与关注却毫无回音”的困境中。
我们总是将精神疾病低龄化的问题归因于社交媒体的发达。实际上,社交媒体也只是全球精神焦虑的放大器。
《Conversation》杂志援引多位专家的言论表示,现代性是导致人们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的主因。这个趋势从20世纪初开始就在不断加速,社交平台只是让问题加速浮出水面,被大众看见。
现代社会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个人和集体都执着于规避风险、学习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无意义感不断加深、社会不平等或仇富情绪加深。
这些无形的镰刀,早就架在一代代人的脖子上。
世界本就没有向青少年呈现善意。在我们嘲笑地雷妹的同时,或许也可以思考:
她们何以至此,我们又究竟交给了年轻人一个怎样的世界?
网编:空问站 |
|
5 条 | |||
|
|||||
|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