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21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小行星撞地球概率升至3.1% 中国不处在撞击区域(图)

新闻来源: 新华日报 于2025-02-20 13:47:05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北京时间2月19日,美国航天局发布的数据,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击地球概率已升至3.1%。该小行星直径40-90米 ,专家表示:全球天文学界正对其密切监测,随着对它观测认知加深,撞击概率也可能会逐步降低。

“2024 YR4”小行星怎么命名的据澎湃新闻报道,“2024 YR4”这个代号代表着“2024年12月下半个月发现的第117颗小行星 ”,其中2024是年份,YR4是天文学上用来表示小行星发现顺序的编号(见下图)。


Y代表12月下半月


“R”代表17,“4”代表循环4轮(每轮25个号),一共17+4×25=117

“2024 YR4”小行星是怎么被发现的?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4年12月27日,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后,被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警报系统站发现,天文学家经过两天的跟踪观测,计算出其有1%的概率与地球相撞。

此后,来自全球各地的天文学家和天文台站纷纷加入观测行列,更多观测结果也陆续发布。

欧洲航天局发布计算结果显示,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上升到1.6%,时间预计为2032年12月22日。2025年2月中旬,美国航空航天局计算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一概率升至2%至2.3%。

“2024 YR4”小行星威力如何

中国新闻网的报道称,“2024 YR4”于2024年12月27日首次被发现。据估计,这颗小行星直径为40至90米,与一栋大楼大小相当。

“2024 YR4”大小与行星“杀手级别”的小行星相差甚远。“行星杀手”小行星是指直径为1公里或更大的太空岩石,可能对生命造成毁灭性影响。据估计,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的直径约为10公里。

2013年,一颗直径20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在空中爆炸,释放的能量是第一颗原子弹的20-30倍,亮度超过太阳,散发出的热量损坏了7000多座建筑物,造成1000多人受伤。

中国不处于可能撞击的区域

据潮新闻报道,“直径在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将构成全球性的灾难,而百米级直径的小行星则可能对地球某个区域造成严重危害。”一位航天领域专家向潮新闻记者透露,根据各国科学家的最新观测数据,虽然2024 YR4尚无法确定是否会撞击地球,但根据它的轨道特点,可能撞击的区域是在南美洲至非洲一带的地球低纬区。“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天外来物’不足以造成毁灭性灾难,并且中国不处于可能撞击的区域。”

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升至3.1%,DeepSeek:万一撞击,提前疏散是最优解


如果“2024 YR4”真的撞击地球,我们该怎么办?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问了下DeepSeek。

记者:根据美国航天局(NASA)于当地时间2月19日发布的数据,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7年内撞击地球概率已升至3.1%。如果这颗小行星真的撞地球,并且撞击的是我所在的城市,我该如何逃生?

DeepSeek:面对小行星撞击这种极端事件,逃生策略需要结合科学防御措施和个人应急准备。以下是分阶段的行动建议:

一、预警阶段(撞击前7年—数月)

关注权威信息源

持续跟踪NASA、ESA(欧洲航天局)等机构的更新,了解小行星轨道、撞击概率和防御计划进展。

留意政府发布的疏散或避难指令,参与社区应急演练。

支持国际合作防御行动

若小行星被判定为威胁,国际社会可能启动偏转计划(如动能撞击、引力牵引等)。公众可通过支持政策倡导或科普传播间接参与。

二、撞击确认后(数月—数周前)

疏散准备

提前规划路线:政府可能划定危险区域并组织疏散。提前熟悉多条撤离路线,避免依赖单一交通方式。

物资储备:准备便携应急包(3天用量):水、高热量食物、药品、手电筒、电池、防尘口罩、急救用品、重要文件副本。

联络计划:与家人约定异地联络方式和集合点,避免通信中断后失联。

加固避难所(若无法撤离)

地下掩体最佳:地铁站、地下车库、防空洞等可抵御冲击波和碎片。加固地下室门窗,储备至少2周的水和食物。

防热与防震:用防火材料覆盖通风口,固定家具以防地震。

三、撞击前数小时—瞬间

立即行动

若在预警时间内,优先撤离至至少100公里外(具体距离取决于小行星大小,1公里直径天体需撤离300公里以上)。

如无法撤离,迅速进入地下掩体,远离窗户,蜷缩身体保护头部。

应对瞬时灾害

冲击波:可能导致建筑倒塌,掩体内需远离出口和承重结构。

热辐射:地下掩体可隔绝高温,避免易燃物品暴露。

四、撞击后生存(数小时—长期)

短期应对

避免外出:等待官方确认安全,防止吸入有毒尘埃或遭遇火灾。

节省资源:按需分配食物和水,优先保障儿童与病患。

长期适应

环境变化:撞击可能导致“核冬天”效应(阳光遮蔽、气温骤降)。储备种子、净水设备、保暖物资。

社区协作:加入幸存者团体,共享资源与信息,恢复基本生产(如地下温室种植)。

五、现实考量

概率极低:3.1%的撞击概率在后续观测中可能大幅下降(历史上类似天体均被排除威胁)。

国际合作优先:NASA的“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正开发监测与偏转技术,实际风险远小于影视渲染。

总结

若撞击不可避免,提前疏散是最优解;若被困,地下掩体与充足储备是生存关键。但现实中,科学防御和全球协作更可能化解危机,个人需保持理性,避免恐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潮新闻、澎湃新闻、极目新闻、中国新闻网

			
			
网编:和评

鲜花(0)

鸡蛋(0)
21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热门评论当前热评  更多评论...
评论人:日付肛[布衣][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5年02月20日14:16 回复
诸如遵守社区规定,请不要人身攻击,违规发言,此评论已被屏蔽
1  
评论人:abcxyz[☆品衔R4☆][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5年02月20日14:32 回复
 回复2楼:有用的。
1: 如果是在海里,要提前准备周边国家海啸威胁。
2: 如果是在陆地,提前疏散人员。
3: 如果体量太大,就是尽量减少伤亡。
4: 如果大家都要灭绝了,我先去我老板家把他爆打
一顿。
8  
评论人:dingding6[☆★声望品衔7★☆][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5年02月20日16:18 回复
国运昌隆,邪气最怕的就是这样的国家,会选择其它行衰运的弱国。
1  
评论人:鲁青[★品衔R6★][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5年02月20日14:31 回复
希望可以见证这一千载难逢的天文奇观
1  
评论人:Jau[★我不装WhatsApp★][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5年02月20日14:26 回复
这次是DS给指明了方向,不是习主席。
3   5
评论人:我爱你祖国[☆品衔R3☆][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5年02月20日14:17 回复
都这样了还计较落在哪吗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2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科技频道】【宠物情缘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