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下开丧葬店 招牌被砸老板被打 你怎么看?(图)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四川达州城区有一家丧葬服务店开在小区居民楼下,“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出行,店老板还与居民发生纠纷”。

该小区居民潘女士介绍说,在小区居民楼下开丧葬服务门市,对居民生活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该小区居住了200多户居民,需从小区两侧进入小区。丧葬服务店老板在小区两侧都开了一个丧葬服务门市,并且打着“丧葬服务大全”广告牌。她说:“小区居民进进出出,都避不开从丧葬服务门市面前通过。”



开在居民楼下的丧葬服务大全门市。视频截图

据小区居民王女士介绍,丧葬服务门市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成困扰。晚上,丧葬服务门市气氛看起来有些阴森,特别是一些学生放学回来都有些害怕。

潘女士还补充称,听说其另一间门市“可能还要停放死者遗体”。

3月18日下午,部分小区业主将丧葬服务门市的广告牌砸掉,与店方发生冲突,当地派出所介入处理,丧葬服务店老板黎先生受伤住院。

该店老板黎先生称,因居民阻止工人安装广告牌,双方发生冲突,自己头部受伤,正在达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

黎先生表示,开的是丧葬服务业务接待点不会停放遗体。

达州市通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黎先生提供的资料,符合办理营业执照的要求。对于丧葬服务门市紧邻主干道和居民楼,是否有相关规定在此类区域不能开设的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没有相关规定说不能在居民楼下开丧葬服务门市。

有网友表示,人都会生老病死,没必要对此上头,平常心看待即可。有网友称,每天小区进出看到招牌吓人,应该规定这类店铺不要开在闹市区。

观网小伙伴,对此你怎么看?



该如何面对“小区楼下的丧葬服务店”


近日,四川达州某小区居民楼下的丧葬服务店引发争议。有媒体报道称,3月18日下午,部分小区业主将丧葬服务门市的广告牌砸掉,与店方发生冲突。当地派出所介入处理,丧葬服务店老板受伤住院。

有居民表示,该丧葬店处于小区出入口必经之路,对住户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孩子经过都觉得害怕。还有居民认为,小区地处城市主干道,丧葬服务店会影响城市形象。店主则认为自己是通过正规手续开店,营业执照等一应俱全,理应正常经营。



开在居民楼下的丧葬服务大全门市。视频截图

人们为何对丧葬服务避之不及

近年来,类似纠纷并不少见。去年11月,昆明一小区楼下的丧葬服务店因出售寿衣和骨灰盒等物品,引来居民不满,虽然社区和相关部门都确认该店属于合法经营,仍然无法打消住户质疑。2022年,山东枣庄一家丧葬服务店更是被多名业主在门口倾倒垃圾。

认为丧葬服务店“晦气”,会“破坏风水”,是传统文化里很常见的思维。哪怕是平日爬山野游时路遇坟墓,也有人会反复强调“绕道走”,免得“沾上不好的东西”。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不是就要对小区周边的丧葬服务避之不及?如果所有的沿街商铺都不能经营,那么丧葬服务店该开在何处?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和丧葬服务?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对丧葬服务的抵触,源于对死亡的忌讳,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心理,但“传统”并不等于“合理”。对死亡的过度忌讳,可以说是传统观念的一块短板,暴露的是生命教育或者说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是每个生命都要抵达的终点,每天都在发生。丧葬服务店是死亡相关服务行业的一个分支,在文明社会的架构里原本就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人人家中都有父母、亲人,迟早也会与其打交道。无论是对死亡的忌讳,还是对相关服务行业的忌讳,都体现了反对者内心的偏见与恐惧。

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面对未知时,人类更是难免陷入恐惧。原始人和古人因为未知,会将打雷、地震等自然现象赋予神话意义,体现了自己对世界和未知的敬畏之心。科学是一个祛魅的过程,逐渐让许多未知变成已知,也让一些古老的恐惧变成寻常之事。

但传统社会历来对死亡的阐释更强调避讳,也让许多忌讳根深蒂固。在丧葬习俗中,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而且在不同地区又有着更为复杂甚至“加码”的呈现。要求越多,禁忌也就越多。春节期间不提“死”字,买房不买带“4”的楼层,甚至买菜都不买4斤,是不少人直至今天仍不可破除的“传统”。

应推进观念上的“移风易俗”

也正因为对死亡话题的忌讳,当孩子在日常提及死亡时,大人往往避而不谈,由此带来的认知缺陷,严重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不了解死亡,就不会懂得如何生活”。面对死亡时正常表达和释放情感,也可以让死者走得有尊严,生者更快走出阴霾。

说回丧葬服务店,在开放式社区的商业环境里,是不是真的容不下这个行当?

从法规来看,《殡葬管理条例》未明确禁止居民区开设殡葬店。至于地方立法,重庆禁止“非指定场所经营”,贵阳明文规定“居民区不得设殡葬销售点”,但大多数省市都没有相关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丧葬服务从业者的“手续齐全”与居民避讳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在法无禁止,而且行业本身又是社会刚需的情况下,开店当然是应予保障的权利。即使考虑到部分人对这一行业的忌讳,逼迫店主搬离也绝不是正常的解决办法,至于在门口倾倒垃圾甚至聚众打砸,更是违法行为。社区和相关部门的调解不应该和稀泥。

当然,考虑到移风易俗不是一蹴而就,让人们逐步接受“小区楼下的丧葬服务店”也需要多方发力。一方面,可以重塑丧葬服务行业的生态,改变固有形象,比如推广“隐形化门店”,在橱窗和陈列方面淡化死亡联想。丧葬服务店更不能在店内或门口进行各种旧仪式,如烧纸钱和各种吹吹打打等,以免带来消防隐患和噪音污染,影响正常居民生活。

另一方面,对小区周边直接受影响者,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如河北张北县就有过相关经验,通过社区积分制度鼓励对丧葬服务业的包容,接受丧葬店存在的住户可得到物业费减免、公共设施优先使用权等补偿。

观念上的“移风易俗”很难,但也只有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去推进,才能逐步改变社会对丧葬服务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