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个省份地处华南,地形多为丘陵、台地,植物生长茂盛,人们为了祭祖,扛起烧猪、拎着镰刀,在丛林里披荆斩棘,这也被网友戏称为“一年一度的野外生存训练”。
【1】“华南F3”祭祖有了新招式:无人机送祭品
今年“华南F3”祭祖又有了新招式:机械狗扛着烧猪上山;无人机吊着祭品盘旋山林等。在社交平台上,广西来宾一小伙就利用无人机给300米山上的祖坟祭祖。他表示,由于当地山较高,人们空手方便祭祖,无人机几分钟就能将祭品送到。
当事小伙韦先生告诉九派新闻,水果、烧猪、鸡鸭鱼肉、酒等贡品都能由无人机运至山上,“人就自己走上去,主要是帮人节省了力气。”他说,一台无人机价格为六万元,平时会用其施肥和喷洒农药,清明时期也用无人机帮助本村和附近的村民祭祖,每次收费几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

小伙儿用无人机祭祖。图/视频截图
随着村庄的迁移,祖坟也会因家族迁移而变得难以寻找,韦先生也曾遇到过找不到祖坟的情况,这个时候只能凭借长辈们的记忆寻路。他表示,清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无论身在何方,家族内的成员都会赶回来祭祖,这也是让家族更加紧密的一种方式。
广西南宁的小温称,他们家会带着鸡鸭、猪头肉,炒菜,还有香烛纸钱、烟花爆竹等物品前去祭祖。“因为一般墓都比较远,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扫完墓就直接在原地砍鸡砍鸭,吃饭,所以也会带上镰刀、砧板、菜刀,餐具”。
她补充说,家里比较信风水,所以有一些祖先埋在比较远的地方。据其回忆,在她很小的时候,会跟着骑自行车或者开摩托车的大人一起去山下,然后走上山,有些墓位置比较远,他们会花上一天的时间去祭祖。
“地理位置纯靠人记,就真的是爷爷记,后来传给叔叔伯伯,再由儿子辈接棒,”小温说。
【2】年轻人:挺好玩的,当旅游一样
当地人有着自己的一套“寻坟秘籍”,例如靠树定位、凭石定位,甚至有的人还尝试用手绘地图的方式,描摹祖坟的地理位置。但有一些人却面临着一路披荆斩棘,始终找不到太公的情况。
来自广西钦州的劳先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砍了这么久的草木,居然不是自己的太公。”
他表示,自己所寻的祖坟距离他所在的村有四五十公里,“这个祖先旁边是一个水库,去年来的时候是满库,今年水干了,就找不到方向。”他说,最后是一些老人凭借记忆找到大概方向,到另一座山头,才找回了自己的祖先。
劳先生称,自己家会用一星期左右的时间祭拜,带着煮熟的公鹅、白酒和茶,先和村民一起去祭拜村里共同的祖先,然后到家族祭祖,再去祭拜家里已去世的亲人。“挺好玩的,当旅游一样。”他说。
广西钦州的黄同学表示,从她记事起家里每年都会爬山祭祖,“我们是靠记路线找到地方,老一辈会把路线写下来留给下一代,一般不轻易给小辈看,等我们到一定年龄了才会给。”
这次祭祖共有7人参与,去了6个地方,总共花了一天半的时间。黄同学称因多年在外读书,这次回家祭祖两次迷路,最后是家人折返带着她才找到路。“很累,但在这个过程中听到很多关于不认识的祖先的事迹,觉得这些祖先也挺厉害的,每年去祭拜爷爷和太爷爷,就当是一年和他们见一次面。”她说。
广西武鸣的韦女士也有独特的祭祖方式。由于太奶的墓位于悬崖顶上的山洞里,今年祭祖,家族里的人需要背上装有水泥、砖头和水的背包,带上一壶自家酿造的酒,爬上二三十米高的悬崖,去给坟墓翻修。

爬悬崖祭祖。图/视频截图
悬崖峭壁上钉了许多钢筋。韦女士说:“以前没有,得让一个特别厉害的阿叔徒手上去,然后再放绳子下来。”她称自己从小练到大,小时候就不害怕,“我十三四岁开始爬,手脚比较灵活,通关就比较快。”
【3】专家:网上祭扫成新方式
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逄云惠从清明春祭渊源等方面入手,对清明节的内涵做了深刻阐释。
“春雨惊春清谷天”,逄云惠介绍,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气是在汉代确立的,《汉书》曾记载“三月中,雨渐多,谓之清明”。紧接着,她从长岛、蓬莱一带的清明习俗入手,详细讲解了清明节和农耕文化的渊源。
大家十分熟悉的清明扫墓活动,古时称“春祭”。逄云惠在分享中提到,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春季祭祀扫墓的习俗,那时的人们认为春季万物复苏,祖先灵魂亦需要慰藉,但是当时祭扫的时间未定。到了唐代,注重以孝行天下,祭祖之风盛行,为方便官员回乡祭祖且不耽误工作,唐玄宗把寒食节墓祭归入五礼之一,将寒食节和清明节气放在一起,放假三天。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还要在坟头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表示子孙曾来上过坟。同时,还可以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如今,扫墓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如敬献鲜花、栽种树木等,网上祭扫等也成为新的方式以解游子不能回家祭扫的哀思。
清明节的代扫墓人:有陵园工作者一天代扫十多座墓,有大学生趁假期尝试兼职代扫
4月4日,清明节上午,在辽宁沈阳一家陵园工作的蒲女士带上水桶和鲜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年清明节都是她全年工作较为忙碌的时候,除了陵园日常的管理外,帮逝者家属“代扫墓”也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今年清明节这一天,她就要代扫十多座墓。
红星新闻近日采访发现,由于逝者家属工作生活在异地等原因,近些年找人代扫墓的并不少,不少陵园管理方都有代扫墓服务,而兼职代扫墓的情况在乡村或乡镇更多。
陵园工作人员:
多年前就有此业务,代扫墓后会拍照存档
蒲女士在沈阳一家陵园工作已经快10年的时间,“当年从学校毕业后我就来这里了,因为家里有其他人也从事殡葬行业,所以并没有什么忌讳,觉得就是一个正常的工作。”她说。
蒲女士告诉记者,陵园的日常管理工作相对简单,一般是园区保洁、祭祀品清理,或与购置墓地的逝者家属沟通等,但清明和春节前后是相对忙碌的时候,会有很多逝者家属联系陵园管理方帮忙代扫墓。今年清明节前后,蒲女士就已经帮几十位逝者家属清扫墓碑并代扫墓。

▲资料图
根据蒲女士工作的陵园收费标准,清理墓碑及摆放鲜花的费用为80元。近些年开始,工作人员会在打扫后向墓碑三鞠躬,以示祭扫,“这个业务其实从十多年前我来这里工作之前就有了,包括清理墓碑、摆放鲜花,有些逝者家属会要求在代扫墓后拍照发给他们,尽管在我们陵园大多数家属都对工作人员比较信任,但我们仍然会拍照存档。”
蒲女士认识的一位逝者家属常年在国外生活,其父母都葬在了这座陵园,“近些年她年纪也大了,很少回来,每年春节和清明节她都会联系我帮她祭扫,有一年她还给我发了自己在国外的照片,让我打印出来摆在她父母墓碑边上。陵园没有这项业务,我个人帮她实现了这个愿望,也并没有收费。”蒲女士说。
在蒲女士看来,“很多人是在外地工作生活实在赶不回来,有些人是因为身体不便,但是他们对逝者的感情是在的。”
有在校研究生尝试兼职代扫墓
有殡葬店“个性化”代扫墓
红星新闻记者还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了解到,一些个人也在尝试做代扫墓业务,并发布了可以代扫墓的信息。
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小霍清明节前发布了一条可以代扫墓的消息,并主打自己“在校研究生”的“卖点”。“我清明节假期不打算回家,之前看过一篇关于代扫墓的文章,我就想尝试帮人代扫墓,我开始定的价格是每次300元,可以鞠躬、擦拭墓碑等。”
不过小霍也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尝试发布这样的信息,而消息发布了一周,除了个别咨询者,并没有逝者家属下单,“多数逝者都是安葬在陵园,感觉大家最后还是会找陵园管理方或者殡葬行业的人清扫祭祀。”

▲交易平台上的代扫墓服务
在江苏南通经营殡葬店的葛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清明节前他一共接到了3个请帮忙代扫墓的客户,葛先生说,相比于陵园的代扫墓业务,殡葬店能够提供的代扫墓会更“个性化”。
“我们会按照家属的要求,带去点心和熟食等祭品,有一些还会播放缅怀音乐、读纪念祭文等。”葛先生说,自己最近在尝试用手机里的应用(软件)来给逝者写祭文,“以前我们都是会有一些祭文的模版,但是近些年很多逝者家属希望写一些更走心的内容。”
葛先生介绍,相比于墓园,殡葬店的代扫墓会更贵一些,基础价格在300元,如果逝者墓地相对较远,或者要带的祭品比较多,价格还会有调整,也都会主动给家属发去代扫墓的视频或者照片,“我们目前接到的这类服务单子,多数都是逝者没有葬在统一的陵园,只能找我们这样的殡葬店来代扫墓。”
民俗专家:
纪念方式随时代变化,表达的都是怀念
陕西民俗学家王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空间上的变化,在纪念逝者的文化传承方式上,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在以前的农业时代,大家一辈子可能都走不出自己的村子多远,祖先也会统一安葬在后人居住地不远的地方,方便祭祀。但是现在时代变化,很多人在外地甚至国外工作生活,或者由于个人生活的羁绊而没办法在清明节等节日亲自赶回来。”王智说,但是传统文化还在,大家还是希望能够纪念自己的祖先,因此出现代人扫墓的情况,“其实这也是一种传统纪念的延续,表达的都是对逝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