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无人机,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印度媒体《Alpha Defense》的报道,事情经过大体如下,当时印度正在操纵一架无人机在中印边境进行侦查活动,但“不小心”进入中国领空后就失去了控制。短暂失控后,这架无人机又非常诡异的主动飞回了印度控制区一侧。经过研判后印度军队认为,当时无人机的控制权其实已经被解放军部队接管。但印军短暂失控后,解放军部队又在无人机离开中国境内后,把控制权重新换给了印度无人机部队。

▲印度媒体相关报道,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美国媒体的爆料,被捕获的印度无人机疑似为“苍鹭”(Heron)系列。“苍鹭”是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研发的一款中高空长航时侦察、监视、情报收集无人机,携带武器能力比较弱。“苍鹭”系列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2005年左右开始服役。印度买了不少“苍鹭”系列,比如公开信息显示其2005年采购了50架“苍鹭”-1,总价值10亿美元,单价超过2000万美元。后续印度又定制了不少“苍鹭”的高端版本,比如2023年订购的“苍鹭” Mark-2 。
相比于基础版本,Mark-2这样的高端版在航程、电子系统设备、载荷能力、侦查设备方面都有一定的性能提升。公开资料显示其高端版本一展16.6m。长度8.5m,最大起飞重量1.35吨,可携带300公斤的有效载荷。总航程1500km,可滞空45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万米左右,最快速度为240公里每小时,通常配备的设备为光电/红外摄像机、合成孔径雷达,可通过数据链和卫星通讯等进行制空控制,同时传递侦查图像。

▲“苍鹭” Mark-2无人机,图片来源:网络
印度将这些无人机主要配备给了边境部队,用于监视中印争议地区以及印巴地区,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地面部队调动,日常则是对解放军和巴基斯坦部队的哨所进行监视。
此次事件中印度无人机存在明显的越境行为,但是越境后很快就被解放军在边境地区的反无人机部队捕获。由于印度无人机是从以色列进口的,在加密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漏洞,或者我们早就已经针对性的进行了研究,掌握了破解程序。解放军反无人机设施也早已经前推到了边境线附近,只要对方“越雷池一步”,就直接掉进了陷阱,进而失去了对无人机的指挥控制权。这证明,解放军反无人机电子战部队的实力很强,印度无人机几乎没有和我们博弈的时间和空间,一个回合就直接“束手就擒”。虽说印度媒体努力解释,一次失败的无人机越境行动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其实它足以充分证明,印两军在无人机、反无人机方面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

▲“苍鹭” TP无人机,图片来源:网络
对付无处不在的无人机,其实各国都给出了自己的“示范操作”。比如2011年RQ-170事件中,伊朗部队在其东北部的卡什马尔地区通过技术手段干扰了美国无人机的卫星、地面控制信号,使无人机进入自动导航模式。然后通过传输虚假GPS信息,迫使其降落在了伊朗境内。事后,伊朗工程师曾坦言他们使用了俄罗斯提供的1L222型Avtobaza雷达干扰系统,但这只是帮他们完成了前期工作,后期的诱骗信息传递由伊朗自行开发的设备完成。美军无人机的信息加密水平比较强,但依然能成功被俄制设备干扰,可见其加密能力并不绝对保险。
除了诱骗外,对付无人机最常见的手段当然是硬杀伤。如2023年3月份,黑海上空的一架美国MQ-9就被俄罗斯的1架苏-27战斗机贴脸喷洒燃油。高速燃油撞击到MQ-9螺旋桨后,导致严重受损。由于无法继续操作,美军地面操作人员最终被迫使其坠入黑海中。虽说俄罗斯飞行员的操作是故意的,但《华盛顿邮报》分析其最初的目的可能只是想用燃油遮挡其探测设备,但没充分估计到高速燃油的巨大撞击力会导致无人机叶片被撞弯。

▲苏-27喷油攻击MQ-9,图片来源:网络
对付越境的印度无人机,我们当然也有至少3种方式对付。其一是通过“诱骗手段”使其降落在中国的领土上,事后向印度“兴师问罪”,这一点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第二是直接使用“硬杀伤”手段将其击落,并把责任归结为印度无人机的主动越境行为。第三是像这次事件中一样,先“诱骗”,然后将其“礼貌送回”。毫无疑问,前两种方式都能达到打击印度越境无人机的目的,但结果是会引发局势紧张。这一次解放军的处置方式,无疑给印度保全了面子,而且也不至于让事件引发更大的争议。
对于我们而言,直接俘虏印度无人机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伊朗捕获美国的无人机尚且想参考其中的技术和设备,但我们并无这样的需求。对印度来说,无人机的这次试探性越境绝对是碰了钉子,事实证明中国边境的无人机防御能力很强,如果硬闯,只会让自己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