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为所欲为 特朗普2.0是保守主义回潮?(组图)



《小鬼当家2》

上任两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推出了多项“改革”,挑动着全世界的神经。

针对中国、欧盟、加墨等国家地区增加关税,解散国际开发署等政府机构,缩紧移民政策,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大幅削减特定领域的科研经费……

但实际上,特朗普的所作所为没有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尤其是从保守主义回归的视角来看。追溯美国保守主义的传统,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一段绕不过去的历史——

它不仅塑造了美国在20世纪中后期的政治议程,也为其提供了意识形态对抗的框架。

2022年12月,看理想App上线了一档音频节目《冷战的故事》,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博雅荣休讲席教授王缉思主讲——一位生于1948年,几乎与冷战“同龄”的国际政治学者。

在70+集的长篇节目中,王缉思分析了冷战爆发和终结的原因,讲述了不同国家、阵营间的权力博弈,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与街头抗争,以及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涌现的文化思潮。

保守主义,到底保守在哪里?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为所欲为”,是美国保守主义的“复辟”吗?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回到冷战的框架下解读。

01.

什么是保守主义?

欧美国家公认的政治体系基础是“自由主义”。其概念和理论庞杂,被不同学者划分出多个分支。我们通常所称的“保守主义”,也是“自由主义”中的一支。

最早的保守主义,起源于17至18世纪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推翻王朝建立共和制的时代。虽然保守主义是广义上自由主义的分支,但具体而言,两者仍有不同。



《悲惨世界》

当时欧洲的保守主义主张用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比如反对推翻帝制等。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政治家兼作家埃德蒙·伯克,就曾攻击法国大革命破坏了秩序和自由的原则,认为推翻现有制度的运动只会为暴政铺平道路。

简单概括,早期欧洲保守主义的特点是尊重传统,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神权、王权和统治者的权威,反对激进的社会变革,更反对暴力革命。

02.

什么是美国的保守主义传统?

进入19、20世纪后,随着西方国家民主共和制度和市场经济原则的确立,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由对抗走向融合。我们暂且把20世纪以来欧美的保守主义,称为“新保守主义”,以此跟前面所讲的时代做出区分。

“新保守主义”保留了自由主义的内核,却呈现了保守主义的形式。新保守主义者探讨了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美国罗斯福新政及后续推行的国家干预政策,试图调节人们收入的差距,以得到结果的平等。

但是,国家过分干预,反过来将危及机会平等和人们自由竞争的权利,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会降低人们创造财富和创新技术的积极性,使那些工作勤奋、创造力强的人去养活那些倚靠社会福利而生活的人,这是不公正的,甚至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专制。

宽泛而言,保守主义所“保守”的,是美国白人-基督新教-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瓦斯普”(WASP)传统。19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掀起了一场“保守主义革命”,他们的施政纲领被一些人称为“新保守主义”,又被另一些人称为“新自由主义”,实际上两者说的是同一回事。

理解1980年代“新保守主义”怎么来的,对于理解今天特朗普究竟是不是保守主义回潮,有着关键意义。



《里根》

03.

冷战视角下,

美国如何酝酿了保守主义?

我们在此引入冷战的视角,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到,美苏对抗的大背景,如何推进了美国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股思潮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形塑着二战结束80年来美国政治和社会的面貌。

回到冷战大幕刚刚拉开的1950年代,对于刚从战争废墟上站起来的西方国家来说,如何尽快实现政治稳定和经济复苏,是当务之急。

首先,沉痛的战争损失,持续的政治动荡,以及糟糕的经济环境,让社会公众厌倦了意识形态之争,人们主要关注政府能否拿出改善民生的现实举措。

在本土没有经历战火摧残的美国,一方面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进经济复苏,扩大就业,另一方面又压制社会异议,防止劳工运动等社会抗议活动破坏稳定的政治局面。

这一逻辑从根源上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也就是在保障政治自由的前提下,借用政府的力量修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弊端。

其次,公众对战争的痛苦记忆和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给了自由主义战胜其他对手的机会。在1930至1940年代,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三分天下。

法西斯主义通过强制性的政府措施,推动德国迅速摆脱了大萧条的泥淖,从而在欧洲收获了不少拥趸;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使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崛起为欧洲第二工业强国,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影响,让许多西方知识分子“心驰神往”。

二战结束之后,罪行累累的法西斯主义彻底破产,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则引发了西方的警觉,西欧国家的共产党被视为苏联安插的“特洛伊木马”,导致不同派别的自由主义者联合起来,阻止共产党掌握政权。

在自由主义思想界,反思和反对“极权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德裔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等。

而苏联领袖赫鲁晓夫上台后揭露出斯大林时期的阴暗面,使对苏联的许多指控都得到了印证,更加深了西方社会对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反感,强化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认同。

不过,在自由主义共识看似压倒一切的表面之下,潜藏着新一轮思想变革的动力。这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长期的稳定和共识助长了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由于推崇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优先,一些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重大争议被搁置,但是它们背后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就此消失,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爆发。

第二,战后十多年的和平与繁荣,造就了个性鲜明的“婴儿潮”一代。这一代人没有像父辈一样经历过萧条和战争的苦难,而是成长在物质条件优渥、文化娱乐活跃的年代。他们有更多精力来思考生计之外的重要议题,因此成为推动意识形态变革的主力军。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于是,到了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兴盛一时,“一统天下”的自由主义出现了内部分裂。以年轻一代和各色少数群体为代表的激进派、进步派,向被他们视为保守的自由主义主流思想和体制发起了冲击。

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和反越战运动汇聚成一股洪流,要求落实美国宪法所许诺的自由和普遍权利;在西欧,激进派的“造反”热情丝毫不输给美国同行,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1968年发生在法国的“五月风暴”。

西方社会贫富悬殊的急剧扩大,美国和欧洲的反战运动,世界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推高了西方青年的“造反”浪潮,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面貌。

在很多人看来,“造反”的青年做得有点过头,只顾一味地追求自由和解放,而忽视了秩序、传统等至关重要的东西,最终会造成道德失范和社会失序。在潜移默化间,对激进政治运动的反感壮大了保守派的声势。

总结而言,这一时期的保守主义处于蛰伏期,但因为60年代社会运动非常激烈,在自由主义内部的保守势力,又一次开始酝酿,试图重新建立稳定的价值秩序。

04.

里根时期的保守主义是怎么回事?

到了1970年代,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指针开始逐渐向右偏转,保守主义逐步崛起。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第一,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西方经济,主要西方国家纷纷陷入长期的经济“滞胀”,民生所系的福利国家制度受到严峻的考验。

在此背景下,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再次被引向如何恢复经济增长、拉动就业、降低物价等事关生计的基本问题,对激进的政治和文化主张的热情有所降温。

第二,1960年代的激进政治和社会运动尘埃落定,到了“开花结果”的阶段。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反战运动因为美国完全撤出越南而告终,各类少数群体得到了社会主流观念的包容。短期内,自由主义者已经没有强烈动机去推进更激进的政治议程了。

第三,到了1970年代,上一个十年“造反”青年中的主力逐渐步入中年,埋头于成家立业、工作收入等更加现实的问题,往日的“革命热情”衰退了。经历过苦难时代洗礼的中老年人,更讲求政策的实效和政治稳定。

因此,在整个197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经历了保守主义的回潮。1980年代初,随着里根入主华盛顿白宫,撒切尔夫人执掌伦敦唐宁街十号首相府,这股风潮达到了高峰。



《查理·威尔森的战争》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被视为标志性的保守主义政治家,他们的“新保守主义”施政方针影响到了多个国家,就连以激进左翼而闻名的法国,以及以政府干预经济而著称的日本,都开始吸收里根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里根时期的基本主张是对内推动经济自由化,放松市场管制,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降低税收,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外推动金融和贸易自由化,降低跨国贸易和投资的壁垒,支持产业链和资本的全球流通。

在思想文化上,里根时期带有更强烈的保守色彩。它不再将批判的矛头集中于西方社会自身,而是转而关注如何推进非西方社会,如苏联及第三世界的西方化。

这股浪潮最终改变了冷战的走势。1980年代中后期,英美等西方国家摆脱了滞胀危机,重振雄风;而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向衰落。

到了冷战的落幕时分,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成为“里根式”经济政策的试验场,在踌躇满志的经济学家的指引下,普遍采用了被称为“休克疗法”的经济转轨方式。苏联则于1991年正式解体,冷战帷幕落下。

05.

特朗普有几分保守主义?

通过对保守主义最初的主张、到美国的保守主义立场演变,不难看出,所谓的保守主义,是西方世界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意识形态随着经济波动、国际局势尤其是冷战对立而导致左右摇摆中,偏右的那一方。

同时也要看到,保守主义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如果一定要说一致性,或许是保守主义都会强调共同体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往往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关。



《第一滴血5》

以此再来看,特朗普2.0是保守主义的回潮吗?这个问题也就有一定的阶段性结论了。不妨从特朗普上台后的政策,来对比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的基本立场。

对内政策上:推动经济自由化,放松市场管制,降低税收,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些政策,特朗普大多延续了保守主义的立场。

对外政策上:特朗普设置关税门槛、增加投资壁垒、对国际科技企业加强监管、反全球化的种种措施,明显不符合1980年代以来新保守主义的自由竞争原则,但是又与保守主义有着某种呼应。

文化上,特朗普反堕胎、反移民、反同性婚姻、反多元文化,看上去是保守主义的立场,但其实走的更加极端,已经不是在维护美国多种族文化融合的既定事实,而是加速了不同身份群体的进一步撕裂。也因此,很多学者强调其“民粹”属性。

尾声.

何谓保守、何谓自由、何谓激进,不能只看文字,它们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保守主义就是坏的。

而所谓的美国保守主义,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异性,其核心是希望用稳定的价值观(历史、宗教、种族、文化等等),维护共同体的利益。只是在身份政治愈演愈烈的今天,这种愿景难上加难。

此外,特朗普及本届美国政府的确与保守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把特朗普直接等同于保守主义,是不够准确的。

或许我们可以撕掉标签,从事实而不是预设的立场出发,看看这些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做了什么、产生了哪些后果、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抛开偏见,在纷杂的世界中看到真相。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