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事故疑点还原!死者家属:路人砸窗拉出后排乘客(组图)

3月29日晚,23岁的女大学生罗某驾驶一辆小米SU7行驶在德上高速上,准备去安徽参加事业编考试,同行者还有她的两位大学室友。如果一切顺利,她们会在次日早上8点开始答题,在今年6月迎来毕业。

事故发生在当晚22时44分。根据小米公开的车辆信息,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22时44分24秒,车辆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并请求减速;1秒钟后,作为司机的罗某接管车辆,踩下刹车,向左打方向盘22.0625度;在接下来的1—3秒之间,车辆撞上了水泥护栏。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车辆随后开始燃烧。安徽高速出行服务的交通事故信息显示,3月29日23时12分,交警来电称德上高速祁门往枞阳方向一辆小轿车着火;3月30日0时19分,现场明火已扑灭。

罗某男友,也即事故车辆车主,在收到事故报警信息后联系了罗某父母。二人在当晚23时15分左右得知消息,连夜从湖北省大冶市开车赶往安徽省枞阳县,约次日凌晨2时50分到达事故地点。他们看到的是一辆燃烧得只剩下骨架的车,车内三人全部身亡。

罗某的父亲对作者说,包括女儿在内的前排两人已经“烧得碳化”,辨认不出本来特征,警察通知他去做了DNA检测。他从交警处得知,事故发生后,后排的女生被对面的车主砸窗救出,当时还有生命体征,被紧急送往医院,但最后依然没有存活下来。



图片由死者家属提供


事故在几天后引发巨大关注和讨论。尽管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驾驶员通常仍是交通事故第一责任人,但随着汽车行业步入电动化智能化的新阶段,新情况正在催生更多责任认定的讨论空间。例如2022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规定,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因智能网联汽车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依照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依法向生产者、销售者请求赔偿。 

科技的突飞猛进带来便利,也让更多细节隐没于黑箱之中。不少用户面对智能按键解锁和智能辅助驾驶尚处在一头雾水中,车企在宣传智驾时“全国都能开”“上车仅需设置导航”等说法,更是为其实际效果和局限再蒙上一层迷雾。

惨剧之下,人们质疑随之而来:智驾风险提示是否太晚?自动紧急刹车系统(AEB)为何没有触发?车辆碰撞后为何发生燃烧?事故发生后车门是否落锁关闭?

实质上,这些质疑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140万辆的当下,在越来越多的车企喊出“智驾平权”“全系上智驾”口号的时代,用户如何掌握生命的主动权?

4月1日晚,雷军发文称,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事故车辆使用纯视觉方案,AEB目前“不响应锥桶”等障碍物

罗某的父亲说,女儿不是一个驾驶新手。她在2022年7月拿到驾照,此后经常开家里的油车,购入小米之后驾车就更加频繁,去年和今年还都独自驾驶一千余公里,从武汉开到佛山。

小米公开的车辆信息显示,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即导航辅助驾驶,根据使用场景可分为高速NOA和城市NOA。由于高速路况较城市更加单一,高速NOA的实现难度远小于城市NOA。车企通常在较高配的车型上搭载城市NOA功能,将高速NOA下放到硬件相对基础的低配车型。

此次事故车辆为小米SU7 标准版,是小米SU7的入门级版本,搭载Xiaomi Pilot Pro系统。该系统硬件配置为 1 颗 NVIDIA DRIVE Orin 芯片、1个前向毫米波雷达 1 个、2个前视摄像头(8MP)、4个侧视摄像头(3MP )、4 个环视摄像头(3MP )、1 个后视摄像头(3MP ),支持高速NOA、代客泊车辅助等功能,不支持城市NOA。

国内通常将主要依靠摄像头、不使用激光雷达的智驾方案统称为纯视觉方案。目前,纯视觉方案和带有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谁更合适尚存争议,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使用的就是纯视觉方案。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曾表示,以特斯拉FSD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

不过,小米SU7 标准版使用的纯视觉方案,实际上是激光雷达路线的“减配版”。小米SU7 Pro和小米SU7 Max所搭载的是Xiaomi Pilot Max系统,硬件上均配备一颗激光雷达。一般认为,激光雷达能在雨雪、雾霾、夜间等低能见度条件下保持稳定感知,有效探测距离也更长。

不愿具名的某车企智驾研发人员称,国内纯视觉方案的感知距离一般在100—150米。

在事发路段,由于施工修缮,自车道用路障封闭,车辆需改道至逆向车道。一名智驾产品经理称,这个场景其实非常特殊,从自动驾驶产品或者研发的角度讲,这种case 基本上是不会去考虑到的。

以小米公布的事件发生时间计算,车辆提示风险到撞上隔离带水泥桩,期间经过了2—4秒。按照当时最高和最低时速取极值,车辆发出减速提示时,距离撞上的水泥桩应在53.9—128.9米范围内。

不过,从描述来看,车辆行驶时所检测到的障碍物并非最后撞上的隔离带水泥桩,无法确定车辆发出风险提示时距离前方障碍物的距离。

除风险提示时间问题外,另一个广泛存在的质疑是AEB为何没有启动。通常而言,在驾驶员踩下制动后,车辆会自动退出智能驾驶,以免人车决策产生冲突。但AEB作为主动安全功能,仍会正常启动,并选取系统和人之间的最大制动。

在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上市发布会上,雷军介绍称,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在135km/h的白天高速、120km/h的夜间高速下,成功识别前方车道静止的故障车并立即刹停。

4月1日晚,小米发文回应称,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智能驾驶的覆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测算,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NOA的前装搭载率为7.3%,其中,城市NOA渗透率为1.52%。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大力推动智驾平权,2月,比亚迪宣布将为旗下所有车型标配高速NOA,进一步将智驾推向更多用户。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嘉伟表示,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各家车企在宣传智驾的时候,只说它的正面功能,而不谈其边界在哪里,以及在什么场景下不推荐使用智驾。“比如这次事故,纯视觉方案,加上时间在半夜,还是高速上,这种情况下不太适合使用智驾,如果要用的话就要一直盯着。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他可能并不知道这么一个情况。”在他看来,立法和企业宣传层面应该双管齐下,厘清智驾使用边界。

车控CHEK合伙人洪泽鑫也认为,智驾的用户教育和汽车文化都有很大的责任,不少车企卖车都在门店的周围找好一条路线,并在这条固定路线上测试过无数次,表现远好于正常状态。“我们不应该去告诉消费者这个车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是应该更多地告诉消费者,这个车最差的状态会是什么。让整个消费者的认知更客观一些,更理性一些。”

死者家属:男友给她讲过机械开锁位置 还在等小米方的沟通

以97km/h的时速撞上水泥桩,车内人员大概率凶多吉少。但即便如此,车辆燃烧和车门问题仍有待追问。

罗某父亲提供的照片显示,事故车辆前保险杠、车灯以及引擎盖部分,都出现了严重的变形和烧焦现象,车内座椅、仪表盘等可燃组件完全被烧毁,车身外壳的金属部分虽然未完全熔化,但表面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高温痕迹,尤其是车头部分的钢板有明显的氧化损伤。不过,基本车架结构保存较为良好,部分金属框架仍然保持原样。罗某母亲发文提到,事故发生后,AB柱并未变形。





图片由死者家属提供


官方信息显示,小米SU7标准版配备的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自2024年6月起采用双供应商体系,由比亚迪、宁德时代分别供货。

小米称,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目前仍在调查中。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称,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要高于燃油车。他举例道,在2021年度,全国发生电动汽车火灾事故3000余起,根据接近800万辆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计算,着火概率约为0.03%+,而传统燃油车年火灾事故率为0.01%-0.02%。

在车门开关问题上,小米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为电子开关,在车辆断电之后无法使用。小米用户手册称,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接收到碰撞信号时,将会触发整车解锁,通过拉动车门外把手可开启车门。

罗某父亲说,事故发生次日凌晨4点左右,他从交警处得知,车辆自燃导致高速无法通行后,有对面的车主下车施救,砸破玻璃后拉出了后排乘客,随后由医护人员紧急施救后送往医院。罗某父亲认为,砸窗的行为说明当时车门已经无法从外部打开。

除电子开关外,小米还设置了应急机械拉手,位于车门储物格附近。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用户手册虽提及“当全车上锁后,如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您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但始终未在手册内标明机械拉手具体位置。罗某父亲表示,据他所知,在买车时,男友曾和女儿讲解过车内机械开锁的位置。

小米回应称,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国标《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规定,碰撞试验后,对于每排座位的车门,至少应有一个车门在不使用工具时能从外部打开,使乘员能正常进出。该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开始实施,但该碰撞试验速度设置为50km/h±1km/h,远小于此次事故发生时时速。

前述智驾产品经理认为,在90多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下,车门其实很有可能有很严重的变形,例如车门铰链可能掉落,一些地方可能凹陷,导致车辆损毁之后车门无法打开,并不一定是出于断电的原因。

截至4月1日晚间,距离事故发生3天后,家属们依然想等到一个来自小米的沟通。罗某父亲称,自己在事故发生后一直在联系小米客服,对方回答始终为“已上报公司,请等待回复”。除此之外,小米没有和家属进行任何联系慰问。此外,小米声称3月30日已经派事故小组到现场,他向交警询问得到的回答是没有此事。

4月1日晚,小米回应称,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至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小米客服回应:SU7电池双供应商随机装,事故车电池待查

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起火致车上3人遇难的事故引发关注。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针对该起事故,4月1日,安徽省铜陵市高速公路三大队回应,专案组已介入调查。随后,小米公司公开发布“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事发前后信息摘要,事故原因尚待警方进一步调查。

4月2日,据界面新闻消息,有投资者提问: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不是用的公司的电池?对此,宁德时代回复:不是我们的电池。

4月2日上午,澎湃新闻致电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询问小米SU7搭载的是什么厂家生产的电池。客服人员回应称,小米SU7分为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其中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两种电池混装的,是随机安装的,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前述客服人员补充道,Pro版以及Max版仅搭载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

随后,记者向小米官方客服询问今早宁德时代发文回应称“涉事车辆搭载的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是否属实时,前述客服回应称目前客服方没有得到更详细的消息,对于事故涉事车辆搭配的是哪款电池,暂时无法得知,后续可关注小米官方公示。

其后,澎湃新闻致电弗迪电池官网上查询到的公开电话,即比亚迪客服中心热线。当记者询问涉事车辆搭载的是否为弗迪电池,客服人员回应称:“不是业务部门是查不到此类信息的”。比亚迪客服人员表示,相关问题需咨询电池厂的工作人员,但电池厂家并不对外联系,会帮忙反馈问题并让记者等待后续回电。

澎湃新闻从小米汽车官网了解到,小米SU7参数配置表中,未明确写出各版本电池的供应商,仅列出了电池类型等信息。标准版配备73.6kWh的磷酸铁锂电池,Pro版搭载94.3kWh磷酸铁锂电,Max版搭载101kWh的三元锂电池。三个版本均采用CTB一体化电池技术。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小米汽车1日晚间表示,基于目前已知情况,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此前据小米官网宣称,小米全系汽车采用全新CTB电芯倒置技术,可以实现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根据说明,这款电池拥有3层顶部支撑、3层侧碰防护、8层底部防护结构,总计14层的硬核物理防护,最高可抵抗1000°C的高温,“在电池结构安全上,最难应付的是侧碰和刮底。小米CTB一体化电池技术拥有总计14层的硬核物理防护,面对2倍载荷振动、3.6倍冲击、48倍泡水的最严苛的叠加测试之后仍能完成IP6K9K的密封测试。”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应该是因为目前全球的电动汽车都还是液态电解液的锂电池,阴极和阳极之间必须依靠隔膜隔开,否则就会发生短路,被挤压和穿刺的时候隔膜破裂,内短路瞬间就会着火。“这是目前为止的所有的锂电池都存在的问题,更何况是用接近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侧面撞在柱子上,其他品牌的车辆遇到这种情况也无法幸免。”朱西产坦言。
Advertisements
评论人:greentee [☆★声望品衔8★☆]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12楼:是的。欧洲首先是数百米之前就是减速标志,甚至是闪烁黄灯提醒前方有路障,而且通常是两次提醒,过几百米之后才是路障。因此一般来说驾驶员不太会注意不到。
这个事情不怪智能驾驶,因为白痴都知道靠不住。主要是两点
1. 路政管理是否尽到安全设置路障的责任
2. 撞击后是否车门打不开。如果打不开,是因为车辆严重变形(照片上显示汽车基本没变形)还是电车因为没电了打不开门(致命设计缺陷)?
2025年04月02日2:00
评论人:tobic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路修改道路隔离不规范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2025年04月02日1:37
评论人:headshot2007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5楼:特斯拉烧死的少了?马斯克坐牢了?扯你妈的蛋
2025年04月02日1:24
评论人:jpeagle [♂★坚若磐石★♂]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RIP。整个行业就是在这样试错和牺牲中踟蹰前行。
技术,安全,法律,道德,人心都因为每一次事故而进步一点。
汽车,飞机,轮船,飞船都有这样的过程。
中国在电动车的技术拓展路上走在了世界前面,对中国人来说,买新技术车的人,都是在为以后更好的产品做贡献,为世界做贡献。
2025年04月02日1:23
评论人:TCVD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3楼:主要是小米没有华为的天字一号待遇,要是华为车撞死了人,那根本一条新闻都不会放出来。
2025年04月02日1:07
评论人:zjfeng78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当场撞死人可能还没什么值得关注的,最让人诟病的就是电车的应急系统太垃圾,随便一点碰撞就会被系统锁死车门车窗变烤猪。一大帮文盲一天到晚在吹人工智能尤其是自动驾驶,殊不知现在这个行业的自动驾驶仍然是使用2003-04年的2D转3D图的视觉训练模式。目前没有任何软件能模拟人脑的创造性creativity,这就注定了AI无法应对复杂的路面状况。就像文中提到的,路面封闭导致要走对面车道逆行,居然不在软件设计者的考虑范围。
2025年04月02日0:54
评论人:KingDK [☆幽子哈哈☆]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之字不提道路维修设置路障的问题。经常都是断头式修路,毫无规范可言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2025年04月02日0:45
评论人:南方兔儿爷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虽然有智能驾驶辅助,开车还是要看路的,估计车里几个人在聊天,看到路障时来不及反应了。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2025年04月02日8:03
评论人:whatever2 [☆★追逐时间的人★☆]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最痛苦的死亡方式之一,逝者安息,也许下辈子可以遇见救她出来的那个人
2025年04月02日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