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情侣 都熬不过同居这一关?(组图)
新闻来源: 网易数读 于2025-02-19 14:28:26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有人说,“很多亲密关系最终都败在生活细节上。”
热恋时,满心满眼都是对方,偶尔见面也总有说不完的话。可一旦朝夕相处,风花雪月变成柴米油盐,人们对爱情的滤镜便碎了一地。
在一个屋檐下,每个不起眼的小缺点都被无限放大,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一场争吵。
很多人同居久了还会发现,明明这段关系没有出轨、没有家暴、没有外界阻拦、没有异地隔阂,但依然在日常琐碎中归于平淡,甚至像花束般凋零。
情侣同居,为什么会这么难?
婚姻降级,人们选择先同居
2025 年 2 月 8 日,民政部官方网站发布《2024 年 4 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 2024 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只有 610.6 万对,创下自 1980 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1][2]。
这既是因为适婚年龄的人群基数下降,也是因为年轻人结婚年龄推迟。而与之对应的,是不断攀升的同居率。
北京大学做的 2022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显示,40 岁以下的人群,婚前同居比例已经约为四成,远高过 40 岁以上的人 [3]。
《人口研究》中的一篇论文同样表明,不同世代初婚前同居的比例明显上升。在 1959 年初婚的男性和女性中,初婚前同居的比例才不到 2%,而在 2010-2014 年初婚的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都在初婚前与伴侣同居 [4]。

同居率提高,背后是中国人婚恋观和性观念的巨大变化。
在 1994 年最高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中,没结婚就住在一起的男女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并且在诉讼中还可能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 [5]。未婚同居,男生会被说不负责,女生会被骂不自爱。同居过的人找新的人结婚,会被认为等于二婚,在婚恋市场上掉价,还有“白纸找白纸,报纸找报纸”的说法。
而如今,许多人不再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十恶不赦的,同居也变得见怪不怪。
除了观念的改变,城市化带来的一些负面结果也导致了同居的增加。比如房价的快速上涨导致更多年轻人推迟结婚,暂时先同居 [6]。与此同时,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促使情侣更愿意搭伙生活,平摊房租等开销。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有婚前同居经历的人,结婚年龄会明显推迟 [3]。
以 25 岁为例,婚前不同居的受访者中,此时仅有约四分之一的人还没结婚。但有过婚前同居经历的受访者,在 25 岁时还有近四成未婚 [3]。

到了长辈眼中“不结婚就罪不可赦”的 30 岁,有过婚前同居经历的人群中,未婚比例仍有 14% 。而所有婚前没同居过的人在这个岁数时的未婚比例只有 6% [3]。
在一些发达国家,同居更是成了婚前标配,还有人索性就不结婚了,通过签订民事协议等方式终身同居。
同居,亲密关系的照妖镜
听上去,同居完全是可以“既要又要”的选择,既可以享受与伴侣相处的美好,又不用承担一纸婚约带来的种种负担。
可是,当人们尝试同居后,才发现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婚姻会有的大部分麻烦,同居都逃不过。
我们统计社交平台上关于同居的贴文,发现同居后伴随而来的问题可不少,第一个便是吵架。
每天都住在一起,思念减少了,但矛盾也增加了。同居之后才知道,两个人可以为多小的事吵架。晚上几点睡、谁来洗碗、脚臭打呼噜、买什么样的餐具、今天睡觉忘了抱抱对方......都能成为吵架的原因。

此外,很多人还提到同居后会“失去新鲜感”。相处时间多了,两个人的恋爱进程仿佛也加速了一般,同居一年,感觉就像谈了五年恋爱,甚至处得像个平摊房租的室友:
同居后逐渐平淡,一回来两人就是躺着玩手机不说话。
《贪婪的多巴胺》一书指出,人们的激情之爱是多巴胺主导的,使人兴奋。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熟悉对方,多巴胺的分泌就会下降,原先的激情不再 [7]。
还有很多人在同居后才发现独居的好。以前在家里,一个人待着自在又清净。现在屋里多了个人,就多了些束缚感。几点起、几点睡、玩手机要不要外放声音,都得过问另一个人的意见。
至于同居后最常遇到的矛盾,我们统计发现,同居情侣最容易因为家务分配吵架。这就和和尚打水的故事一样,明明家里一个人时啥事没有,人多了,谁做得多谁做得少就成了难题。

香港一则研究深度访谈了 18 对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青年同居情侣,发现在家务分工上不合的情侣,都是因为“男传统,女平权”,也就是女性想要平等的家务分工,但男性希望女性应该承担较多的家务 [8]。
排在第二位的是性格不合。没同居前,人往往会展现自己最好的那一面,但到同居后就不装了,想装也装不下去。
距离拉近后,两个人的性格也暴露无遗,没准就发现一个是回避型依恋,冷漠,不善沟通,另一个是焦虑型依恋,粘人,缺乏安全感。天天住在一起,总是互看不顺眼。
生活习惯也是个同居大雷点。同居后才会知道,眼前看着人模狗样的伴侣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可以有多差。有时光是因为男生上完小便不把马桶盖放下来、女生的头发掉满地不清理就能吵个百八十次。
靠同居来试婚,有用吗
除了一起生活会出现的摩擦,摆在同居情侣面前的还有另一大难题是,同居本身是一种弱约束关系,比起婚姻更加地动荡和不稳定。
心理学家罗兰·米勒在其著名的书籍《亲密关系》中提到,比起已婚夫妻,同居情侣会经历更多的冲突、嫉妒、不忠和身体攻击。而且由于同居情侣对彼此的承诺更少,遇到问题随时离开的可能性更大 [9]。
婚姻则不太一样。因为子女、经济、法律等各种约束,夫妻的婚龄越长,离婚的可能性越低 [10]。哪怕只是订婚,这种同居情侣也通常比那些没有结婚计划的同居情侣相对来说更稳定 [11]。
不过,也正是因为同居能相互磨合,测试彼此的合适程度,很多情侣都把同居当做“试婚”。通过提前体验婚姻生活,筛选掉不合适的结婚对象。
但令人意外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实证研究都表明,初婚前有婚前同居经历的人,婚姻反而更不稳定 [12]。
《家庭问题杂志》中一项研究考察了婚前同居、婚姻满意度和随后离婚概率之间的关联,发现在 20 至 50 岁的已婚人群中,婚前同居的人,婚姻满意度更低,离婚概率更高。相对于女性,男性的婚前同居会对婚姻质量带来更强的负面影响 [1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说“同居”经历本身会导致人容易离婚。
学术界有一种解释确实认为是同居本身影响了婚姻。因为在中国,同居的人仍被期望在同居后进入婚姻。这就带来一定的社会压力。哪怕人们发现对伴侣并不满意,但可能还是会被动步入婚姻,而非主动地承诺婚姻 [14]。
另一种解释则是“自选择效应”在作怪。也就是说,更偏向选择婚前同居的人本身就有一些影响婚姻稳定的特质,比如说他们的婚恋观往往更开放自由,对婚姻更加祛魅,更不觉得离婚是羞耻的事。不过,对于有更高学历、更低收入和农村出身的人而言,这种效应会被削弱 [13]。
还有研究认为,同居是否影响婚姻,要看你是什么时候结的婚。在改革开放前期(1980-1994 年),同居现象并不普遍,同居过的人容易在社会压力下被动结婚 [14]。
也就是说,即使对方没那么合适,因同居形成的“关系惯性”促使他们步入婚姻,而这反而可能导致婚后离婚率的增加 [14]。
但对改革开放后期才结婚的人而言,由于此时同居愈发普遍,外界压力减小,同居后发现不合适,人们可以及时止损,选择分手,同居和离婚间的关联便消失了 [14]。
归根到底,无论是同居还是不同居,都未必就有完美的爱情。如果想维持更久的新鲜感,那可以选择不同居。如果谨慎起见的话,婚前同居也无妨,总比直接开盲盒,一下就进入“宽进严出”的婚姻要好。
热恋时,满心满眼都是对方,偶尔见面也总有说不完的话。可一旦朝夕相处,风花雪月变成柴米油盐,人们对爱情的滤镜便碎了一地。
在一个屋檐下,每个不起眼的小缺点都被无限放大,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一场争吵。
很多人同居久了还会发现,明明这段关系没有出轨、没有家暴、没有外界阻拦、没有异地隔阂,但依然在日常琐碎中归于平淡,甚至像花束般凋零。
情侣同居,为什么会这么难?
婚姻降级,人们选择先同居
2025 年 2 月 8 日,民政部官方网站发布《2024 年 4 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 2024 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只有 610.6 万对,创下自 1980 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1][2]。
这既是因为适婚年龄的人群基数下降,也是因为年轻人结婚年龄推迟。而与之对应的,是不断攀升的同居率。
北京大学做的 2022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显示,40 岁以下的人群,婚前同居比例已经约为四成,远高过 40 岁以上的人 [3]。
《人口研究》中的一篇论文同样表明,不同世代初婚前同居的比例明显上升。在 1959 年初婚的男性和女性中,初婚前同居的比例才不到 2%,而在 2010-2014 年初婚的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都在初婚前与伴侣同居 [4]。

同居率提高,背后是中国人婚恋观和性观念的巨大变化。
在 1994 年最高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中,没结婚就住在一起的男女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并且在诉讼中还可能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 [5]。未婚同居,男生会被说不负责,女生会被骂不自爱。同居过的人找新的人结婚,会被认为等于二婚,在婚恋市场上掉价,还有“白纸找白纸,报纸找报纸”的说法。
而如今,许多人不再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十恶不赦的,同居也变得见怪不怪。
除了观念的改变,城市化带来的一些负面结果也导致了同居的增加。比如房价的快速上涨导致更多年轻人推迟结婚,暂时先同居 [6]。与此同时,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促使情侣更愿意搭伙生活,平摊房租等开销。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有婚前同居经历的人,结婚年龄会明显推迟 [3]。
以 25 岁为例,婚前不同居的受访者中,此时仅有约四分之一的人还没结婚。但有过婚前同居经历的受访者,在 25 岁时还有近四成未婚 [3]。

到了长辈眼中“不结婚就罪不可赦”的 30 岁,有过婚前同居经历的人群中,未婚比例仍有 14% 。而所有婚前没同居过的人在这个岁数时的未婚比例只有 6% [3]。
在一些发达国家,同居更是成了婚前标配,还有人索性就不结婚了,通过签订民事协议等方式终身同居。
同居,亲密关系的照妖镜
听上去,同居完全是可以“既要又要”的选择,既可以享受与伴侣相处的美好,又不用承担一纸婚约带来的种种负担。
可是,当人们尝试同居后,才发现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婚姻会有的大部分麻烦,同居都逃不过。
我们统计社交平台上关于同居的贴文,发现同居后伴随而来的问题可不少,第一个便是吵架。
每天都住在一起,思念减少了,但矛盾也增加了。同居之后才知道,两个人可以为多小的事吵架。晚上几点睡、谁来洗碗、脚臭打呼噜、买什么样的餐具、今天睡觉忘了抱抱对方......都能成为吵架的原因。

此外,很多人还提到同居后会“失去新鲜感”。相处时间多了,两个人的恋爱进程仿佛也加速了一般,同居一年,感觉就像谈了五年恋爱,甚至处得像个平摊房租的室友:
同居后逐渐平淡,一回来两人就是躺着玩手机不说话。
《贪婪的多巴胺》一书指出,人们的激情之爱是多巴胺主导的,使人兴奋。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熟悉对方,多巴胺的分泌就会下降,原先的激情不再 [7]。
还有很多人在同居后才发现独居的好。以前在家里,一个人待着自在又清净。现在屋里多了个人,就多了些束缚感。几点起、几点睡、玩手机要不要外放声音,都得过问另一个人的意见。
至于同居后最常遇到的矛盾,我们统计发现,同居情侣最容易因为家务分配吵架。这就和和尚打水的故事一样,明明家里一个人时啥事没有,人多了,谁做得多谁做得少就成了难题。

香港一则研究深度访谈了 18 对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青年同居情侣,发现在家务分工上不合的情侣,都是因为“男传统,女平权”,也就是女性想要平等的家务分工,但男性希望女性应该承担较多的家务 [8]。
排在第二位的是性格不合。没同居前,人往往会展现自己最好的那一面,但到同居后就不装了,想装也装不下去。
距离拉近后,两个人的性格也暴露无遗,没准就发现一个是回避型依恋,冷漠,不善沟通,另一个是焦虑型依恋,粘人,缺乏安全感。天天住在一起,总是互看不顺眼。
生活习惯也是个同居大雷点。同居后才会知道,眼前看着人模狗样的伴侣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可以有多差。有时光是因为男生上完小便不把马桶盖放下来、女生的头发掉满地不清理就能吵个百八十次。
靠同居来试婚,有用吗
除了一起生活会出现的摩擦,摆在同居情侣面前的还有另一大难题是,同居本身是一种弱约束关系,比起婚姻更加地动荡和不稳定。
心理学家罗兰·米勒在其著名的书籍《亲密关系》中提到,比起已婚夫妻,同居情侣会经历更多的冲突、嫉妒、不忠和身体攻击。而且由于同居情侣对彼此的承诺更少,遇到问题随时离开的可能性更大 [9]。
婚姻则不太一样。因为子女、经济、法律等各种约束,夫妻的婚龄越长,离婚的可能性越低 [10]。哪怕只是订婚,这种同居情侣也通常比那些没有结婚计划的同居情侣相对来说更稳定 [11]。
不过,也正是因为同居能相互磨合,测试彼此的合适程度,很多情侣都把同居当做“试婚”。通过提前体验婚姻生活,筛选掉不合适的结婚对象。
但令人意外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实证研究都表明,初婚前有婚前同居经历的人,婚姻反而更不稳定 [12]。
《家庭问题杂志》中一项研究考察了婚前同居、婚姻满意度和随后离婚概率之间的关联,发现在 20 至 50 岁的已婚人群中,婚前同居的人,婚姻满意度更低,离婚概率更高。相对于女性,男性的婚前同居会对婚姻质量带来更强的负面影响 [1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说“同居”经历本身会导致人容易离婚。
学术界有一种解释确实认为是同居本身影响了婚姻。因为在中国,同居的人仍被期望在同居后进入婚姻。这就带来一定的社会压力。哪怕人们发现对伴侣并不满意,但可能还是会被动步入婚姻,而非主动地承诺婚姻 [14]。
另一种解释则是“自选择效应”在作怪。也就是说,更偏向选择婚前同居的人本身就有一些影响婚姻稳定的特质,比如说他们的婚恋观往往更开放自由,对婚姻更加祛魅,更不觉得离婚是羞耻的事。不过,对于有更高学历、更低收入和农村出身的人而言,这种效应会被削弱 [13]。
还有研究认为,同居是否影响婚姻,要看你是什么时候结的婚。在改革开放前期(1980-1994 年),同居现象并不普遍,同居过的人容易在社会压力下被动结婚 [14]。
也就是说,即使对方没那么合适,因同居形成的“关系惯性”促使他们步入婚姻,而这反而可能导致婚后离婚率的增加 [14]。
但对改革开放后期才结婚的人而言,由于此时同居愈发普遍,外界压力减小,同居后发现不合适,人们可以及时止损,选择分手,同居和离婚间的关联便消失了 [14]。
归根到底,无论是同居还是不同居,都未必就有完美的爱情。如果想维持更久的新鲜感,那可以选择不同居。如果谨慎起见的话,婚前同居也无妨,总比直接开盲盒,一下就进入“宽进严出”的婚姻要好。
Advertisements
网编:和评 |
|
13 条 | |||
|
|||||
不奇怪,爱情来自性驱动,后者随同居时间递减。同时生活的柴米油盐递增,所以。永恒的爱情就得像罗丝与杰克那样,在高潮是一方挂掉,爱情从此冻结,看起来像永恒。
|
【生活原创】【婚姻家庭】【情感世界】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