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贵的东西,
有时反而越受欢迎。
文丨小椰子
来源丨小椰子专栏
01
最近,有这样一个视频火了,
被挂上了热搜:
上海一家高级餐厅里,
服务员端上了一盘
价值480元的菜品,
里面只有半只鸡。

称这只鸡是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
顾客觉得这套说辞有点离谱了,
质问服务员是不是真的。

服务员慌了:
“是不是真的我没见到,
但是供应商就是这么说的。”
顾客好脾气地说:
“我觉得你卖我贵一点,
你卖400多块钱这半只鸡我可以接受。
但你不能忽悠我,
你把我的智商当成小孩在地上摩擦。”
他不满的点在于,
你菜品卖480,
明码标价没有问题。
但你不能编出一套
听上去就不靠谱的溢价故事
来欺骗顾客呀。
有钱人是有钱,不是傻。
舆论发酵后,有官媒出来科普:
“鸟类几乎不产生
分解牛奶糖分的乳糖酶。
过度进食牛奶,
不但无法被消化吸收,
还会让小鸡营养不良。”

商家以编故事为噱头抬高定价,
本质上就是利用了公众的知识盲区。
02
你会发现,
当代社会有这样一种新型奇观:
为了将看上去
普普通通的商品卖出高价,
商家们可谓是绞尽脑汁,
他们的套路大致可以分为3类:
①仪式感通胀:
有上海网友
晒出自己点的一份“冰灼牛舌”。
店员将一小碗“昆布汤”
放在烤盘上加热,
然后把一小片牛舌
放进去煮到八分熟。

接着把牛舌放在冰块上急速冷冻,
最后再搭配上秘制小酱汁。

这样仪式感拉满的一道菜,
4小片牛舌,你猜多少钱?
258元。

有人在西餐厅里点了一份“漂亮饭”,
盘子上就铺了一层比纸还薄的虾肉,
点缀几颗鹌鹑蛋和菜叶子。

就这么一点分量,
吃完还不够塞牙缝,
你猜多少钱?
138元。

怪不得霸总们
都那么喜欢回家有人给煮碗面呢,
原来是真没吃饱啊。

②新造词狂欢:
有人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里,
看了10分钟菜单还没点单。
仔细一看上面的价格,
瞬间明白了。

一杯名为“索菲亚庄园”的咖啡,
价格要1800元。
有人摆摊卖“烧鸟”,
顾客挑挑拣拣选了一筐菜,
老板一算钱,
顾客感觉天都要塌了。

3串菠萝,
每串只有一小片,21元;
3串包菜,15元;
3串西葫芦,21元;

素菜都这么贵了,
更不用说荤的。
总共就这么一小盘烧烤,
换个“日式烧鸟”的名,
就能卖到378元。

还有那些所谓的“分子料理”、
“古法窖藏”、“情绪价值”......
商家正在用一些
把普通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新造词”,
将普通的食材点石成金。
③摆盘玄学。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
总结了贵价摆盘的公式:

“盘要大,量要小,
空的地方放根草。
抹点酱,撒点渣,
实在不行放朵花。”
要想卖出米其林的价格,
就要让盘子里的菜越小份越精致越好。
就像某“中餐日作”的高档餐厅,
一个套餐每人需要支付2200元。

其中一道脆皮鸡,
就只给了客人一小片,
剩下的一整只鸡,
都成了服务员们的员工餐。

就这么一小碟麻婆豆腐,
要200元。

还有两小颗菜心,两小瓣皮蛋,
都是让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价格。

只能说他们“吃的是文化,
品的是艺术,
付的是智商税”。
03
也许有人会觉得:
“贵有贵的道理,
有些商家卖得贵,
因为人家成本摆在那里啊。”
但事实上,
在鱼龙混杂的业界,
你会发现很多人
赚的就是“信息差”的钱。
一些低成本的预制菜,
商家们改头换面,
换个上菜方式,
就能把消费者糊弄过去。
比如,有人发帖称,
自己在长沙,
被400元一碗的螺蛳粉惊艳到失语。

“当知道做惯高端宴席菜的大厨
来做螺蛳粉,
我就预感不简单,
看到实物直接被震撼。”
被他称赞上天的那碗“高端螺蛳粉”,
评论区里好多人一眼就看穿了
是用某品牌的速食螺蛳粉做的。
那腐竹和酸笋、花生,
一看就知道是速食料包里的;

而1只罗氏虾最多10元,
一只海参40元,
商家含泪赚了300多。
特别搞笑的是,评论区里,
其他速食螺蛳粉品牌纷纷留言;
让发帖的“冤大头”
下次试试他们的螺蛳粉,
他们的腐竹还更大点呢。

再比如,
蛋糕店里能卖到198元的
爱心慕斯蛋糕,
以及298元的蝴蝶慕斯蛋糕,
都是厂家直接批发的。

拿货价只要45元一个,
商家买来放冰箱里冷冻。

有顾客下单再拿出来解冻,
直接就能以翻了3、4倍的价格卖给你。

更不用说预制菜重灾区的日料店了,
常见的那些海草、芥末章鱼、
螺肉、刺身;

南瓜蛋挞、鹅肝、小甜品......
都是以极低的价格进货的。
04
经济学上,
有个著名的“凡勃仑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
越贵的东西,
有时候反而越受欢迎。
商家们深谙这一原理,
将“贵=好”植入集体潜意识中,
让消费者主动为编造的故事买单。
有钱人们通过消费一些“伪稀缺品”,
来证明自己属于“高级圈层”。
却不知自己
无论在暗中支付了多少“智商税”,
也买不到真正“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那个质问
“鸡是否真的听音乐、喝牛奶”的顾客,
撕开的不仅是商家的谎言,
更是消费主义的皇帝新衣。
当480元买半只鸡成为“合情合理”,
当花1800元喝杯咖啡成为“常态”。
对有钱人来说也许没什么,
但对普通人来说,
失去的不仅是辛辛苦苦赚到的钱,
更是定义价值的权利。
真正的奢侈,
从不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游戏。
而是保持质疑的勇气、
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及不被溢价故事所绑架的味蕾。
食物天生就有抚慰人心的能力,
不应被天花乱坠的营销所捆绑。
就像加班到深夜回家后,
那一碗热气腾腾的挂面;
或是晚饭后散步时
路过夜市闻到的那一股烟火气。
希望有一天,
食物能被看作连接真实生活的纽带,
而不是切割阶级的利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