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侥幸!境外收入不向中国交税,已有人被大数据拿下(图)



有一个常识我们要清楚:中国税务居民是“属人+属地”原则。只要你是中国人,那么不管你一年当中有没有在中国居住满183天,都要向中国税务机关交税。另外,只要你在中国境内一年中居住满了183天,那么不管你是不是中国人,也要向中国交税。

人生多变,只有税收和死亡是确定的。

你以为自己在境外赚了钱国家不知道?赚的钱不给国家交税,那怎么行?

近日,浙江省电子税务局发布了一则警示案例:“浙江税务部门根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发现境内居民陈某某存在取得境外收入未申报缴税疑点,税务机关综合运用“五步工作法”,对其开展风险提醒和督促整改。该纳税人存在取得境外所得未依法申报缴纳个税问题,在税务机关政策辅导后,该纳税人积极配合说明情况,并依法补缴税款、滞纳金合计12.72万元。”

同时,上海市电子税务局也发了相同的案例,被查的人也叫陈某,同样的工作流程,最后陈某依法补缴税款、滞纳金合计18.48万元。

这两条“漏网之鱼”不算大,但给我们的警示足够强。

首先是“大数据”越来越厉害。

大数据这个词我们听了这么多年,它是时间越长就越厉害。因为只要积累的数据足够多,那么它能分析出来的线索也就足够多。

举个例子,今年大家在退个税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比以往要慢一些?按理说,纳税人员同比也没有异常增减,所填报的抵扣项目也没多大变化,而去年退税基本上几天就能通过,但今年很多人申请了十几天依然在审核中。那就是因为现在的大数据能够轻松分析出哪些情况有异常,机器审不了,直接发到了人工审核。人工有限,自然需要等。

可以说,现在的大数据可能比你还了解你自己。你有些事情会忘记,你还需要休息,但“大数据永不眠”!在你睡着的时候,它依然愿意为你消耗一点它的算力。

其次是警示中提到的“五步工作法”。

第一步:识别风险: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陈某某未申报境外收入;

第二步:风险提醒:通知纳税人存在税务风险;

第三步:调查取证:收集相关收入和纳税证据;

第四步:政策辅导:提供个税法解读,指导申报和补缴;

第五步:督促整改:确保纳税人补缴税款和滞纳金。

你看这五步走下来,还会有什么“漏网之鱼”吗?这说明了啥,说明咱们税务机关的业务能力那是与时俱进,遥遥领先了。

什么CRS,什么金税四期,这些专业的名词其实大家不必去深究其原理和意义,只需要知道一点:大数据在看着你!

所以,不要心存侥幸。只要你还是中国的税务居民,那么不管你在哪个国家赚了钱,都要及时向中国的税务机关报税。

税率还是按照中国个税的税率,不超过36000元的按3%,依次递进,超过960000元的按45%收取。粗略计算后,假如你的境外年收入为100万元,则需要缴纳大约24万元的税费。

那么有个问题,如果你有海外资产,比如说房产、土地、酒庄等等,这些资产要不要向中国交税呢?

之前不是传出过类似的新闻,说“中国要对全球范围内具有中国国籍的高净值人群征收税”“1000万美元是门槛”等等,这些信息后来被证实尚无权威依据。

但目前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要这些海外资产产生了收益,那就是需要向中国交税的。

根据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最新修订的个税法,明确居民的全球收入纳税义务,涵盖了12项收入,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不爱收税的政府。不管东方、西方,都是要“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过去没有严格执行境外收入收税,是因为技术手段还不够,收税成本太高。

现在有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辅助,再加上金融信息的国际合作越来越紧密,全球征税,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