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车企财报季,不少车企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然而跟同行相比,有个车企却相当失意。那就是北汽。在行业洗牌加速的当下,北汽的困局绝非个案。其转型历程揭示了中国传统车企的集体焦虑:如何在保留规模优势的同时打破体制桎梏?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战略?
总之,2025年将成为北汽命运的分水岭。若极狐年销量突破15万辆、享界告捷,集团有望在2026年实现新能源业务盈亏平衡。作者 | 南宫问天
最近车企财报季,不少车企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零跑营收321.6亿元,同比暴增92%,亏损有所收窄;小鹏单月销量破3万上演逆袭神话。
然而跟同行相比,有个车企却相当失意。那就是北汽。
3月21日,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汽车发布“盈利预警”公告,预计截至2024年度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净利润约为9.5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68.6%。
北汽蓝谷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69.5亿元至-65亿元。

北汽集团的品牌资产大致分为两大上市公司,一是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汽车,旗下品牌包括北京汽车、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福建奔驰等;另外一家就是上交所上市的北汽蓝谷,旗下品牌包括北汽新能源、极狐汽车、享界品牌。
都知道北汽的扛把子是奔驰,但奔驰再赚钱,也阻止不了北汽的颓势。作为奔驰在华最大合资公司的母公司,市值仅179.54亿港元。
公告中,北京汽车认为,主要原因是2024年国内乘用车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汽车销量下降,同时为了提升竞争力,公司在“商务政策”上的投入增加,综合导致净利润显著减少。
不得不说,这个车圈老干部正在面临危机。北汽能否翻身,就看今年了。
1利润大跌后,要“清醒的卖车”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元老级”企业,北汽集团在2025年开年之际交出的成绩单令人唏嘘。
2024年财报显示,其全年净利润仅为9.56亿元,同比暴跌68.5%,新能源业务亏损更是扩大至44.42亿元。
曾经凭借北京奔驰、北京现代两大合资品牌稳居行业前列的北汽,如今正面临自主品牌造血不足、合资伙伴增长乏力、新能源转型迟缓的“三重绞杀”。

这场涉及战略方向、管理架构、市场定位的深度危机,将这家老牌国企推向了生死存亡的临界点。
首先拿北京奔驰来说,作为北汽集团的“利润奶牛”,曾贡献集团超80%的利润。但2024年其销量同比下滑7.3%,净利润锐减18.5%。豪华车市场电动化浪潮下,奔驰系列在华表现疲软。

与此同时,曾经的扛把子北京现代的风光也大不如前。前三季度亏损25.76亿,要知道风光时,北京现代曾一度年销百万。但近年来,韩系品牌市场表现持续遇冷,年销规模下降至30万辆。
2021年—2023年,北京现代销量分别为36万辆、25.6万辆和24.1万辆,但去年其销量仅15.42万辆,同比下滑36.02%。比如北京现代旗下明星车型——途胜L曾迎来改款上市。但这款被北京现代寄予厚望的车型,并未在市场掀起波澜,上市当月销量仅有1540辆,也很难短期提振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有着更大名气优势的北京现代至今没有推出电动车。合资板块的集体失速,也额外暴露了“以市场换技术”模式的局限性。

还有很多人觉得,北汽的旗下品牌矩阵一度比较混乱。“北京汽车”既是上市公司名称又是品牌名称;极狐、享界与BEIJING品牌定位重叠,类似的还有燃油车与新能源业务的割裂运营。
总之在2025年,北汽最大的核心议题就是留在牌桌实现更多的盈利。
2大动手术后,仍有隐忧
面对危机,今年北汽也果断出手启动了一系列“手术”。
2025年2月15日,北汽蓝谷宣布将投入55亿,用于升级开发享界品牌的三款全新车型,这一举动也意味着北汽与华为的 “智电联盟” 再度升级。
此外,北汽也干了件大事。2月14日晚,北汽蓝谷公告称,公司拟将中文名称由“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汽极狐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显示,公司已构建极狐、BEIJING和享界三大品牌,产品矩阵逐步完善,品牌形象日益丰富。此次更名旨在进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车主业。
当然不是一次简单的改名。北汽蓝谷在公告中解释称,公司处于战略升级关键期,此举旨在进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车主业,强化品牌在市场中的辨识度与影响力,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对北汽蓝谷而言,公司更名并不简单,其背后是对整个品牌架构的战略升级。
虽然眼下还有不小危机,但其实北汽并非没有王牌可打。
目前北汽集团拥有“三大新能源”。
一是BEIJING品牌,又可以被称为“老北汽新能源”,旗下EU、EX系列主打中低端新能源市场;二是极狐品牌,是北汽集团打造的高端新能源车型,欲与当下主流新势力一较高低;三是享界品牌,是与华为共同打造高阶智能驾驶场景应用。
比如在享界品牌上,北汽选择与华为共建“联合实验室”,不仅引入鸿蒙座舱、ADS 2.0智驾系统,首款车型享界S9上市,直接对标蔚来ET7,也引起了不小的市场热度。

还有奔驰这样的王牌。可以借鉴奔驰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向更多的新能源亲儿子们如极狐开放,降低制造成本。
北汽的野心也并不小。2025年是北汽集团“三年跃升”计划的开局年,计划到2027年现整车销量突破3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年销200万辆,新能源车占比超过50%。
难度并不低。冲着这个目标,北汽也开始向自己人下狠手。“调都调了,就是要面对复杂。”
有媒体曾报道,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一改往日低调作风,也开始向同行一样抛头露面,现身各种公开场合。
此外在组织上,北汽也在大刀阔斧。人事调整覆盖北汽极狐、北汽股份等多板块。

不得不说,目前也已经有了一些成效。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北汽极狐全年销量超8.1万辆,同比增长170%,与华为携手打造的享界S9,连续5个月成为40万以上纯电豪华轿车销冠。

目前来看,北汽虽稳住了大盘,但依然不能高枕无忧,仍面临行业转型压力与隐忧。尤其是与新能源头部企业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3北汽要翻身,还要注意一点
在行业洗牌加速的当下,北汽的困局绝非个案。其转型历程揭示了中国传统车企的集体焦虑:
如何在保留规模优势的同时打破体制桎梏?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战略?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的跨越。

在刀哥看来,一方面是要轻装上阵,聚焦主力。
可以学学广汽埃安、长安的壮士断腕。比如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曾表示,北汽将集聚全产业链优势资源 “All in 享界”。跟其他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一样,也要“出卖灵魂”。
更曾在享界S9发布会上高调喊话:“此次与华为携手,我们更是以核心战略、第一优先战略的高度,集聚了北汽整车研发生产、零部件、服务贸易等全产业链所有优势资源,ALLIN享界S9,助力享界S9冲击行政豪华汽车市场。”
另一方面,是亟需建立自己的独特护城河优势。在车圈,技术永远是最大的底牌,随着享界品牌全新车型的升级开发启动,北汽的技术投入做深做厚,相信也能重回巅峰。

这场赌局要么封神,要么跌落出局,没有中间选项!
总之,2025年将成为北汽命运的分水岭。若极狐年销量突破15万辆、享界告捷,集团有望在2026年实现新能源业务盈亏平衡。
唯一活路就是“用互联网的速度玩命,用变态级的执行炸碉堡”。
只要找到新王牌,老干部的潜能也不亚于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