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航展上的歼-15T
去年11月虽然是歼-15T首次公开,但从之前流出的种种信息来看,这款四代半重型舰载机已经服役了不短时间。海军在距离接收歼-35不远的情况下,也放松了对歼-15T的管制,外界得以通过静态展示和飞行表演,一窥歼-15T的真实水平。事实上,当时就有人断言,歼-15T的实力与名气完全不符,这款凝聚中航工业数十年心血和技术进步的重型舰载机,综合水平犹在歼-10C和歼-16之上,而态势感知航电系统,甚至比早期歼-20A更加出色。

▲歼-15T入列时间不短了
想要说清楚这一点,就得从歼-15T的前身歼-15说起。作为早年“歼-11C”项目的演变产物,带着急匆匆色彩的歼-15,身上有很多不成熟元素。从结果上来看,歼-15完成了海军赋予的过渡任务,撑起了海航向舰载转型的早期艰难时代。但相比于其他陆基“侧卫”略高的事故率,也惹来了很多非议,尽管歼-15在这方面的表现仍然属于正常水平,更远低于著名的美制F-14舰载机。中航工业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福建舰动工,歼-15T作为海军新一代弹射型舰载机立项后,决定彻底解决问题。

▲歼-15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
歼-15T的直接技术原型当然还是歼-15,夭折的“歼-11D”和歼-16,则赋予了更进一步的思路,甚至歼-20A也提供了实装经验,这才有现在歼-15T的荣光。具体来说,“歼-11D”作为和歼-15T定位最相似的四代半制空战斗机,多年试飞积累和测试所得,为歼-15T省去了很多麻烦;双座歼-16也系出同源,并且实现了批量生产,这份经验的补益不可小觑;歼-20A和歼-15T本来没有关系,但后者作为海军装备歼-35之前的主力弹射舰载机,必然要负担起最关键的制空任务,将经过歼-20A验证的最新态势感知和航电系统,尽量移到歼-15T身上,也属于行业惯例。

▲用五代机成熟经验深度改造四代半是很正常的
因此,现在看到的歼-15T,才会搭载与歼-20A看齐的大型衍射屏显、大功率氮化镓相控阵雷达以及IRST长波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相比之下,歼-16因为偏多用途属性且研发时间较早,在这一块的水平要差不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省钱,毕竟上面提到的几款设备都不便宜。此外,歼-15T还通过座舱盖镀膜、进气道内设置雷达屏蔽设备、在关键部位铺设吸波涂层等方式,大幅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虽然并不具备隐身能力,但正向RCS也比传统重型战斗机下降了一个等级。说白了,是海军对歼-15T的高标准要求和国内大量先进技术成熟结合在一起,才造就歼-15T的辉煌。

▲歼-15D对歼-15T的意义也非同小可
放眼全球,欧洲双风、美国F-16和俄罗斯苏-35S,根本不配做歼-15T的对手。美国空军F-15EX和歼-16一样是双座设计,更侧重于对地攻击,配置也没有歼-15T这么奢华,唯有美国海军F/A-18E堪与歼-15T一战。不过前者毕竟是中型机出身,改了这么多年虽然勉强跨进重型机门槛,机头直径和载重仍然不如歼-15T这种原生态,尺寸更大的重型机。换句话说,歼-15T完全可以称作是全球最强四代半,只等福建舰服役,就能让全球大开眼界。当然,在六代机都频频试飞的情况下,这个称号多少有点姗姗来迟的味道,但也足以证明中航工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