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6这一季的主打主题是“音乐节”,以“三十而历,天地她行”为口号,每一站的舞台地点都不同,试图用各地的人文特色自然风光与多元阵容编织一场女性成长的史诗。
然而,两期节目下来,观众没看到励志,只看到用争议固粉的工业化“流量流程”,“背景深厚”的选手尽管摆烂依然能“乘风破浪”......
网友对此评论:“当‘回忆杀’沦为‘尴尬杀’,当自信变成盲目自恋,我们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曾经的“30+姐姐再就业励志故事”,如今到底还能成就“糊咖大翻身”吗?
1.
/ 有实力不如有交情有名气/
浪姐虽然一季比一季糊,但是能够播到现在,芒果台也是有点自信在身上的。
节目场景越来越宏大,参加的姐姐们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当然人越多,人情世故就多。
这不这一季从第一期开始,就搞起了“攀关系”的戏码。
在6.3小时刚开播的第一期里,在海边的蓝蓝天空下,姐姐们纷纷都在给好朋友打电话。
当然了有的一听就是真的好朋友,比如邓萃雯给张柏芝吐槽,
“这辈子没有这么苦过”“苦过生好多仔”“你当时怎么过去的”“过不去”

邓姐姐的吐槽还蛮真实的,节目效果也是拉满了。
比如吴宣仪给王源打电话,张口就是“王总”,因为二人曾一起参加另一档真人秀,王源“王总”的名号就是那时候喊出的。

不过,有的“好朋友”电话则是一眼假,甚至看起来是“被电话”。
其实设定这样的环节也无可厚非,既增加了节目效果,满足下观众们对于明星们的朋友圈好奇心,也可以填充节目时长,毕竟第一期算是先导片足足有6.3个小时....(实在是苦了我们这些写稿打工人了...看个综艺堪比上班8小时)
但重点是,交情可以攀,人情可以用,但真的到了讲实力的时候,能不能尊重下观众。
比如第一期的初舞台,全开麦的前快乐女声季军黄英。独特的山歌唱腔仿佛将听众拉回了十六年前。

当年,在快乐女声的总决赛中,她凭借一首《映山红》成为了全国第三。
但是黄英此前已经在娱乐圈沉寂许久,基本属于查无此人的状态,虽然实力最强,但因为名气不够,没有背景,只被评4A。
浪姐初舞台的评级一共有4个档次,分别是superA、5A、4A、3A。能够跻身superA的只有5位姐姐。
当评委要在11位5A姐姐中选一位晋级为最后一个superA时,公认唱功完美的罗宇彤和王蓉,竟没有入选。
反而是唱歌明显不如她们的祝绪丹拿到了这个名额。评委解释称她是演员里边舞蹈跳得最好的。

但这明明是比拼综合实力的舞台啊,不是舞林大会啊。
以及刚刚结束的一公表演里,专业歌手王蓉惨遭淘汰,说实话这一季的浪姐,真正有实力的姐姐不多,王蓉是为数不多的一位。

王蓉是实打实的唱跳全能,不仅全程镜头很少,一公还被淘汰了。
不仅观众不理解,央视也不理解了,专门发了视频为王蓉打call。

初舞台播出后,王蓉透露了她是在提前不到一天的情况下才得知要参加浪姐。在她和团队几乎没合眼的努力下,才完成了初舞台的音乐、妆造、舞蹈等。
在王蓉的眼里,她把这次浪姐称为“重生”,只不过节目组的安排配不上王蓉的真诚。

很明显,她的出现纯属救场。
不仅在节目里个人镜头少的可怜,甚至连介绍都是和黄英等拼盘...娱乐圈里的捧高踩低再一次具象化。
后来当姐姐们需要在十位5A选手中再选5位做队长时,王蓉竟然被“嫌弃”了。
反观毫无歌手经验的旅行博主房琪都入选了。

大概这就是娱乐圈里有人和没人的区别吧。
还有其他姐姐也不被节目组重视,比如李晟,也好歹演过全民喜爱的“小燕子”,可镜头却少得可怜。
不过如今的00后主力网友已经做好了送李晟出道的准备,虽然李晟的粉丝不似王心凌的霸总粉丝有钱,但是架不住00后人多呀,更有打榜经验呀!

如果说这样看人下菜碟的开场还能让观众有一些义愤填膺情绪,那芒果台节目里一贯的“扯头花”剧情则只让人彻底的观影疲惫了。
2.
/ 女明星“扯头花”再也不是流量密码/
《浪姐6》开播即高呼“打破年龄界限”,但观众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62岁叶童被架上“情怀神坛”强行煽情,35+姐姐们为抢镜头“互扯头花”。
节目组左手高举“女性互助”大旗,右手却把女艺人推进“雌竞修罗场”——嘴上喊着“乘风破浪”,实际在教观众“如何用性别标签收割流量”。
但是观众还能被收割吗?
比如曹颖的“低情商”是剧本刚需:
三连追问王珞丹隐私,实则是节目组刻意安排的“冲突爆点”——没有撕X?那就造一个!
曹颖作为第二个入场的姐姐,见到王珞丹后先是自我介绍:“我是曹颖,很多人认错,叫我瞿颖。”
聊了没两句,曹颖突然话锋一转: “我问你个问题,你别生气啊?”

王珞丹大概已经预感到不妙,立刻回怼:“知道我会生气就别问了!”
然而曹颖不依不饶,撒娇式追问:“问一下嘛 ~~大家都懂的嘛~~ ”(潜台词直指王珞丹与白百何的“撞脸之争”)

此刻的王珞丹脸都绿了,眼神“死”的同时还翻了个白眼。
曹颖事后辩解“比那英稍微好点”,反被批“将冒犯当幽默”。
但是事后如果仔细想的话,突然反应过来,曹颖作为曾经主持三届春晚的专业主持人,她会如此真的低情商吗?

甚至对内娱足够了解的观众也大概明白一点,王珞丹最忌讳被提及与白百何撞脸的话题。
当年《失恋33天》后白百何资源暴涨,两人被频繁对比,这几乎成了王珞丹的心结。曹颖身为圈内老人,她能不知道这个雷区吗?
所以真的再次拜托节目组,不要再把观众当傻子耍了,好吗。
如果说曹颖和王珞丹的冲突过于剧本化,那王蓉与陈德容在一公排练时的矛盾是实质性的。
在排练舞台时,王蓉的专业能力率先被演员陈德容质疑且嫌弃了...
虽然每一季的浪姐都有那么几位不是很容易合作的姐姐,但是陈德容这次又刷新了难度。
王蓉有什么错,她就是想把舞练好,从一个唱跳歌手专业角度提出意见,就是先过完整个舞蹈再细扣,她和黄英学会了,也能反哺跟不上的陈德容。

这样确实能提高效率,不然一直等着学不会的陈德容,大家都别学了。
但显然这样的专业意见无法被陈德容接受,她忽然特别冲的对王蓉来一句:
“我刚才有这么讲吗?”
然后开始茶言茶语说一堆,大概就是说她有在认真学,大家要理解她包容她。

甚至在备采时也说是王蓉太自我了。
在一公节目播出后,她在微博上也发了一条澄清微博,总之还是想让大家多多包容她。

但网友们显然不买账...

其实真的想对作为琼瑶女主出道的陈德容说一句,不要再试图道德绑架观众了,苦情眼泪真的不管用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这样的“扯头花”戏码大家也是真的越看越腻了。
虽然把姐姐们的冲突剪辑出来可以赚取一波流量,但是我们看了这么多年,如今只想看女性间的互帮互助,而不是这些明里暗里的雌竞。
在这场“崩溃”照见的娱乐圈众生相里,陈德容的眼泪与王蓉的意难平,撕开了《浪姐6》光鲜表皮下的真实生态:
资本用“情怀”收割流量,用“冲突”置换热搜,而“女性成长”的初心早已沦为空洞口号。
3.
/ 女性节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当初第一季浪姐播出时,关于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其实在大范围的社交媒体上,还并不像现在这么公开地去探讨和表达。
但是到了如今的2025年,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女性议题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时,曾经率先打出女性成长口号的浪姐IP却在逐渐模糊消解女性议题。
最初在女性成长的困境中实现自我突破、表达自我态度的节目立意也几乎全部消失。
如今节目组精心设计的“价值体系”处处是陷阱:
叶童的“回忆杀”被量化成流量:
弹幕刷屏“叶童出场我哭了”,但节目组只关心“她的国民度能换多少热搜”——62岁的敬业成了情怀贩卖机。

王珞丹的“飒爽”人设全靠剪辑:
架子鼓表演切全景是“姐姐好帅”,切特写暴露节奏混乱——节目组用镜头语言强行制造“女性魅力”。

正如豆瓣网友的讽刺:
“节目组不如改名《浪枷锁》——姐姐们一边砸碎年龄枷锁,一边被套上流量枷锁,这场‘破浪’从一开始就是个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