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遭遇美国背刺 北约四国“退群”自保?(组图)

据凤凰卫视报道,乌克兰遭遇美国背刺,给北约多个国家敲响了警钟,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目前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提出从禁止使用杀伤性地雷的《渥太华公约》退约,这意味着什么?四国退约将给邻近俄罗斯的这些地方带来怎样的安全影响,这背后是怎样的历史恩怨,又会如何影响眼下的俄乌战局以及欧洲安全形势?



Part.

1

战场上,乌东顿涅茨克,4名俄军被乌克兰埋伏的杀伤人员地雷炸伤。一名乌军从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上着陆,膝盖以下直接被地雷炸毁。

战场下,当乌军从俄罗斯手中夺回在哈尔科夫某一村庄后,这里遍布杀伤人员地雷,乌克兰居民们深受其害。



地雷,这种最原始的爆炸武器,曾在20世纪被国际社会广泛谴责并限制使用。然而,在近年来的几场大规模冲突中,它却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重返战场。现在,不仅是乌东和库尔斯克前线,加沙废墟,把守北约“东大门”的成员国,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开始积极部署地雷。3月18日这四国发布联合声明称:鉴于俄罗斯对北约前线国家的威胁日益增加,他们一致建议退出《禁止杀伤人员地雷公约》即《渥太华公约》。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欧洲最担忧的是,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取得所谓的胜利后,可能会将目标转向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的军事行动的理由,如去纳粹化、中立化、去军事化等,同样适用于这些前东欧国家。一旦在乌克兰实现这些目标,俄罗斯可能会将这些目标几乎原封不动地应用于这些国家。



此前,除美国以外的北约国家都签署了该条约,如今东欧四国改弦易辙,不仅是为了应对俄罗斯的威胁,特朗普政府对北约的“交易式”态度,也让它们深感不安。特朗普狮子大开口要求成员国提高军费至GDP的5%,甚至威胁如果不履行承诺“美国将不再提供保护”。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美国提出欧洲应自给自足于防御,设想在没有美国核保护伞的情况下,欧洲如何自保?对于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等欧洲国家而言,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它们感到无论如何武装都似显不足。因此,它们将不惜采取一切可想的防御政策,甚至不顾可能引发的人道主义灾难和政治压力。退出《渥太华公约》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美国的不信任。



面对俄罗斯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的威胁,紧邻俄罗斯和白俄的四国,审视各自军火库的库存和军费,被160多个国家集体封存、宣判"死刑"的古老武器,正在用最血腥的方式证明,战争经济学对廉价和高效的追求。

军事专家 王云飞:

所有防御武器里,地雷武器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且生产简单,无需高科技手段。若大量部署,可覆盖广阔区域。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退出《渥太华公约》后,可以生产大量地雷,没有资金和技术障碍,甚至可从军事大国获取现代新型地雷生产技术,因为这不是核心技术,甚至比生产突击步枪还简单。



地雷主要分为两种:杀伤人员的反步兵地雷和破坏车辆的反坦克地雷。《渥太华公约》禁止的是杀伤人员的反步兵地雷,也称杀伤人员地雷,因会对平民造成伤害,被国际视为“高度不道德武器”。

一些杀伤人员地雷的价格非常便宜,如美国BLU-43龙牙反步兵地雷,如手掌般大小,以塑料制造,却足以炸断人的一条腿,且不能以爆破方式排除,每个造价仅30美元左右。它的主要目的是致残而不是致死。由于是塑料制品,这种地雷可以被做成任意颜色,因此战术性很强。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波兰及波罗的海国家退出《渥太华公约》可能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新欧洲国家若安全压力增大,或选择低门槛安全政策。但西欧北欧大国因国防技术强、经济实力雄厚,在国防现代化上选择更多,如增强远程及空中作战能力,故不会轻易退出。

Part.

2

波罗的海三国总面积约17.5万平方公里,东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扼守着俄罗斯通往大西洋和欧洲腹地的最便捷通道。



俄乌冲突伊始,波兰就宣布在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接壤的210公里边界线修建临时边境墙。更早的时候,2021年开始波兰就耗资约人民币24亿元在与俄盟友白俄罗斯的边境修筑边界墙。这些仍不足以放下他们对俄罗斯的担忧。

宣布退出《渥太华公约》的同时,波兰紧锣密鼓开始筹备布设杀伤人员地雷的计划。波兰国防部长宣布准备生产多达100万枚地雷,用于加强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边界防线。与此同时,华沙将允许国内防务企业向波罗的海三国出口杀伤人员地雷。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这是一种姿态,表明它们已逐步进入临战准备状态,同时也彰显其守规则的一面。在部署和生产地雷前,它们会先解除相关限制和约束,充分利用这一动作释放外交信号。



立陶宛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西临俄罗斯,也是波罗的海三国中规模最大的经济体。立陶宛同样也建设了数百公里边界墙。但立陶宛在尚未正式退出《渥太华公约》时,就已经在边境部署了杀伤人员地雷。

三年来,俄乌已经为彼此在冲突前线遍布地雷,白俄罗斯称乌克兰在白乌边境埋设了50多万枚地雷,乌克兰称俄罗斯在扎波罗热前线一平方米之内布设三至五枚地雷。去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已批准向乌克兰提供杀伤人员地雷。他们认为,此举将加强乌克兰的防御能力,有助于减缓俄罗斯在乌东推进的速度,如果配合其他援乌美国弹药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美国将封存的反步兵地雷援助给乌克兰,实则是在乌克兰可能面临失败之际,从其仓库中搜寻现成可用的装备予以支援。



乌克兰是《渥太华条约》的缔约国,原则上,它并不能接受美国的杀伤人员地雷。泽连斯基则表示感谢,并强调这些地雷在当前战事中“非常重要”。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副主席科萨切夫则认为,波兰退出《渥太华公约》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能够向乌克兰转让杀伤人员地雷。俄乌冲突以来,波兰是北约向基辅输送武器的重要枢纽。

科萨切夫分析说,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是《渥太华公约》缔约国,因此它们在法律上无权向乌克兰提供杀伤人员地雷。而此前,这种武器曾由拜登政府提供给基辅。目前,美国继续向乌克兰供应地雷的可能性并不确定,因此需要另一个国家来充当供应方。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处于紧张对抗状态下的国家间,任何外交信号或动作都可能被对方解读为有安全方面的意图。俄罗斯可能将此解读为威胁,进而不再坚持对欧洲国家无领土野心的承诺,转而以防守反击,这将进一步刺激双方敌对的情绪升级。

Part.

3

二战时,地雷被广泛使用。越战时期,美越双方部署大量地雷、诡雷,分布在越南、老挝、柬埔寨一带,使得现今很多平民被炸,导致严重死伤。



以柬埔寨为例,上世纪90年代时,柬埔寨人口大约1000万,而在数十年的内战期间,该国18.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下被埋了超过1000万颗地雷,可以说是平均每人一颗。至今仍有约500万颗尚未拆除,存在随时爆炸的风险。



地雷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加剧,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1997年《渥太华公约》在加拿大渥太华签署,1999年生效。该公约规定缔约国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移杀伤人员地雷。1997年,国际禁雷运动组织及其协调官乔迪·威廉斯因在禁止杀伤人员地雷方面的工作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目前,全球已有超160个国家成为《渥太华公约》的缔约国,它的签署至今仍被认为是现代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重要成就。



军事专家 王云飞:

当时,全球地雷数量可能达数千万颗,严重影响平民的行动和经济活动。因此,大家认为应停止制造地雷,并禁止交易,以遏制地雷在地球上的进一步蔓延。

网络上流传着俄军和乌军被杀伤人员地雷炸死的残忍片段。五名俄军可能被OZM-72弹射式杀伤人员地雷炸死,这种威力巨大的地雷致命杀伤半径为25至30米,一次就可能炸死多名士兵。网络上有这样一段视频,一名乌克兰士兵不慎踩到地雷受伤后,他的战友没有救助他,反而开枪将他打死。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俄罗斯大量部署地雷,使乌军行动突然性丧失。布雷后的阵地难以穿越,需付出巨大的牺牲和时间。这降低了乌军的机动性,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提高了乌克兰在新方向对俄发起袭击的难度。

Part.

4

柬埔寨已经为排雷努力了30年,仍然在继续艰难推进这一工作。而俄乌冲突三年来,两军为如何高效率布雷各显神通,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在东部哈尔科夫,乌军表示,他们用装有杀伤人员地雷的“神风”无人机投掷地雷。



2022年俄军在乌克兰南部开始使用著名的“耕作”布雷系统,它能发射反坦克地雷或人员杀伤地雷。该系统在几分钟内发射的地雷足以覆盖几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区域,射程为5-15公里。除了远程之外,俄军还装备了更具机动性的“壁虱”近程布雷车,可以布设POM-3型智能杀伤人员地雷。



军事专家 王云飞:

地雷是感应式的,可设定为一次或多次感应后爆炸。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已清扫地雷数十年仍未清完。自行布设的地雷因坐标位置精确,相对易清除。但战争中,为战术需要而布设的地雷位置不准确,清扫工作极其艰难。

联合国估计乌克兰现在是世界上地雷最多的国家。根据国际禁止地雷运动和《集束弹药公约》的数据显示,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境内的地雷数量已超过600万枚,乌克兰内政部长伊戈尔·克利缅科称,乌克兰约25%的领土受到地雷污染。约七成地雷集中于东部前线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主要冲突区域。



乌克兰一直在为排雷做训练。乌克兰还有专门的嗅探犬去负责排雷工作。据称,一只狗每天可以检查多达1500平方米的土地,而人只能检查20至50 平方米。



据统计,单在柬埔寨战后便有35000人被地雷炸断脚而被迫截肢。埋有地雷的土地因长时间不能使用,影响当地人的生计。排除一枚几美元的地雷,需要花费数百美元。

当下,在急需救助的缅甸部分震区,因过往战乱地埋有地雷,导致救援工作也是如履薄冰。

随着边境安全局势恶化,东欧和北欧国家纷纷更新和调整国防战略。芬兰和瑞典放弃了不结盟政策,纷纷加入北约。许多国家开始重新考虑其战争法义务。立陶宛退出《集束弹药公约》。另外,芬兰也在考虑退出《渥太华公约》。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芬兰虽然加入了北约,但为应对特朗普的不确定性,正考虑修筑类似波兰“东部盾牌”的防御工事。芬兰已在俄芬边境修筑铁丝网、实施24小时监控并增兵。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退出《渥太华公约》并开始大量使用反步兵地雷,或成欧洲其他国家效仿的先例。

军事专家 王云飞:

此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国家或考虑退出更多武器控制条约,如大型无人机、生化武器等条约,对世界安全局势带来影响。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