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座椅椅背只有几厘米厚,简单的弧度设计承托起乘客腰背,一副“铁骨铮铮”的气质。有体验过的乘客表示其舒适度和以前的座椅没有明显差别,但也有乘客吐槽坐5个小时快抑郁了,怎么调整姿势都不舒服。

图片来源:小红书@航旅纵横
3月20日,南航回应称,按照航空业界称谓,这是“轻薄型座椅”。它更加节能环保,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是目前市场主流的座椅产品之一。
不过有网友指出,这款座椅的真正目的还是降本增效。一来,更轻薄的座椅能降低机舱负重,进而减少飞机能耗。另一方面,每个椅背都薄几厘米,就可以向机舱中多塞几排座位,卖出更多机票。

据传,南航已经翻修出全经济舱布局的客机(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往经济舱中塞下更多座位,国内外的航空制造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空中客车公司曾在2003年首次提出“垂直座椅”概念,从那以后,五花八门的“飞机站座”接连问世。
意大利飞机座椅制造商Aviointeriors的skyrider系列大概是最出圈的飞机站座。以3.0版本为例,它的椅面类似自行车车座,乘客跨上去后,仍需用双腿支撑相当一部分身体重量。它的椅背接近垂直,不能调整角度,座间距(椅背到前一排椅背的距离)仅为58厘米。

Aviointeriors公司的skyrider3.0座椅(图片来源:SamChui.com)
出于安全考虑,垂直座椅大概率不会成为现实。目前,多数国家的航空管理局要求,遭遇紧急情况时要在90秒内撤离全体乘客。垂直座椅一方面可能会因为太拥挤,阻碍靠窗乘客逃生;另一方面,还可能会让大型客机“超载”,达不到90秒的黄金逃生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乘客舒适?
一次挤在经济舱的时候,来自西班牙的亚历杭德罗·维森特意识到,如果把前一排座椅稍微抬起来,那么就可以将腿伸开。他就此设计出双层座位,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Chaise Longue。

有一种被挟持的美感(图片来源:Courtesy Crystal Cabin Awards)
维森特的设计并不是简单摞起两排座椅,而是让上下排座椅垂直交错排列。乘客可以选择购买上层或下层的座位:下层座椅虽然看起来像在洞穴里,但是有超大的腿部活动空间;上层座椅虽然腿部活动空间有限,但可以把椅背倾斜到很大角度。
维森特计划拆除客舱中部的行李架,以获得足够的高度容纳双层座椅。此外,客舱两侧仍使用普通座椅,以免整体“超载”。
今年2月,空客公司已经与维森特建立正式合作,探讨将双层座椅变为现实的可能。

下层有一种面壁的感觉且距离上排乘客的屁股很近(图片来源:网络)
和以上两款设计相比,丰田纺织公司推出的云上胶囊显得良心多了——它至少没有一味挤压经济舱座椅空间,而是设法在有限的客舱内让乘客躺下来。
云上胶囊的设计核心,是把头顶上方的行李架改为床铺。乘客在买票时,可以将其选为附加服务,等飞机达到巡航高度时,便可以爬进自己的卧铺。胶囊内设有显示器、灯光,和独立通风系统,乘客可以在里面放松、睡觉,甚至工作。

(图片来源:Toyota Boshoku)
丰田纺织表示,云上胶囊的目的是让经济舱体验更加安全、舒适和享受,同时也能为航空公司增加更多盈利的可能。

(图片来源:Toyota Boshoku)
实际上,民航业刚刚起步时,经济舱的座位一度十分宽敞。全球经济舱“缩水”有两个主要时间点。
一个转折点是上世纪中后期,各国政府逐渐松绑对航空公司管控的时候。以美国为例,1978年以前,机票价格是由政府统一定价的(很贵)。管控解绑后,航空公司为了吸引更多乘客开始降价,而实现降价的方法之一就是缩小座椅间距,塞下更多乘客。

1958年,一架波音707客机的客舱(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个转折点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那时,世界原油价格迅速上涨,外加“911”事件对民航业的打击,航空出行需求锐减。为了增加收入,航空公司开始收取行李费用,对特定座位收费,还进一步将座位缩水,制造更多盈利空间。
从这两次转折点中不难看出,经济舱座椅瘦身的主要动因都和航空公司经营不利有关,这么看,南方航空在此时推出超薄座椅就很合理了。财报显示,2020~2024年,南航归母净利润显示累计亏损超过600亿元。和燃油、飞机保有成本、机场空管收费相比,进一步减小座椅间距是更容易挤压的成本之一。

(图片来源:Los Angeles Times by Catharine Hamm)
而查看大多数航空公司的财报后,便不难理解“轻量化座椅是民航业趋势”的意思。而至于飞机卧铺、双层座、站座会不会有一天成为现实,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