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医生吐槽在苏州找工作被地域歧视(组图)
新闻来源: 丁香园 于2025-02-16 3:00:58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最近,有哈医大毕业的博主在社交网站分享了毕业后就业,被苏州「地域歧视」的经历,引起一阵讨论热度。
「学医最重要的就是地域,在哪学医大概率就在哪上班。」「孩子去外省学医,以后可就回不来了。」——学医的地域性和医院的地域歧视等话题,可以说是各路平台医考、高考、考研等博主的热门选题,随便一搜,各种视频眼花缭乱。
甚至有网红晒出「医学地域歧视地图」,将全国划分为「985 医学院霸权区」和「地方医学院自留地」,渲染着「学医即入局地域围城」的恐慌。
但真相果真如此吗?医学的地域性究竟是天条铁律,还是被人为夸大的伪命题?
医学院的地域性很强吗?
不可否认,很多医学院在设立之初,就为该地区医学教育体系的培养携带了「地域基因」,「为区域卫生事业培养医学人才,丰富区域人民的医疗需求」也是很多地方官方愿意支持医学院校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宏观上,国家本身就会为医学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加以倾斜。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统筹卫生与健康事业各类医学人才需求,制定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规划」,并且「新增医学类专业布点重点向中西部医学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倾斜」。
对于学校来说,虽然大部分都能向全国招生,但作为省属或市属的高校,在就业上向本区域倾斜培养也是应有之义。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福建省 2024~2026 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医学人才工作方案》,也规划了福建医科大学、厦门医学院等院校为该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培养 300 名左右全日制本科层次医学类专业人才。[1]
图源:参考资料 1
2023 年,《陕西日报》也统计西安医学院五年来培养的 1.6 万多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中,在陕就业比例超过 70%,就业专业对口率达 85% 以上,就业范围覆盖陕西省 103 个区(县)。[2]
重庆医科大学在 2023 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更是分析道,该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在市内就业的比例达 64.00% 以上,「这一就业分布与学校培养定位相符合,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3]
而在江浙沪等经济强省,地方龙头医学院的优势则可能进一步放大, 根据掌上高考数据,南京医科大学已就业的学生中,有 82.97% 的人选择在江苏省内工作。
单纯就报考逻辑来看,甚至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来说,孩子能够念上经济强省的好大学好学院,也是一个改变命运的不错选择。
据东南大学公卫学院的 2023 届毕业生去向报告,中西部地区生源位居第一约占总数的 64.63%。而从就业上看,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 71.09%。[4]
这里面又有多少孩子走出大山、走出农村,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江南水乡扎根安家?
总的来说,医学院的地域性是不能忽视的。但这种地域性真的像互联网博士说的那么至关重要,甚至像有些人说的「想要在重庆就业,湘雅就比不上重医」吗?

>>>点击查看重庆地区医院招聘信息
地域性,不等于封闭性
虽然医学院校在本地就业上会有所偏倚,但地域性并不等于封闭性。对于所谓「在哪里毕业就在哪里上班」「医学生跨省就业难以登天」的经验之谈,笔者认为也是见仁见智。
除了就读于一些毕业有定向要求的医学专业,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会对就业加以限制。况且对于强学校、强专业来说,其毕业生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不容小觑。
还是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据其最新发布的毕业生报告,其市外就业毕业生约占四成,主要流向四川省、广东省和陕西省等省份。
据重庆医科大学临床诊断学硕士,现北京某三甲医院工作的刘凤检验医师讲,在检验方面,重庆医科大学因其检验医学专业多年强势,硕士期间的双选会其实丰富很多。「我本身就是东北人,重庆虽然好但是离家很远,所以想着能回北方就业。我记得当时双选会的时候,北京几家医院对我们专业的学生都很认可的。只是愿意去北京的人还是比较少。」
图源:图虫创意
对于清北复交浙、或医学老八校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们来说,其就业选择权可能会跟自身意愿、家庭条件等复杂因素左右,但学校的地域限制绝对不会成为自己被拖的「后腿」。
另一方面,有些同仁会认为找工作除了自身条件外,人脉资源才是关键。「科室主任在挑选科室新成员时,是选熟悉的学生还是陌生的候选人?」
对此,广州某知名大学附属三甲医院人事主管林子怡表示,如果在十几年前,这种就业情况其实还是挺普遍的,「但现在医学人才真的太多了,目前的招聘工作来看其实还是更看学生的硬实力。」
林子怡说,医院招聘的本质逻辑是零和竞争,不是姜子牙封神,不是你读到什么城市的医学院,当地医院就得给你封成什么档次的医生。
「很多医院在招聘时面对本地或本校学生时确实有滤镜,但就现在这个读研读博的形式,真正能让老板亲自打招呼的又有几个呢?」
深圳某三甲医院人事科主任曹竟也认为,真正尊重人才的医院是不会搞地域歧视,就是宁缺毋滥,「深圳每年招聘,都跟全国群演一样到处跑。」
「其实学医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看你的积累够不够厚,机会来了能不能把握的住。」曹竟回忆道,之前医院引进的大佬组建某科肿瘤的达芬奇机器人微创团队,消息一放出来,不少人找关系找内推,因为医院待遇好,甚至本校的院士弟子都弯门盗洞来打招呼。
「结果人家大佬就喜欢踏踏实实在临床干的、肯学技术的,最后在东北的学校招了两个专博。」
>>>点击领取在深圳医院找个班上
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
互联网上很多人渲染学医的「地域焦虑」,本质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甚至有制造噱头、博取流量的嫌疑。而流量的源头,很可能是因为学医本身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总有人想要从高考开始,就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学医的地域性客观存在,但绝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湘雅学子不会困守潇湘,协和博士也很难屈就县城。
考研、读博、规培进修,不仅是医学生在职业道路上难以避开的重重关垒,也是不断打碎自己的认知「重塑肉身」的过程。
在《一代宗师》里,关东之鬼赵本山曾跟叶问说「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不是让他就此收拳认命,更像是让他在认清现实后精准发力。

虽然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但一个既懂规则、又能破局的人,方为一代宗师。
习武如此,学医也该如此。
「学医最重要的就是地域,在哪学医大概率就在哪上班。」「孩子去外省学医,以后可就回不来了。」——学医的地域性和医院的地域歧视等话题,可以说是各路平台医考、高考、考研等博主的热门选题,随便一搜,各种视频眼花缭乱。
甚至有网红晒出「医学地域歧视地图」,将全国划分为「985 医学院霸权区」和「地方医学院自留地」,渲染着「学医即入局地域围城」的恐慌。
但真相果真如此吗?医学的地域性究竟是天条铁律,还是被人为夸大的伪命题?
医学院的地域性很强吗?
不可否认,很多医学院在设立之初,就为该地区医学教育体系的培养携带了「地域基因」,「为区域卫生事业培养医学人才,丰富区域人民的医疗需求」也是很多地方官方愿意支持医学院校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宏观上,国家本身就会为医学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加以倾斜。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统筹卫生与健康事业各类医学人才需求,制定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规划」,并且「新增医学类专业布点重点向中西部医学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倾斜」。
对于学校来说,虽然大部分都能向全国招生,但作为省属或市属的高校,在就业上向本区域倾斜培养也是应有之义。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福建省 2024~2026 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医学人才工作方案》,也规划了福建医科大学、厦门医学院等院校为该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培养 300 名左右全日制本科层次医学类专业人才。[1]

2023 年,《陕西日报》也统计西安医学院五年来培养的 1.6 万多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中,在陕就业比例超过 70%,就业专业对口率达 85% 以上,就业范围覆盖陕西省 103 个区(县)。[2]
重庆医科大学在 2023 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更是分析道,该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在市内就业的比例达 64.00% 以上,「这一就业分布与学校培养定位相符合,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3]
而在江浙沪等经济强省,地方龙头医学院的优势则可能进一步放大, 根据掌上高考数据,南京医科大学已就业的学生中,有 82.97% 的人选择在江苏省内工作。
单纯就报考逻辑来看,甚至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来说,孩子能够念上经济强省的好大学好学院,也是一个改变命运的不错选择。
据东南大学公卫学院的 2023 届毕业生去向报告,中西部地区生源位居第一约占总数的 64.63%。而从就业上看,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 71.09%。[4]
这里面又有多少孩子走出大山、走出农村,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江南水乡扎根安家?
总的来说,医学院的地域性是不能忽视的。但这种地域性真的像互联网博士说的那么至关重要,甚至像有些人说的「想要在重庆就业,湘雅就比不上重医」吗?

>>>点击查看重庆地区医院招聘信息
地域性,不等于封闭性
虽然医学院校在本地就业上会有所偏倚,但地域性并不等于封闭性。对于所谓「在哪里毕业就在哪里上班」「医学生跨省就业难以登天」的经验之谈,笔者认为也是见仁见智。
除了就读于一些毕业有定向要求的医学专业,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会对就业加以限制。况且对于强学校、强专业来说,其毕业生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不容小觑。
还是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据其最新发布的毕业生报告,其市外就业毕业生约占四成,主要流向四川省、广东省和陕西省等省份。
据重庆医科大学临床诊断学硕士,现北京某三甲医院工作的刘凤检验医师讲,在检验方面,重庆医科大学因其检验医学专业多年强势,硕士期间的双选会其实丰富很多。「我本身就是东北人,重庆虽然好但是离家很远,所以想着能回北方就业。我记得当时双选会的时候,北京几家医院对我们专业的学生都很认可的。只是愿意去北京的人还是比较少。」

对于清北复交浙、或医学老八校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们来说,其就业选择权可能会跟自身意愿、家庭条件等复杂因素左右,但学校的地域限制绝对不会成为自己被拖的「后腿」。
另一方面,有些同仁会认为找工作除了自身条件外,人脉资源才是关键。「科室主任在挑选科室新成员时,是选熟悉的学生还是陌生的候选人?」
对此,广州某知名大学附属三甲医院人事主管林子怡表示,如果在十几年前,这种就业情况其实还是挺普遍的,「但现在医学人才真的太多了,目前的招聘工作来看其实还是更看学生的硬实力。」
林子怡说,医院招聘的本质逻辑是零和竞争,不是姜子牙封神,不是你读到什么城市的医学院,当地医院就得给你封成什么档次的医生。
「很多医院在招聘时面对本地或本校学生时确实有滤镜,但就现在这个读研读博的形式,真正能让老板亲自打招呼的又有几个呢?」
深圳某三甲医院人事科主任曹竟也认为,真正尊重人才的医院是不会搞地域歧视,就是宁缺毋滥,「深圳每年招聘,都跟全国群演一样到处跑。」
「其实学医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看你的积累够不够厚,机会来了能不能把握的住。」曹竟回忆道,之前医院引进的大佬组建某科肿瘤的达芬奇机器人微创团队,消息一放出来,不少人找关系找内推,因为医院待遇好,甚至本校的院士弟子都弯门盗洞来打招呼。
「结果人家大佬就喜欢踏踏实实在临床干的、肯学技术的,最后在东北的学校招了两个专博。」
>>>点击领取在深圳医院找个班上
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
互联网上很多人渲染学医的「地域焦虑」,本质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甚至有制造噱头、博取流量的嫌疑。而流量的源头,很可能是因为学医本身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总有人想要从高考开始,就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学医的地域性客观存在,但绝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湘雅学子不会困守潇湘,协和博士也很难屈就县城。
考研、读博、规培进修,不仅是医学生在职业道路上难以避开的重重关垒,也是不断打碎自己的认知「重塑肉身」的过程。
在《一代宗师》里,关东之鬼赵本山曾跟叶问说「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不是让他就此收拳认命,更像是让他在认清现实后精准发力。

虽然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但一个既懂规则、又能破局的人,方为一代宗师。
习武如此,学医也该如此。
网编:和评 |
|
13 条 | |||
|
|||||
【生活原创】【华人故事】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