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成短剧“金主”。
“太尴尬了,一夜情对象的爸妈竟然是我大学同学,他爸还曾经追求过我。”
“我不在乎你的年龄,也不在乎你的智商,你跟了我,我会对你负责到底。”
“这里是两千万,就当做给你的补偿,我不是随便的人,待会我们就去领证。”
这些听起来很是炸裂的台词,竟然出自近年来爆火的中老年短剧。没错,短剧之风,如今已卷至引发赛道,《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后连续五日霸榜第一,抖音话题量迅速超过20亿;《闪婚50岁》《老炮儿之上阵父子兵》的抖音话题量均超过6亿,其中,《闪婚50岁》累计充值超千万。

与面向年轻人的短剧不同,在这类短剧里,男主从富二代和赘婿变成了头发花白的霸总本人,女主则是人到中年,或被前夫家吸血,或因儿女欠债问题忍辱负重的苦命女,人物伦理关系更为复杂、反转更为激烈、爽点更为密集,如一些老年人所形容:“刚开始看很羞耻,却会越看越上头。”
“夕阳产业才是朝阳产业”这句话,在短剧观众群体的变迁中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40-59岁用户占微短剧用户的37.3%,6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为12.1%,中老年群体已然成为微短剧受众的主要部分,付费能力更是不容小觑。

梳理媒体报道也不难看到,“老年人为短剧充值刷光银行卡”“老人3年斥资3.4万元积蓄充值短剧”等新闻频上热搜,短剧平台利用中老年人广告意识弱,手机操作不熟练的特点,诱导中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自动续费或者跳转支付等功能大肆吸金。
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高频投诉情形中,诱导充值的情况占据大头。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下,中老年群体成了微短剧“套娃式吸金”套路的“重灾区”。
这些为中老年人量身定制的霸总甜宠短剧,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狡猾水蛭,精准盯上了老年人的钱袋子,随时准备大吸一口。
01靠拿捏情感诉求走红
老年人成短剧“金主”
微短剧之所以能够精准“拿捏”老年人,在于它巧妙地以“情感代偿”为饵,不动声色间就将中年老人卷入一场隐秘的流量博弈。
在主流影视剧里,中老年人作为主角的作品很少见,情感需求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作为由短视频和网剧嫁接出的新兴娱乐形式,短剧最初也是以年轻观众为主要受众,但正所谓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影响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超过5.7亿,其中,40-59岁用户占微短剧用户的37.3%,6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为12.1%,两者相加为49.4%。
也就是说,中国看短剧的人中,一半以上(大约2.8亿人)是中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的用户大约0.7亿人,占全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23.2%,差不多每4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他在农村还是城市,就有一个在刷短剧。
这块庞大的“蛋糕”,让短剧制作方和平台看到了“银发经济”的潜力,各种中老年类型短剧快速崛起,有短剧公司甚至把公司愿景改成了“中老年群体的造梦师”。
为迎合中老年人的喜好,这类短剧通常以中老年逆袭”“黄昏恋甜宠”为主题,主角基本都是为儿女默默付出的年迈父母,为人善良,生活节俭,内容则聚焦于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亲情友情等,中老年人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代入到角色中去。

以《闪婚五十岁》为例,剧集开场就展现了男女主角各自相亲的场景,女主角李秀芹遭遇了不少奇葩对象,本是公司董事长的江建国为寻“真爱”,假扮成出租车司机,却遭到百般嫌弃,两人各自相亲失败,而后偶遇彼此,很快领证闪婚,理由是希望“有个伴儿相互照应”,正符合中老年人心境。
让人动容的还有一些细节,男女主角路过婚纱店,女主角说起自己没穿过婚纱,也没拍过婚纱照,霸总男主因此坚持要女主角试穿婚纱,补拍婚纱照。这一“圆梦”情节瞬间击中了老年人对陪伴与浪漫的深层渴望,填补了现实生活的空洞。

峰回路转式的剧情,给予中老年人极大的情感吸引,当剧中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内心是熨帖的,这种共鸣成为他们孤寂情感生活的安慰剂和止痛剂,让老年人对短剧产生了信赖和寄托。
而强大的算法技术,又让平台可以精准“捕捉”中老年用户的喜好,自动推送口味相似的短剧。加上竖屏操作简单,剧情直白无需动脑,以及每集1-3分钟契合碎片化时间,甚至可以通过大字体、高对比度界面降低观看门槛,潜移默化中,短剧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生活“调剂品”,而是“必需品”。
就在老年人看得欲罢不能之际,精心设计的付费陷阱悄然张开了獠牙。
02低价尝鲜到无底深坑
短剧背后的吸血套路
当情感需求被商业化,短剧变成了裹着糖衣的“消费陷阱”。
短剧的精明之处在于,会在每一集的结尾埋下钩子。短剧行业的编剧曾透露微短剧的标准化创作模板:“必须每30秒设置强冲突,所有对话不超过10个字,关键剧情永远留在下集。”
这种刺激多巴胺的“追更模式”激发了“瓜子效应”,让急于知晓剧情发展的中老年观众不停点击“下一集”,而免费集数耗尽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付费环节。
平台通常会以“1元解锁全集特权”为诱饵,引导老人进行付费。就在老人选择充值的同时,平台会进一步利用中老年人对电子付费的知识盲区,进行续费“无痕化”处理。比如自动开通“默认续费”、“免密快捷支付”等功能,且后续剧集均以原价扣费,或者设置多种付费选项,混淆单集、全剧、平台的概念,一系列的充值设计背后,套路重重。

目前小程序上的微短剧主要有两种收费形式,一种是充值虚拟货币,必须先购买不同平台相对应的虚拟货币,再使用虚拟货币兑换相应的集数或会员。
然而,不少虚拟货币会标明“因政策限制,充值仅限固定金额”,因此只能按照指定的数额购买,并不能自定义充值的数额,而往往兑换单集短剧或包月、包年会员所需的虚拟货币数又与充值指定的数额不对等。这样下来,用户用于购买虚拟货币的数额,总会大于实际购买短剧集数或会员需要的数额。
最重要的是,不同小程序的兑换规则、价格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平台不同短剧收费都有差异,复杂的代币体系计算规则下,老年人成了数学难民,根本理不清楚虚拟币和现金之间的兑换比例,也不了解所需支付的具体价格,只能按照屏幕上的提示要求各种按键,由于虚拟币充值无上限,导致钱去如流水,老年人还被蒙在鼓里。

另一种是直接充值会员,包括周卡、月卡、年卡等。但通过对比市场上几个主流(爱奇艺、优酷、芒果TV)视频软件的会员定价就能发现,很多短剧小程序的收费标准普遍偏高,比如,消费者支付49.9元,可以成为几大长视频软件2个月的会员,在短剧平台上却只能是7天会员,甚至是3天会员。
不但如此,平台规则时刻在变。有老年人刚刚花300多元买了包年会员,结果想看的剧并不包含在包年权益里,只能又重新充值,东花一笔、西花一笔,短剧充值成了“无底洞”。

更阴险的是,平台还会通过弹窗的方式,让中老年人加入微信群、专属对接群,每日大量推送各种短剧链接,一步步将中老年人引入“氪金”的漩涡。
乱象之下,由微短剧引发的各类社会新闻不在少数。
03沉迷短剧伤财又伤身
短剧行业需重塑风气
不久前,第一财经报道了一位58岁的老人因沉迷短剧,3年间斥资3.4万元,而这些钱原本是他的养老治病积蓄。老人的儿子发现,父亲不仅被拉进了二三十个短剧分享群,还开通了扫脸支付功能,让老人难以察觉实际花费金额,累积下来,仅2024年一年老人就充值了1.6万元。

为了处理退费,老人的儿子选择在全国12315平台投诉,可过程复杂的让人崩溃,不仅涉及几十个小程序,还要一一定位平台和公司,上传凭证说明情况,还因部分小程序改名或找不到踪迹,导致投诉无门,即便投诉成功,退款也寥寥无几,大量的循环往复,最终也只追回了三四千元。
这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和投诉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留言,退费难是普遍现象,当老年人想要退款时,面对的是一串永远占线的客服电话,和打一枪换一个名字的小程序。甚至老年人想要摆脱微短剧的“魔爪”也难,有网友刚刚手动删除父母手机上的上百个小程序,可新的小程序不断涌现,防不胜防。

除了“伤财”问题,短剧的风靡,也给沉迷其中的中老年人带来了健康隐患。据相关调查显示,截止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达34.1%,51%的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部分用户的使用时间甚至超过10小时,主要目的是观看短视频短剧。

过度追剧带来的身心损害不容小觑。一来,从身体层面看,长时间紧盯手机屏幕,眼部肌肉持续紧张,极易引发干眼症、青光眼、视疲劳等眼疾,而且,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刷手机,还会对颈椎、手腕等部位造成损伤。
据《人民日报》报道,60多岁的湖北武汉市民陈阿姨迷上了看短剧,有时看到半夜,为了不影响老伴,陈阿姨就戴上耳机躲在被子里划屏幕,春节期间,陈阿姨突然感到眼睛酸痛,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需要做手术。
二来,从心理层面讲,过度沉迷短剧,会让老人愈发依赖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脱节,导致认知能力下降。一些微短剧中所展示的生活方式、虚构权威等,造成老年人放弃现代医学、激化家庭矛盾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当前中老年微短剧市场鱼龙混杂,如何避免其暗藏的隐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广电总局网络试听司已发布《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扭转刻意制造冲突和价值观撕裂的创作倾向;监管部门也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备案管理,并将通过持续的专项治理,加强规范引导。

微短剧可以“适老”,但不能异化成挥向中老年人的“镰刀”,如何给中老年人撑起一片清朗的“追剧”空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毕竟,我们都会老去,谁也不想在未来的某天,被无情贴上算法的价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