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焦虑:中国工业处于战时模式,美国工业拼不过(组图)

俄乌冲突已证明,全面无人化将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形态之一,这就注定一切谋略、策划和创意都可能要让位于最基本的工业能力,谁能撑住持续的、大规模无人战争的消耗,谁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明确这个前提后,部分美媒显得很是焦虑,比如《突破防务》近日刊文,认为如果美国未来输掉与中国的战争,战败的罪魁祸首就是正在不断衰竭的美国国防工业能力。



(长达三年都无法给乌克兰提供足够的炮弹,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那么应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希拉·卡明斯认为应当成立“现代化的工业动员委员会”。其后,他进一步说明,这不是美国第一次面对工业实力强劲的对手,二战时美国“通过协调政府政策、优先事项和资金与美国的创业精神”,获得了规模空前的工业动员速度,从而成功转为“民主的兵工厂”。

应该说从历史经验中寻求解决之道,这个思路不是什么问题,但让人质疑其真实水平的,是开篇就来一句“美国工业处于和平时期模式,而中国处于战时模式”。



(二战时美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赢得战争的根本)


这句对于中美两国工业运行和发展状态的总结,要分开来看。前一句对美国工业现状的描述,带有明显避重就轻甚至可以说偷换概念的嫌疑,因为美国工业从全球断崖式第一沦为如今的境地,根本不是和平与战时的区别,而是经济模式。

冷战结束后,美国就开始抛弃制造业,转向来钱更快更轻松的金融业,开始是纺织、家具和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接着是汽车制造、机械化工和消费电子等中等制造业。

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按照美国分散供应链降低成本的思路,放弃这些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一来可以集中资源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半导体芯片等高端制造业,二来便于资本实现全盘金融化。但制度僵化以及资本本身的贪婪性和掠夺性,很快就将美国高端制造业也腐蚀殆尽,波音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主营业务民航客机接二连三出问题、宇航员送上天却接不回来等等,都是金融资本对制造业的反噬。



(五代机的生产现在都成了问题)

至于中国处于战时模式,应该说还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中国现在的工业生产模式只是普通正常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说被刻意压制了一部分。

真正的战时工业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美国人最好希望永远也看不到,因为如果到了那一天,全世界都会见识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组织度到底是什么样。

这个新的工业动员委员会应当如何运作,卡明斯也给了出来,倒不是很复杂:减少繁文缛节,促进私营部门扩大规模,并将市场力量集中用于满足国防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减少行政审批方面的程序,鼓励不同类型的承包商踊跃进入国防工业领域。



(特朗普政府掌握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理论上来说有推进国防生产的能力)

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消除生产障碍,措施包括优化监管、加速国防采购流程,取消不必要的文书工作;其次是优先发展关键技术,这里用了3D打印来举例其实并不合适,还不如人工智能更有说服力;最后是整合政府机构需求,确保工业动员与国家安全目标一致,说白了就是要集中行政权力,避免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因为缺乏协调而为难这些国防承包商。

看起来比较复杂,实际上一句话就能概括:赋予工业动员委员会相应的权力,以便可以调动相应的资源,激发私营企业的活力实现市场化改革,确保在工业和生产能力上超过中国。



(美国的官僚体系注定不可能通过这种决议)

那么这个办法可能面临哪些方面的困难?第一就是美国那僵化程度很深的官僚体系,这个已经形成固定既得利益集团组成的官僚系统,在监管上就不可能简化,现行国防采购流程有多复杂?

除了国会军事委员会、拨款委员会和问责局,总统要签字,国防部长办公室要签字,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国防采购委员会、国防合同管理局和国防后勤局也都要过一遍,各个军种也要过一遍。

接下来还要面对传统国防承包商的阻挠,比如洛马、波音、雷神等等,这些大公司必然阻挠新玩家入局,因为蛋糕只有那么大,多一个分蛋糕的他们就要少吃一口。资本的属性决定新玩家很难入局,大公司会采用游说国会等方式进行阻止,哪怕小公司拿的是“圣旨”,这些熟谙资本游戏的大公司照样可以阳奉阴违。



(从马斯克看得出来,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最关键的,则是制造业空心化、供应链断裂带来的后果在短期内难以逆转,从工厂到人无一不缺。

特别是人,美国制造业缺工人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中国造船业是美国的232倍,根本原因就在于持续流失劳动力,美国造船协会称过去20年至少流失了2万名熟练工人,加上《琼斯法案》强推美国船运,反而进一步推高了船厂生产和用人成本,加剧了产业空心化。

也就是说,面临工业持续萎缩的困局,卡明斯的主意是再成立一个政府机构,给原本需要资金和人力的企业狠狠来几鞭子,如果特朗普政府真的采用了这个法子,可能如今正在风口浪尖的马斯克和他的政府效率部,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