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防长:4500人装甲旅永久驻军立陶宛 俄军或入侵(图)

4月8日,20名德国士兵作为第45装甲旅的先锋部队,率先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标志着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首次开始向海外永久派遣军队。这不仅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也是德国国防政策的巨大转变。



▲德国第45装甲旅人员到达立陶宛,图片来源:网络

早在2023年的12月18日,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利乌斯就成功与立陶宛国防部部长签订合约,同意德国向立陶宛部署第45装甲旅。该旅由4800名士兵和200名文职人员组成,装备44辆“豹”2A7坦克、44辆“美洲豹”步兵战车和全套医疗、后勤和指挥支援单位,配备固定军事基地和军人家属支持设施,比如学校、住房。立陶宛十分配合的拿出了10亿欧元,用于修建德国驻军的基础设施。这支部队将在2027年完成部署,并形成全面的作战能力,总基地位于立陶宛鲁德宁卡伊和鲁克拉,距离白俄罗斯边境仅仅20公里。

第45装甲旅的成立时间被标注为今年4月1日,下辖122装甲掷弹兵营、203装甲营、455装甲炮兵营、456补给营、45侦察连、45装甲工兵连,上级单位为德国第10装甲师。德国还批准了新的坦克采购方案,未来该旅可能换装“豹”2A8坦克,数量可能增加到105辆。英国《卫报》评论道,这一行为,是二战后德国军事政策的“里程碑式转变”。德国第45装甲旅的成立和部署意图非常清晰,就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立陶宛可能的“侵略”。



▲“美洲豹”步战车,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德国的驻军,民调显示82%的立陶宛民众表示支持。立陶宛在波罗的海三国中最靠南,北部为拉脱维亚,东部、东南部为白俄罗斯,西部与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接壤,西南方向为波兰。立陶宛的战略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立陶宛与波兰的边境地带有一条“苏瓦乌基走廊”,这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狭窄地段,人烟稀少,位于波兰境内。其长度不过100公里,宽度平均65公里。从北约的角度看,它是波兰沟通立陶宛再向波罗的海三国延伸的重要战略通道,也是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它是连接加里宁格勒与白俄罗斯之间的唯一战略通道,所以自然而然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苏瓦乌基走廊向来被认为是北约防御的薄弱环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对这一地段的防御情况十分担忧。2023年7月份,北约在维尔纽斯曾召开峰会,确定应加强其东翼军事威慑力。德国作为北约的重要成员国,担负起了这一责任。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时代转折”已经到来,然后向立陶宛派遣装甲部队,帮助其补强防御薄弱,而这也只是庞大扩军计划中的一部分。



▲苏瓦乌基走廊,图片来源:网络

今年3月18日,德国联邦议会以超过2/3的多数票,通过了一项高达1000亿欧元的军事投入预算案,标志着德国“韬光养晦”的时代已经正式结束。此后德国将重整军备,走上重新武装之路。众所周知,二战中德国军队曾盛极一时,战后则因为纳粹历史和战败国的身份直接被“去军事化”,冷战中德国在军事领域也长期被外界限制,当然就连德国自己也对自己“疯狂阉割”。

2022年之前的一份德国国防部调查报告显示,当时只有38%的“豹”2坦克、20%的“台风”战机、12%的潜艇可以用,剩下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存在维护不足和备件短缺的情况。德国甚至到2022年才终于决定购买F-35战斗机,而且因为成本和国会的反对,2024年才通过。德国国防军的实际人数仅有16.8万人,和纸面上的20万人尚有不小差距。长期的“和平主义”文化,让德国的新兵招募工作难以展开。德军的拉胯还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冷战中德国虽然是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但最多时美军驻军曾高达30万人,而且整个国家都被笼罩在北约的“核保护伞”里。德国自己从来没有为军队的事情担心过,冷战最激烈时候,军费也没有超过总GDP的1.5%。虽然当时国防军人数高达近60万人,但也完全是个“躺平”型选手。



▲东德男儿VS联邦肥宅,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是德国自己出台了一个“债务刹车”政策,它在2009年被写入宪法生效,宗旨就是限制公共开支,尤其是军费开支,疯狂对自己的军事力量“挥舞屠刀”。1990年以后,德国大规模裁军,到2024年时就只剩下了不到20万人。在现代德国人的观念中,“防务”完全就是美国和北约的事情,德国人只需要专注于发展经济,扮演一个欧洲的有钱人就可以了。曾几何时德国高层和精英已经下定了“永不再战”的决心,说什么也不搞军事了。但是这场突然爆发的俄乌战争,打破了所有德国人的幻想。就像是德国国防部长问民众的那句话一样,“普京真的海值得信任吗?”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德国态度转变上发挥了很强的助推作用。随着美国的战略收缩,特朗普将欧洲的防务问题甩给了欧洲人自己。昔日能靠得住的“大哥”现在也靠不住了,所以,不管是法国还是德国,都得为自己的安全着想,着手建立自己的军事硬实力,不能再受制于人。



▲联邦国防军,图片来源:网络

德国将大规模扩军,有人不免担心,之后的德国是否会重新走上“法西斯”之路呢?这样的担忧虽不能说多余,但可能性已经很低。一方面,21世纪的全球格局已经和20世纪完全不同了。当年德国发动世界大战,是为了挑战自认为不公平的国际秩序,坐上“第一把交椅”,自己制定规则。如今的德国全然没有这样的需求,也没有这样的实力。第二,德国的扩军规模仍然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强大到颠覆欧洲的程度。根据德国公布的计划,1000亿欧元将采购105辆“豹”2A8坦克,升级155毫米榴弹炮、提升弹药的库存水平、购买35架F-35A战斗机,与法国、西班牙合作开发FCAS、新增4到6艘F-126型护卫舰、新增几艘212型潜艇,发展12项关键的技术包括无人机和导弹防御系统。另外,德国承诺新增3.5万兵力用于整体北约防御计划。

这些计划看似完善,但实际执行起来还有很多现实性的困难。第一是德国想要招募新的人员就非常困难,青年对军队认同率太低,当兵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第二,德国向乌克兰援助了不少装备,《路透社》认为,德军的现代化装备率从2022年的65%已经下降到了50%。就像特朗普说的,除非德国考虑追加相当于GDP总值5%水平的军费,否则很难看得到实际提升。1000亿欧元,只是强军的“杯水车薪”。



▲德国国防部长,图片来源:网络

但正如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利乌斯警告的那样,留给德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预判在未来的5到8年内,俄罗斯就可能入侵德国。这种说法在旁人看来简直就是开玩笑,几乎就是为了“强军”找的不怎么高明的接口。但是以驻军立陶宛为开端,德国过去“强经济、弱军队”的整体国策,确实已经开始走入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