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AIM-260终于公开 真能碾压中国霹雳-15?(组图)
新闻来源: 观察者网/军武次位面 于2025-02-24 2:58:43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美军下一代空空导弹AIM260首次曝光
【文/观察者网 王世纯】据英国Naval New网站2月23日报道,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 (NAVAIR) 在其演示幻灯片上展示了下一代空空导弹AIM-260A的设计概念图,这是AIM-260A空空导弹首次曝光其“概念图”,看起来AIM-260A采用了时髦的“光杆弹”构型。
Naval News评论说,AIM-260A预计保持AIM-120同样的尺寸——弹径同为178毫米,以便与现有飞机兼容。AIM-260A的射程应该会比目前美军已经装备的AIM-120D-3空空导弹的射程还远一点,这意味着这种导弹的迎头最大打击射程达到了190公里以上。

图中右下角可见AIM-260A导弹社交媒体

AIM-260A和AIM-120D-3的同角度对比观军
NAVAIR发布的幻灯片中概述了美国军工企业为美国海军开发的导弹组合,包括AIM-174B、AIM-120D和AIM-9X等导弹。这张图描述了AIM-260A的一定细节,AIM-260A是只有尾翼的“光杆弹”的同时,尾翼部分更为清晰,与AIM-120D-3的尾翼基本相同。
AIM-260A预计保持AIM-120同样的尺寸——弹径同为178毫米,以便与现有飞机兼容。它缺乏在AMRAAM上类似的中间弹翼结构,这使得隐身战机能在弹舱中携带更多的AIM-260A空空导弹。同时,AIM-260A采用了新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以便达到更远的射程,不过尚不清楚AIM-260A是否适配了双脉冲等发动机。
AIM-260A“联合先进战术导弹”(JATM)项目早在2017年便已悄然启动,美国空军此前多次表态说,其设计初衷便是为了应对来自潜在对手的远程导弹威胁——尤其是中国空军装备的PL-15。美军对于这款导弹寄予厚望,计划用它全面取代现有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成为未来空战的核心武器装备。
这是AIM-260A的概念图首次曝光,不过早在2022年,美国空军发布了一张“艺术想象图”,显示F-22能够使用一种只有尾翼、没有弹翼的新型空空导弹。尽管图片没有任何额外说明,但外界普遍认为这就是AIM-260A。此前美国官方还曾披露,AIM-260A已于2020年完成了针对QF-16靶机的实弹测试。
虽然美国前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2022年表示,AIM-260A计划于2023年开始生产,但没有任何其他说法旁证这一说法。
此前一些报道声称,AIM-260A会采用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以相对AIM-120D-3增加射程,但雷神公司需求与能力部门副总裁约翰·诺曼在接受《美国空军和太空部队》杂志采访时表示,通过全面改进,AIM-120D-3目前已经达到了AIM-260A计划启动时,对射程目标的下限——100英里(190公里)。AIM-260A的射程应该会比AIM-120D-3的射程还远一点。
三脉冲VS双脉冲!美军AIM-260终于公开,真能碾压中国霹雳-15?
近日,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高调公布了新一代远程空空导弹AIM-260的细节,宣称其射程超过260公里,意图“反超”中国的霹雳-15。消息一出,全球军事圈瞬间炸锅——美国“憋了多年的大招”,真能撼动中国空空导弹的领先地位吗?这场“导弹界的龟兔赛跑”,到底谁才是最终赢家?

▲美军首次公开了AIM-260的外形
要说AIM-260的诞生,还得从美军受到中国霹雳-15的“刺激”说起。2010年代,中国霹雳-15横空出世,凭借双脉冲发动机和200公里以上的射程,直接把美国的“王牌”AIM-120D(射程约180公里)甩在身后。美军飞行员曾私下吐槽:“我们的导弹还没够到对方,人家的导弹已经招呼过来了!”这种“射程焦虑”,逼得美国紧急启动AIM-260项目。
但AIM-260的研发之路堪称“龟速”。从立项到首次公开,美国用了近十年,而中国在这期间不仅量产了霹雳-15,还亮出了射程500公里的霹雳-17。难怪有网友调侃:“美国好不容易造出AIM-260,抬头一看,中国已经站在下一个山头了。”
那么终于快要亮相的AIM-260性能究竟如何呢?根据美军披露的数据,AIM-260确实有两把刷子:最大射程300公里,不可逃逸区(敌机难以逃脱的射程范围)达150公里,比霹雳-15的100公里不可逃逸区多出50%。采用三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分阶段点火推进,既延长射程,又保证末端速度(约900米/秒)。弹体设计更紧凑,可以塞进F-22、F-35等隐身战机的内置弹舱,避免外挂破坏隐身性能。

▲当年霹雳-15横空出世险些让美军“破防”
不过,这些“纸面优势”背后藏着不少猫腻。比如,AIM-260的弹径仅178毫米,比霹雳-15的203毫米更细,这意味着燃料容量可能更少。为了“以小博大”,美国只能拼命优化发动机效率——但三脉冲技术虽好,却会导致导弹平均速度下降。简单来说,AIM-260跑得远,但可能跑得慢,碰上高机动目标,未必占便宜。
不过,就在美国为AIM-260欢呼时,其实中国早已亮出“王炸”——霹雳-17。这款导弹射程据称超过500公里,几乎能当“微型防空系统”用。网友戏称:“这哪是空空导弹?分明是‘空中狙击枪’!”
霹雳-17的恐怖之处在于:500公里意味着它能在敌方战机雷达探测范围外发起攻击,甚至威胁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同时也大概率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末端速度保持800米/秒以上,配合主动雷达导引头,机动目标也难以逃脱。在依托中国空警-500预警机和歼-20隐身战机的数据链,霹雳-17可实现“A射B导”,让敌机防不胜防。

▲更强大的霹雳-17早就已经曝光
相比之下,AIM-260的300公里射程在霹雳-17面前,就像“手枪对狙击枪”——还没进入射程,就被对方“点名”了。更扎心的是,霹雳-17可能已服役,而AIM-260才刚量产,美军“追赶游戏”还没开始,就又落后了。
目前,现代空战早已进入隐身时代,F-22、歼-20这类五代机的对决,才是检验导弹性能的“终极考场”。当然,这里有个悖论:就是射程越远的导弹,在隐身对抗中未必越有用。首先隐身战机雷达反射面积小,传统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在50公里外很难锁定目标,射程再远也是“瞎子点灯”。其次AIM-260的三脉冲发动机虽然省燃料,但平均速度不如单脉冲导弹。若隐身战机在50公里内突然遭遇,AIM-260可能来不及启动第二段推进,反而被对手“反杀”。最后,歼-20搭配霹雳-15/17,主打“超视距狙杀+近距格斗”组合。霹雳-15负责中远程消耗,霹雳-10E格斗弹贴身缠斗,而霹雳-17专打敌方“空中指挥部”(预警机),体系优势明显。
反观美军,F-22和F-35目前仍依赖AIM-120和AIM-9X,AIM-260的整合进度尚不明确。更何况,美国空军近年频曝“掉链子”——F-35的软件BUG、AIM-120D的“射程虚标”前科,让人不禁怀疑:AIM-260的数据,到底掺了多少水分?

▲中国可不好在原地等美国“补牢”……
从技术层面看,AIM-260算得上美军“亡羊补牢”的力作,三脉冲发动机和紧凑设计确实有亮点。但问题是,中国压根没在原地等它“补牢”——霹雳-17的横空出世,直接让竞赛进入下一个维度。
更重要的是,中美导弹发展的逻辑截然不同:美国受限于军种扯皮、国会预算战,项目推进缓慢,往往“起了大早,赶了晚集”。而中国依托集中式研发体系和明确需求,迭代速度快,甚至“预判对手预判”。这种差距在霹雳-17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刚追上霹雳-15,中国又用霹雳-17划出新起跑线。难怪外媒感叹:“中国导弹发展的速度,让美国连‘望尘莫及’都成了奢望。”
AIM-260的公开,与其说是美国“反超”的宣言,不如说是中国导弹优势的又一注脚。这场“龟兔赛跑”中,美国虽然醒了,但中国早已跑向下一个目标。未来,随着中国六代机和更先进导弹的亮相,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至于美军?或许该听听网友的吐槽:“下次开发导弹前,先问问中国同志走到哪一步了,免得又白忙活。”
【文/观察者网 王世纯】据英国Naval New网站2月23日报道,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 (NAVAIR) 在其演示幻灯片上展示了下一代空空导弹AIM-260A的设计概念图,这是AIM-260A空空导弹首次曝光其“概念图”,看起来AIM-260A采用了时髦的“光杆弹”构型。
Naval News评论说,AIM-260A预计保持AIM-120同样的尺寸——弹径同为178毫米,以便与现有飞机兼容。AIM-260A的射程应该会比目前美军已经装备的AIM-120D-3空空导弹的射程还远一点,这意味着这种导弹的迎头最大打击射程达到了190公里以上。

图中右下角可见AIM-260A导弹社交媒体

AIM-260A和AIM-120D-3的同角度对比观军
NAVAIR发布的幻灯片中概述了美国军工企业为美国海军开发的导弹组合,包括AIM-174B、AIM-120D和AIM-9X等导弹。这张图描述了AIM-260A的一定细节,AIM-260A是只有尾翼的“光杆弹”的同时,尾翼部分更为清晰,与AIM-120D-3的尾翼基本相同。
AIM-260A预计保持AIM-120同样的尺寸——弹径同为178毫米,以便与现有飞机兼容。它缺乏在AMRAAM上类似的中间弹翼结构,这使得隐身战机能在弹舱中携带更多的AIM-260A空空导弹。同时,AIM-260A采用了新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以便达到更远的射程,不过尚不清楚AIM-260A是否适配了双脉冲等发动机。
AIM-260A“联合先进战术导弹”(JATM)项目早在2017年便已悄然启动,美国空军此前多次表态说,其设计初衷便是为了应对来自潜在对手的远程导弹威胁——尤其是中国空军装备的PL-15。美军对于这款导弹寄予厚望,计划用它全面取代现有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成为未来空战的核心武器装备。
这是AIM-260A的概念图首次曝光,不过早在2022年,美国空军发布了一张“艺术想象图”,显示F-22能够使用一种只有尾翼、没有弹翼的新型空空导弹。尽管图片没有任何额外说明,但外界普遍认为这就是AIM-260A。此前美国官方还曾披露,AIM-260A已于2020年完成了针对QF-16靶机的实弹测试。
虽然美国前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2022年表示,AIM-260A计划于2023年开始生产,但没有任何其他说法旁证这一说法。
此前一些报道声称,AIM-260A会采用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以相对AIM-120D-3增加射程,但雷神公司需求与能力部门副总裁约翰·诺曼在接受《美国空军和太空部队》杂志采访时表示,通过全面改进,AIM-120D-3目前已经达到了AIM-260A计划启动时,对射程目标的下限——100英里(190公里)。AIM-260A的射程应该会比AIM-120D-3的射程还远一点。
三脉冲VS双脉冲!美军AIM-260终于公开,真能碾压中国霹雳-15?
近日,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高调公布了新一代远程空空导弹AIM-260的细节,宣称其射程超过260公里,意图“反超”中国的霹雳-15。消息一出,全球军事圈瞬间炸锅——美国“憋了多年的大招”,真能撼动中国空空导弹的领先地位吗?这场“导弹界的龟兔赛跑”,到底谁才是最终赢家?

▲美军首次公开了AIM-260的外形
要说AIM-260的诞生,还得从美军受到中国霹雳-15的“刺激”说起。2010年代,中国霹雳-15横空出世,凭借双脉冲发动机和200公里以上的射程,直接把美国的“王牌”AIM-120D(射程约180公里)甩在身后。美军飞行员曾私下吐槽:“我们的导弹还没够到对方,人家的导弹已经招呼过来了!”这种“射程焦虑”,逼得美国紧急启动AIM-260项目。
但AIM-260的研发之路堪称“龟速”。从立项到首次公开,美国用了近十年,而中国在这期间不仅量产了霹雳-15,还亮出了射程500公里的霹雳-17。难怪有网友调侃:“美国好不容易造出AIM-260,抬头一看,中国已经站在下一个山头了。”
那么终于快要亮相的AIM-260性能究竟如何呢?根据美军披露的数据,AIM-260确实有两把刷子:最大射程300公里,不可逃逸区(敌机难以逃脱的射程范围)达150公里,比霹雳-15的100公里不可逃逸区多出50%。采用三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分阶段点火推进,既延长射程,又保证末端速度(约900米/秒)。弹体设计更紧凑,可以塞进F-22、F-35等隐身战机的内置弹舱,避免外挂破坏隐身性能。

▲当年霹雳-15横空出世险些让美军“破防”
不过,这些“纸面优势”背后藏着不少猫腻。比如,AIM-260的弹径仅178毫米,比霹雳-15的203毫米更细,这意味着燃料容量可能更少。为了“以小博大”,美国只能拼命优化发动机效率——但三脉冲技术虽好,却会导致导弹平均速度下降。简单来说,AIM-260跑得远,但可能跑得慢,碰上高机动目标,未必占便宜。
不过,就在美国为AIM-260欢呼时,其实中国早已亮出“王炸”——霹雳-17。这款导弹射程据称超过500公里,几乎能当“微型防空系统”用。网友戏称:“这哪是空空导弹?分明是‘空中狙击枪’!”
霹雳-17的恐怖之处在于:500公里意味着它能在敌方战机雷达探测范围外发起攻击,甚至威胁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同时也大概率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末端速度保持800米/秒以上,配合主动雷达导引头,机动目标也难以逃脱。在依托中国空警-500预警机和歼-20隐身战机的数据链,霹雳-17可实现“A射B导”,让敌机防不胜防。

▲更强大的霹雳-17早就已经曝光
相比之下,AIM-260的300公里射程在霹雳-17面前,就像“手枪对狙击枪”——还没进入射程,就被对方“点名”了。更扎心的是,霹雳-17可能已服役,而AIM-260才刚量产,美军“追赶游戏”还没开始,就又落后了。
目前,现代空战早已进入隐身时代,F-22、歼-20这类五代机的对决,才是检验导弹性能的“终极考场”。当然,这里有个悖论:就是射程越远的导弹,在隐身对抗中未必越有用。首先隐身战机雷达反射面积小,传统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在50公里外很难锁定目标,射程再远也是“瞎子点灯”。其次AIM-260的三脉冲发动机虽然省燃料,但平均速度不如单脉冲导弹。若隐身战机在50公里内突然遭遇,AIM-260可能来不及启动第二段推进,反而被对手“反杀”。最后,歼-20搭配霹雳-15/17,主打“超视距狙杀+近距格斗”组合。霹雳-15负责中远程消耗,霹雳-10E格斗弹贴身缠斗,而霹雳-17专打敌方“空中指挥部”(预警机),体系优势明显。
反观美军,F-22和F-35目前仍依赖AIM-120和AIM-9X,AIM-260的整合进度尚不明确。更何况,美国空军近年频曝“掉链子”——F-35的软件BUG、AIM-120D的“射程虚标”前科,让人不禁怀疑:AIM-260的数据,到底掺了多少水分?

▲中国可不好在原地等美国“补牢”……
从技术层面看,AIM-260算得上美军“亡羊补牢”的力作,三脉冲发动机和紧凑设计确实有亮点。但问题是,中国压根没在原地等它“补牢”——霹雳-17的横空出世,直接让竞赛进入下一个维度。
更重要的是,中美导弹发展的逻辑截然不同:美国受限于军种扯皮、国会预算战,项目推进缓慢,往往“起了大早,赶了晚集”。而中国依托集中式研发体系和明确需求,迭代速度快,甚至“预判对手预判”。这种差距在霹雳-17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刚追上霹雳-15,中国又用霹雳-17划出新起跑线。难怪外媒感叹:“中国导弹发展的速度,让美国连‘望尘莫及’都成了奢望。”
AIM-260的公开,与其说是美国“反超”的宣言,不如说是中国导弹优势的又一注脚。这场“龟兔赛跑”中,美国虽然醒了,但中国早已跑向下一个目标。未来,随着中国六代机和更先进导弹的亮相,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至于美军?或许该听听网友的吐槽:“下次开发导弹前,先问问中国同志走到哪一步了,免得又白忙活。”
Advertisements
网编:空问站 |
|
22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军政原创】【网际谈兵】【军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