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在东北有这么一种说法:
“你切记,在东北站得溜直那是犯事儿了。”
是的,你切记,在东北,就连动物、健身器材也是“三七步”……

东北环境特点下的松弛代表
三七步是一种常见的站姿,一般指两脚一前一后呈L形站立,一只前脚指向正前方,后脚指向90度方向,身体重心靠后,同时可能伴随着身体向一侧倾斜。而根据广大网民的观察,此种姿态在北方尤其是东北比较常见,在南方则不常见。


有一些说法认为,东北人三七步的站姿很可能受到了奉系军阀练兵方式、北方传统武术步法等因素的影响,但这种说法暂时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证据。要说为啥东北人偏爱“三七步”,可能还是要回到东北的特殊环境中去找答案。
首先,东北地区地处高纬度温带季风区,冬季寒冷,动辄达到-20℃以下,结合湿润、半湿润地区气候,易形成积雪深厚。在这种环境下,长时间站立时,单腿支撑的“三七步”能减少双脚与冰冷地面的接触面积,另一条腿可轻微活动或靠近热源如火堆、火炉等,能够更好地防寒保暖,避免冻伤。在东北大多数地区,人们每年约有4个月的时间穿厚棉裤,将腿稍微张开也能使皮肤更加舒适。相应的,南方地区气候炎热,无需频繁调整站姿保暖,能平分体重压力的双腿并拢站姿可能更符合舒适需求。



同时,在覆盖积雪的环境下,受积雪自身重量和空气、地面温度差异的影响,地面会有较厚的冰层,导致防滑的需求更高。三七步前腿虚、后腿实的重心分配更容易灵活调整自己的站姿,可以保持平衡,防止滑倒。



在过去工商业和交通还不够发达的时期,东北人的劳动量也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寒冷漫长的冬天无论对耕种、采矿、出行、土建、工厂露天作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只能干一些杂活,因此冬天更偏向于“社交时间”,也就是聚众“唠嗑”(长时间聊天),庭院里三七步的站姿或火炕上比较随意的坐姿都能有效分散身体压力,适应社交场景。
再加上东北文化本就豪迈豁达,推崇“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可以说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三七步”不仅适应环境,也与这种东北人的这种性格高度契合,可以说是东北人松弛感的典型代表。
而除了“三七步”之外,之前的高速堵车包饺子、随处可见的“想吃给你也来一口”、游客眼中的“在东北绝对丢不了孩子”……也都引发了广大网友对东北人“松弛感”的大讨论。


东北人为啥这么有松弛感?
不得不说,东北地区资源丰富,虽然由于长时间的开发,单项资源的储藏量在今天已经不占优势,但从资源组合度来说,东北依然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区。


从农业上来看,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耕地面积为2.58亿亩、1.12亿亩、0.77亿亩,占比超过全国的23%,其中黑龙江的总产量、商品粮产量、调出量都居于全国首位。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吃米饭,每九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
从生态上来看,我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中,东北独占鳌头,仅黑龙江一省的森林面积就排到全国第一位;东北地区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仅黑龙江的径流量就超过珠江,流域面积(含境外)甚至超过了长江,仅黑龙江省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就居于全国第一位。
从矿产上看,黑龙江的石墨、黄金、大理石、煤炭,吉林的硅藻土,辽宁的铁、镁、硼、金刚石,以及黑龙江和辽宁的油气资源等重要矿藏的储量都极其丰富,在过去,它们成就了共和国长子的工业底气,直到今天,它们也依然在发挥余热。


而相应的,东北地区人口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吉林两省被大规模开发的时间较短,人口增长的潜力还很大。纵观世界,资源丰富而人口较少的地区(如加拿大、北欧诸国、俄罗斯),居民大多生存压力较小、生活节奏较缓。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东北地区也存在类似特点。


清朝开放柳条边后,闯关东时期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和新中国成立后投入高密度资金、劳动力开发东北,促进了东北近现代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速度,也是东北人松弛感的底气。

东北人的精神内核
所谓松弛感,指的是一种具有钝感、旷达、从容的心境。这种心境不仅来自充裕的物质资源和充分的社会保障,也来自丰富文化活动的熏陶。东北的文艺人才多,覆盖面广,在整个东北社会形成了追求浪漫、高雅、有情调的生活氛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哈尔滨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六大音乐之都中唯一的亚洲城市,它有中国第一场交响音乐会、第一所音乐学校、第一支交响乐团等数不清的西洋乐的第一。与此同时,黑龙江这片广袤的土地也孕育出了许多反映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经典通俗歌曲,如《松花江上》《乌苏里船歌》《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等都已深深植入了我们的民族记忆。
而说到文学,从渤海国时期的唐韵诗歌,到辽金时期的北国诗歌,清朝的边塞、流寓诗歌,再到民国时期以萧红等著名作家为核心的东北作家群、抗联文学、俄侨文学,直至80年代诗歌黄金时代的哈尔滨大学生诗歌运动,还有黑龙江大学冰帆诗社为代表的各类诗社,诗歌八大刊之一的《诗林》,都见证了东北诗歌作品的兴盛。除诗歌外,无论小说、报告文学还是儿童文学,黑龙江也都有大批名家,形成了北大荒文学、冰雪文学、知青文学、煤矿文学等文学现象。近年来,在沈阳又形成了所谓“新东北文学”,其作品被各大影视公司屡屡翻拍。


东北不仅有大众熟知的小品、二人转,京剧、评书、电影等戏剧文化也十分发达。


京剧是中华国粹,而吉林省吉林市则是京剧的第二故乡,吉林富商牛子厚资助创立的喜连成科班(即后来的富边成科班),是继“徽班进京”后京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就连京剧大师梅兰芳也在富连成班里做过插班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和大连成为东北京剧的重镇。随着《雁荡山》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问世,东北京剧与京、海两派京剧遥相呼应,共同推动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除京剧外,也有很多其他剧种取材于黑龙江,《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就是其中代表。


评书作为深受老一辈人喜爱的曲艺形式,无疑是东北曲艺文化的杰出代表。在评书界享有盛誉的“评书四大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中,有三位来自东北地区。
中国电影艺术的起源也与东北地区密切相关。早在电影艺术刚刚传入中国时,哈尔滨就已经拥有了考切夫电影戏院等五所电影院,而同时代的美国也只有十家电影院。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电影院——敖连特电影院位于哈尔滨。长春电影制片厂则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白毛女》《董存瑞》等众多著名老电影都是在此拍摄,《列宁在1918》等许多外国电影的译制工作也在此开展。


在坚实厚重的物质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的加持下,东北人自然容易养成心宽、豁达的性格特点。三七步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体现,一个不常用三七步姿势的东北人,可能被网民开玩笑说是假东北人,但要想找出一个松弛感不强的东北人,绝对称得上十分困难,毕竟“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