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2025年估值提升计划暨“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下称《方案》)

其中包含8大点17小点,从经营到信披无所不包,颇有下定决心“重新做人”之感。
按理来说,一家公司白纸黑字地公开自己的估值提升计划,本应是利好,但市场却似乎并不买账。
3月31日,民生银行A股跌近3%,报收3.90元。
这一方面或是因为《方案》言辞颇有些空泛,且文末还写了条“不代表本行对业绩、股价、重大事件等任何指标或事项的承诺”的退路。
另一方面,或是因为民生银行同日发出的2024年财报,让这一《方案》更不具备说服力——营收净利双降、多项关键指标大幅下滑,盈利能力依旧低迷。
若再加上前不久股东之一的东方集团重大财务造假,从2021年初交出“史上最差业绩”至今,在病房里躺了快5年的民生银行,仍未找到自己的出路。
1
民生银行的“病”,到底严不严重?
从业绩来看,2024年民生银行实现营收1362.90亿元,归母净利润322.9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21%和9.85%。
营收净利“双降”,看上去很吓人,但要知道,民生银行2024年的净息差只有1.39%,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去年商业银行净息差,行业平均数据为1.52%,民生银行较之低了0.13个百分点,相比其他同行,差距更是明显:

而在非息收入层面,2023年,民生银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三项合计增长46.76%,而到了2024年,三项合计增速降至2.23%。尽管仍能保持增长,但增速堪称跳水。
对此,民生银行解释系因为“市场价格及汇率波动的影响。”

诚然,去年国债收益率整体呈震荡下行态势,各家银行多少受此影响。但同处一个市场,为何招行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别能同比增长34.74%和229.63%?即便是表现最差的汇兑净收益,也只下滑了2.57%?

这种情况下业绩总体降幅还只有个位数,高低得称上一句奇迹。
只是这“奇迹”,大概率是人造的。
首先,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41.94%,尽管仍处于监管要求的120~150%区间,但同比下降了7.75%。这能一定程度上增强业绩表现。

其次,民生银行2024年“其他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为4.6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近70%。

民生银行给出的解释,是“抵债资产减值损失的减少”。所谓“抵债资产”,通俗来说指的是银行在无法收回贷款时,债务人“以物抵债”偿还的方式,通常用于抵债的“物”包括房产、运输工具等。
而减值损失减少,存在几种可能。
其一,抵债资产价值升高了。但这对“落地打五折”的汽车来说可能性不大,对房产来说,过去一年楼市行情并无显著改善的背景下,也说不过去。
更有可能的是第二种,银行加大了抵债资产的变现力度,通过拍卖等形式让抵债资产出表,以此减少减值损失。
民生银行的抵债资产变动,或许能提供证据——2024年房产和土地账面价值为18.56亿元,同比骤降近100%。

因而这背后的叙事,可能是民生银行为了让财报更好看,选择加大抵债资产变现清收力度,将其迅速拍卖变现,以此实现整体减值损失的降低,美化业绩表现。
当然,也不排除房产和土地拍卖行情在过去一年特别火爆,压根不缺买家。但不管怎样,这部分指标与经营改善无关。
除此之外,资产质量层面也经历了一番“修饰”。
2024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7%,看似连降三年,但隐忧重重。
首先,地产贷款不良率从2024年的4.92%上升至5.01%,抬头明显。
其次,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显著上升,意味着不良贷款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而最关键的是,1.47%的不良率大概率是“放水”的结果。
根据(前)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所有阶段三的资产都应当被认定为不良。由此来看,民生2024年的不良贷款总额应为868.66亿元。

但实际上,民生银行在财报中称:“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总额656.10亿元”。
换言之,民生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相当宽松,至少有868.66-656.10=212.56亿的不良贷款应被但并未被认定。
若用类似方法计算,从2022年至2024年末,这一“应认定”和“实际认定”之间的缺口分别为:97.52亿、209.23亿和212.56亿。
这部分“被藏起来”的不良才是民生银行过去几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无论行长如何变动,他们的首要任务,似乎都是为民生卸下历史包袱,暂无暇为其锻造未来竞争力。
它需要加大拨备覆盖,但加大拨备又会侵蚀净利润,本就脆弱的盈利能力因此雪上加霜。
2
因此更本质的问题,是民生银行的盈利能力为何脆弱?净息差为何如此之低?
最直观的原因,是民生银行的存贷款结构。2024年,民生银行利息净收入为986.9亿元,同比减少3.65%。
纵观其生息资产,拖资产综合收益率后腿的项目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从4.32%降至3.95%。

究其原因,或与贷款期限有关。截至2023年末,民生银行1年内短期贷款合计19569.06亿元,占比45.26%。短期贷款利率往往较低。

而短贷的高占比又与民生的战略方向有关。2020年高迎欣空降民生后,民生的整体战略转向基础客群,围绕科创、供应链上下游等“主体”,主做中小客户。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的获批品种是实控人或母公司担保的一年期综合授信。
而在民生银行的负债端,分别有68.42%的公司存款和72.44%的个人存款为定期,负债成本相对刚性。在加息周期,这意味着民生可以节约负债成本,但在降息周期,这意味着成本相对固定,净息差压力难以化解。

但另一原因,或许隐藏在民生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
请诸君思考一个问题,都是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逻辑和原理都差不多,为何净息差有高有低?
官方的回答,是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程度不同,降本增效效果不同的结果。
但在实务中的操作,往往会有一些“野路子”。
注意,以下内容并非指的是民生银行的操作手法,而是银行界流传许久的一些“套路”,仅是一种参考和推演:
净息差低,但资产规模并未明显缩水,还有一种可能是,有相当数量的贷款是“不生息”的。
贷款还能不生息?
打个比方,你做一笔一年期纯信用消费贷,到期后对方实在没钱还,又不可能真的“拿命来抵”,怎么办?
很简单,跟对方重签一次合同,把这笔贷款的期限拉长至五年十年,前几年不产生利息,到期再还本付息。
这么做无疑是“双赢”,客户能获得喘息之机,银行贷款无需计入不良,皆大欢喜。
唯一不欢喜的可能就是净息差了,毕竟贷款“重组”后前几年是不生息的,显然会拖累净息差水平。
这样的“骚操作”,外人很难通过财报看出究竟。
3
实际上,经营层面的问题不难解决,前提是银行内部能上下一心,不出岔子。
但这对民生银行来说,却是个艰难的挑战。
首先,民生银行内部似乎近年来始终未能对发展战略形成共识,摇摆不定。
从郑万春时期发力基础客群,到此后设立“战略客户部”,对大客户集中开发,做深做透,再到王晓永时代重提发力中小业务,短短五年左右时间里,路线摇摆不定。
究其病根,可能问题出在银行战略制定和执行能力上。回顾民生历史,无论是最早的小微战略,还是事业部制改革,抑或是此后全面裁撤事业部,本身均是当时因势利导的选择,战略在层层执行中变了样,或许存在两方面诱因。
其一,或是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背景。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无数次“最强男人之间的斗争”过后,民营股东与银行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纠葛,都成了民生银行发展的阻碍。
正因如此,民生银行内外才会不断有质疑的声音:是不是部分股东、内外实权人物将个人利益置于银行利益之上,造成风控全面失控的后果?
其二,执行层面存在制度上的漏洞。2015年,财新曾感慨说:
“很难想象,民生银行昔日以股份制银行佼佼者自居多年,授信审批系统这样的基本风控制度居然千疮百孔,落后于行业数年,最近才亡羊补牢。”
如今十年过去,民生是否已经显著改善了这一问题?
2025年前2个月,民生银行以2410.17万元罚款,位列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首位。罚单中的不少内容,仍与贷前尽调、贷后管理、授信额度测算等环节相关。
其次,不少人注意到,部分股东与民生银行之间的关系,颇像是宝能与前海人寿的复刻。
2015年那场震惊市场的宝万之争里,宝能的充足子弹,事后证明有相当一部分都来自于前海人寿此前的万能险产品。毫不夸张地说,前海人寿就是宝能的“外挂血包”。
民生银行也往往给人类似的感觉。高迎欣上台之后,大股东与民生之间的矛盾更是被摆在了明面上。
2023年10月,民生银行两次对泛海系相关公司提起诉讼,要求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2024年5月,民生银行再度提起诉讼。
这似乎是一个向好的信号,民生银行开始着手解决绑在自己身上最难解的结。但即便如此,类似的结还有不少:
东方集团持有民生银行2.92%股份,质押率高达99.03%;
上海健特持有民生银行3.15%股份,质押率高达100%;
同方国信、深圳立业也分别持有民生银行4.31%、4.49%股权,质押率分别为98%和71.96%;
......
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结不但牢固,还烫手。
泛海暴雷自不必说,3月16日晚间,东方集团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明,2020年至2023年,东方集团虚增收入超过161亿元,连续四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这对民生银行无异于一次“背刺”。截至去年上半年,东方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体系内的贷款余额还有74.04亿元。但东方集团持有的民生银行12.8亿股中,12.7亿已经被质押,其中11.63亿还被司法标记,1.17亿被冻结。
换言之,即便进入破产清算阶段,民生银行也恐怕难以优先受偿。
这起事件并非毫无预兆:
去年7月,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宣布东方集团2亿贷款提前到期,并提起诉讼;
去年7月、8月,东方粮油(东方集团子公司)因两笔贷款到期,被农业银行先后提起诉讼;
去年9月,招行哈尔滨分行对东方集团提起诉讼,要求提前收回借款本金10.92亿元及逾期利息;
......
民生银行不可能对股东的经营状况一无所知,更何况早在去年6月26日民生银行董事会换届前夕,东方集团就已经被曝出合计超16亿资金被卡在集团财务公司。
随后,东方集团还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涉嫌信披违规,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其处境堪称“一团浆糊”,但即便如此,董事长张宏伟仍能再度当选民生银行副董事长。
在关联交易上,民生银行其实吃过大亏。2023年7月,民生银行被银保监会处以8970万元罚款,没收2.462亿元违法所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大关联交易事项未经董事会审议。”
即便冒着被处高额罚金的风险,也要给股东输血。民生银行还保有多少独立决策、经营能力,同样要打个问号。
近期一系列的动作,都能说明民生银行希望赢回市场信任。
但不管是对买入后被套牢的投资者,还是对被伤害的客户,抑或是对至今仍摸不清民生银行地产不良真实情况的市场而言,他们都需要看到民生银行的更大诚意。
正如《方案》所说,民生银行当前最需要的,是“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定期报告质量和阅读价值......深度展示本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成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