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23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媒体:被美俄“越顶外交”撇下,欧洲开始谈战略定力(图)

新闻来源: 观察者网 于2025-02-17 18:42:19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观察者网:这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俄乌冲突问题是绕不开的话题。能否请您分享一下现场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氛围,与往年的会议有何不同?

姜锋:俄乌冲突在2025年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由于政府换届,美国的乌克兰政策进入新阶段,迎来非常大的变化,从全力支持乌克兰到全力推动尽快停火,这带来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氛围。

此外,原本美国、欧洲站在一起支持乌克兰。如今,美国已经同俄罗斯开展直接接触、讨论结束战争的问题,欧洲人和乌克兰人深刻地感受到被“越顶外交”的滋味。尤其是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上的讲话,对欧洲人来说是巨大的冲击。

我在现场的一个直接感受是,对于美国已经表现出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想法或者说尝试,欧洲人是非常的担心、焦虑与失望。无论是大国小国,政治家、军人还是学者,他们都不满美国越过欧洲、乌克兰与俄罗斯谈判的做法。

不满之余,慕安会上欧方代表的普遍立场是,美国与俄罗斯关于乌克兰停战的任何决定,只要欧洲、乌克兰没有参与谈判进程,欧洲人都不会接受。此外,所有围绕停战的谈判进程,欧洲与乌克兰都要求参与。在具体条件上,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坚持让乌克兰加入欧盟与北约这两点“不容谈判”,认为俄罗斯没有权力提要求。而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已经表示,乌克兰加入北约是“不可想象”,恢复到2014年之前的领土状态也不现实。因此,欧美双方在处理俄乌冲突的问题上,从出发点到原则都存在巨大分歧。



受访者供图

我也注意到,欧洲代表提出,欧洲自己需要反思哪里做得不够好、不够快,要“多做少说”,应该主动地提出方案、推动解决问题,而不能等着方案送上门。

观察者网:在本次会议上,欧洲国家就应对俄乌冲突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存在哪些分歧?

姜锋:首先,对于俄乌冲突的现状,欧洲方面有许多愤怒、失望与抗议的声音,但整体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声音。以部分小国领导人为代表,第一种声音认为,不应该再犹豫或争论,而是要给人、给钱、给武器,加大援乌力度、追求迅速打赢这场战争,只有这样俄罗斯才肯谈判,公正地解决俄乌冲突才有可能。有的国家、主要是小国的领导人甚至提出欧洲要进入“战争状态”“紧急状态”。

另一种声音则呼吁,欧洲需要赶紧组建军队,派往乌克兰。但这里又出现了矛盾,法国国防部长表示,可以派出军队,但需要有人提供空中掩护等配套支援,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只有等所有问题都安排好了,才可以派兵去乌克兰。这不像是去打仗,而是像去度假。现场也有不赞同建立欧洲军的声音,认为欧洲根本做不到。

第三种声音的代表,包括了德国基民盟主席、总理候选人默茨,他表示德国可以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但条件是各国要在援助问题上步调一致、做好协调。默茨还指出,在加强欧洲自身安全防卫能力的建设上,仅仅靠投钱是不够的,因为各国的体制都不一样,需要从根本上形成统一的安全制度。给人的感觉是,各种话都说圆了,都有可行性,但最后什么也做不了。

本次幕安会的讨论中再次凸显了组建一支欧洲军队的迫切性。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发言时也非常不满,他说,若没有一支欧洲军队,就无法真正解决欧洲的安全问题。而如今欧洲唯一有实战经验的就是乌克兰军队,且乌军是“在无人机作战领域全世界最优秀的军队”。泽连斯基认为乌军应该成为组建欧洲军队的核心部分。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慕安会上发表讲话 视频截图

还有部分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比较与众不同的观点,芬兰总统斯图布就认为,欧洲除了必须独立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之外,也需要有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他不相信俄罗斯能够像新一届美国政府期待的那样配合,很快解决俄乌冲突问题,认为俄罗斯的态度会非常反复,以至于将惹怒特朗普政府。因此,斯图布建议欧洲要“保持定力”,要努力让美国感受到,俄罗斯是不可信的,不顾欧洲人、乌克兰人的利益追求停战不可能成功。

如果最终呈现出这样的局面,至少有一部分欧洲国家领导人认为,特朗普还是会回到与欧洲合作解决冲突的这条路上。

观察者网: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上的讲话引发巨大争议,将美欧之间的矛盾摆在桌面上。据您的现场观察,这给欧洲代表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姜锋:确实是非常大的冲击,欧洲代表普遍使用了震惊(shock)这个词。他们知道美国的对欧政策会改变,但没料到会变得如此深刻、激烈。这个讲话动摇了跨大西洋关系的一个基础,即共同价值观。

万斯认为欧洲的民主原则不对了,制度出了问题,说欧洲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来自于建制派害怕民众自由表达的意志。这番话彻底地否定了欧洲的现行制度与民主质量,让欧洲人难以接受。包括德国国防部长、德国总理都在后面的讲话中做出反驳。

万斯的讲话直接暴露出美欧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了持续回荡在慕安会现场的一个声音。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 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14日,万斯还在慕尼黑会见了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结合马斯克此前站台欧洲“右翼”政党的一系列做法,万斯的讲话是否能代表美国推动欧洲政治“右转”的一次“发令枪”?该如何评估其意义?

姜锋:应该说,万斯的讲话对欧洲现行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对于欧洲政治的极端化趋势形成了很大的推动力。由于社会分裂导致政治分化,整体上向右转,近年来欧洲的民粹主义思潮声势突起,这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这标志着欧美关系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陷入摩擦,因为暴露了双方基本价值观的不同,也就是处理彼此关系的出发点不一样了。未来,特朗普政府更在意如何减少对欧洲的投入,同时获取更大的收益。当中,比如双边贸易赤字的问题、国防预算的问题,美国都要求欧洲加大投入,自己则要获得更大的回报。

第三个问题是关系到未来科技、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的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美国视其为维护全球霸权的核心利益范围,支持本国高科技企业的全球扩张。而欧盟恰恰在数据保护、人工智能开发等领域设置了非常多的规范与限制。这当然有其道理,但在美国看来,是限制了美国技术权力的扩张,损害了美国利益。

所以在以上三个方面,未来四年里欧美之间的摩擦会更加激烈,再加上现在暴露出价值观的不同,相关矛盾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

观察者网:过去几年,受俄乌战争冲击、通货膨胀影响,欧洲各国经济普遍疲软,导致社会陷入分裂、“极右翼”政党崛起。在这个背景下,您认为欧洲国家对于不顾财政困难继续援乌的舆论支持还有多高?

姜锋:一方面,欧洲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因为放弃援乌意味着全线投降,也不要再谈什么战略自主了。所以欧洲是从战略上、以关乎生死存亡的视角看待俄乌冲突。多位欧洲国家领导人在慕安会上都强烈地表示,欧洲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力量。一位乌军参谋部的高官也警告,如果乌克兰完了,那就意味着欧洲也完了。

迄今为止,欧洲已经过于紧密地把自己的命运同乌克兰的命运捆绑起来,导致很难后退一步,军事援助乌克兰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选项。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欧洲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目前主要是依靠北约的安全合作框架,依靠美国的领导。所以今天欧洲口号喊的很响,但实际做事的能力非常弱。

我认为短期内,欧洲自己很难在军事援助问题上有比较大的作为,有所作为的话,也还是在美国领导的框架下进行。随着战况对乌克兰越来越不利,一旦美国和俄罗斯开启谈判进程,且真的像欧洲人所担心的那样,没有欧洲与乌克兰的实质性参与——起码在开始阶段,欧洲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到那一步的时候,欧美关系会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但是,局势会不会走到那一步,还是要看特朗普政府的权衡,即他们是否要把美欧关系推向这样一个矛盾激化的地步。或者,美国也可能以美欧关系为威胁,要求欧洲配合、反过来逼乌克兰接受停火条件,包括在领土方面的让步、不加入北约,同时给予乌克兰一些实质性的安全保障。最终这取决于美国的判断。在解决俄乌冲突的问题上,美国毕竟是一个关键的力量。

观察者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安会发表主旨讲话并与多国政要会晤,金句频出。中国声音在这次慕安会现场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姜锋:中国声音在这次会议上受到很大关注,在场的许多欧洲人士认为,王毅外长的演讲与万斯副总统的演讲形成鲜明对比,一是中方表达出的善意,二是中方强调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与万斯的孤立主义宗旨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当地时间2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慕尼黑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 外交部网站

能够感受到,在国际局势比较动荡的当前,美国副总统在慕安会上措辞强烈地“教训”欧洲,明确表达与欧洲价值观不一样的观点,美欧关系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欧洲人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政策、理念与行动,这可能意味着中欧关系获得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我们期待能够抓住这样的契机,进一步加深与拓展中欧关系的发展,除了双边关系本身,更要将其意义拓展到位为全球秩序、全球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从真正的多边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定义与发展中欧关系,我想现在也出现了一个时间窗口。



当然,也要看到,欧洲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无论是从国际间、文化上还是制度层面来说,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西方内部的矛盾。我注意到,在慕安会上的讨论环节,对于美国减少在欧洲投入后、是否可以请中国来填补空间这样的问题,与会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领导人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还是应该客观、冷静地判断欧洲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地从实际的角度推动中欧关系朝有利于双方认知和实现各自切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不应该从中美关系或欧美关系的视角来定义中欧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网编:睿文

鲜花(1)

鸡蛋(0)
23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军政原创】【杂论闲侃】【博论天下】【军事纵横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