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公司裁员近2000人 微软为何要持续收缩中国市场(图)

成立50年之际,老牌AI软件公司微软却在中国难掩衰颓之势,引发市场关注。

4月7日早间,微软全球科技的外包业务供应商(vendor)之一、微软旗下合资公司的微创软件向部分员工发出邮件称,由于地缘政治及国际业务环境的变化,微软将调整其全球战略布局,并将于2025年4月8日起正式停止在中国区的运营,“这一决定意味着我们微软项目团队的相关工作也将同步终止”。

微创软件强调,该公司将紧跟微软全球布局的脚步,会在越南、日本,匈牙利等欧亚地区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优先为原微软业务线的员工提供海外的工作岗位和选择机会。

据了解,此次裁撤涉及微创软件在无锡、上海等国内多个城市,包括微软office等产品支持的1000-2000名员工,公司将给予签字员工N+1补偿。微创软件内部普遍认为,此次撤裁和美国拜登政府的一项针对中国的政策第14117号行政令“防止受关注国家获取美国人大量敏感个人信息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有关。

对此,4月7日下午,微软方面对钛媒体AGI回应称:“有关微软将停止在中国运营的报道,信息不实。有关微创Wicresoft公司的业务和运营的任何问题应直接向他们咨询。”

随后,4月8日上午,“微软旗下合资公司突然停止中国区业务运营”消息登上微博等社交平台热搜。

这意味着,作为微软在中国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全球支持中心开始缩减。

而剩下两个业务当中,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微软亚太中心部门去年已实施缩减裁员等措施;而微软中国区总裁原欣也已经于今年2月辞职,并加入SAP公司担任大中华区总裁,消息称离职原因或与业绩不理想有关。



所以,微软持续在减少对中国的投资规模。

2024年6月,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 (Brad Smith) 在美国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议上表示,中国业务约占微软销售额的1.4%或1.5%,近两年,微软一直在缩减其在中国的工程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微软50周年纪念活动上抗议的微软女软件工程师阿布萨德(Ibtihal Aboussad)、微软员工瓦尼亚·阿格拉瓦尔(Vaniya Agrawal)都已经被立即解雇。

此外,随着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展开“对等关税”,微软的Surface硬件、云数据中心、算力基础设施投入等业务都将受到重要影响。



微软50年三任CEO:比尔·盖茨、鲍尔默、纳德拉

据悉,微软公司(Microsoft)成立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合伙成立,主要负责微处理器和软件的开发,为早期个人计算机Altair 8800开发软件。Microsoft是由“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和 “software”(软件)这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寓意着公司致力于为微型计算机开发软件技术。

根据微软联合创始人、原CEO比尔·盖茨在其首部自传《源代码》当中写到,1975年微型仪器和遥测系统公司(MITS)推出功能最强大、造价低于400美元小型计算机牛郎星8800,使用了比尔·盖茨等人历经9个月努力写的系统编程语言8080 BASIC。1976年,盖茨等人得到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的国家收银机公司(NCR),签下了一笔交易,合同的成交价格为15万美元。

“微处理器的发明将成为盖茨职业生涯中意义最重大的事件,没有之一。没有它,微软公司不会存在。”盖茨在书中称,1976年起微软逐步有了规模,给他们带来每月大约2万美元的收入,最终雇用大量员工。而保罗和盖茨继续按照60%和40%的比例分配微软公司的所有权。



1990年代后期,中国加入WTO,全力推进经济全球化。毫无疑问,占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对于比尔·盖茨和微软来说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市场。

这意味着,微软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1992年,微软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并且和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北京微软大学;1994年3月,比尔盖茨第一次踏上中国,他在一次演讲中透露:随着计算机行业的高速发展,预计到1995年个人计算机的价格将会降到2000美元以下,到1996年,使用微软windows软件的用户将达到一亿。

1995年,杜家滨出任首任微软中国总裁,但没过多久他就离职了。

1998年2月18日,吴士宏被任命为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全权负责微软中国区业务,而她在微软仅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销售额的130%。因此,在中国经理人中,吴士宏被尊为“打工皇后”。

不过好景不长,微软在华面临“反盗版”风波,“高管大逃亡”消息甚嚣尘上。1999年11月,高群耀接受微软聘书,成为微软中国总经理,他帮助微软解决了这一短期问题,但微软大中华区与微软中国区的结构性困局凸显,重重汇报体制及衍生内耗,最终在2002年3月,高群耀从微软离职。

显然,微软进入中国仅仅7年,可是中国区一把手就换了6位,当时媒体称微软中国的“蜜月式”人事策略。

2002年3月,高群耀辞职后,“打工皇帝”唐骏成为微软中国第一位微软自己培养的总裁。他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并于1994年加入微软,从基层程序员做起。随着任命为微软中国总裁,唐骏带领销售团队创造了连续6个月微软全球销售增长最快的纪录,也是当时微软全球82家分公司中销售业绩增长最快的分公司。

但是,任命微软中国总裁之前,唐骏已经成为上海微创软件的CEO。

根据《唐骏传奇》一书记载,2001年10月,APEC前夕,比尔·盖茨提前来到上海,代表微软公司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一揽子合作备忘录,当时上海市政府承诺使用并购买微软公司的正版软件,与此相对应,微软公司也将支持上海的软件产业发展,并承诺以上海市联合投资公司名义,联合组建一家合资软件公司,同时支持上海其他的职业培训计划,即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

2002年5月22日,微创完成工商登记。微软公司与上海联合投资公司分别出资200万美元,各占50%的股份(2002年年底,微创董事会通过决议,联和投资有限公司接受微软1%的股权转让,以51%的股权控股微创)。2002年7月11日,微创软件公司开业,微创总裁兼CEO唐骏、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晔对外亮相,第一笔投资就达3500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根据合资双方约定:在公司初创的前两年,由微软公司派出高层管理团队负责公司的研发、技术支撑和业务运作,微软并且承诺在两年之内为新公司培养和建立起新一批管理团队。为此,当时刚刚履新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兼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唐骏博士将同时出任微创公司首届CEO,并从微软公司内部向合资公司调派高级管理人员,所有从微软公司调派的员工在新公司的任期均为两年。

当微软通知唐骏出任微软(中国)总裁,但唐骏本人更希望管理微创,而非出任总裁职位。他指出,“微软(中国)公司总裁、GTEC总经理都是搭车的,可能在某一站我就得下车,只是时间问题,而在微创我是开车的,甚至是造车的,这种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但当时微创的大股东对唐骏称,“如果你不出任微软(中国)总裁,那么我们也不再让你出任微创总裁,微创的方案另行考虑,因为微软(中国)需要你。微创之所以组建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微软,一个就是唐骏你。”

最终,唐骏接下了微软中国总裁职位。

然而,不到两年后的2004年,唐骏以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身份退休。后来唐骏表示,“当时微软中国区和大中华区还是有很多重复的设置,要平衡的话很难。让我和黄存义(时任微软大中华区总裁)任何一个人上来都很难。”

在《体验微软——我对微软说实话》一书中写道,高群耀在任期间,试图去说服、去改变微软中国区结构,但是毫无进展,所以高群耀称:“我坚信一个事实:如果公司不调整大中国区和中国区的组织机构、定义及责权的话,我不认为我还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也不相信我的热情还在。”

微软中国区、大中华区两个团队两套班子、两套组织和职权,一直是这家公司在中国区域市场的惯例,也是每任微软中国和大中华区2-5年“走马灯”式换人的主要原因。

“连卖冰棍的老大爷都知道不好干!”高群耀曾经这样坦白地描述“微软中国总裁”这一职位。

据统计,仅微软大中华区总裁职位,近30年内更换了六位:从美国人罗迈克,到梁念坚、陈永正,再到贺乐赋(Ralph Haupter)、柯睿杰(Alain Crozier),如今则是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侯阳。

微软一直宣称,中国是微软公司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地域,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更使微软的高层重视到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在全球战略地位上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席。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斯蒂夫·鲍尔默,在对中国访问期间都一再强调,虽然中国目前占有的市场份额与微软的总额比重只有1%,但是,中国仍有着无限的市场潜力和广大的用户群体,他们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但如今,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美国政府还对华加征关税,以及金山软件、麒麟、鸿蒙等国内软件厂商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有取代微软office、Windows之势,使得已经创立50年的微软,不得不选择缩减中国区规模,减少投资,Microsoft Copilot消费版本无法在国内运行。

2024年5月,微软在中国的部分员工集体收到公司邮件,询问是否愿意搬迁至其他地区工作,选择地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涉及员工主要在微软从事AI研究。微软将中国AI团队“打包出国”成为舆论热点。对此,微软方面当时表示,微软有一小部分员工得到可以选择国际轮岗的机会,员工可以选择接受轮岗,或者继续在现在的岗位工作。

2024年7月,作为全球关闭线下门店的一部分,微软又宣布将进一步对中国市场渠道进行整合。微软官网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的授权线下门店为152家,较2020年的460家已大幅缩减。

2025年3月,微软关闭了其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曾是微软在全球设立的7家实验室之一。

2025年4月,日经新闻称,微软不再向中国基因研究公司华大基因提供办公软件应用程序,包括电子邮件服务。内部邮件称,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和Teams在内的许多Office 365服务都无法再对华大基因员工开放。据悉,2020年,美国政府将华大基因旗下两家公司列入实体清单;2021年,美国国防部将华大基因等134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涉军清单”,2023年,美国商务部将华大基因旗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三家机构列入实体清单。

如今,微软在美国 AI 以及云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增长,但在中国企业级市场,微软处于尴尬局面,只能与出海的中国公司进行合作。

据雷峰网,侯阳自加入微软后已实施不少创新改革,并且仍在继续,随着原欣离职后,侯阳没有安排人接替原欣职位,或许是在筹划新一轮的内部变革。

最近一次谈到“中美关系”时,比尔·盖茨表示,中美关系中有更多的双赢因素,这(目前贸易)似乎是一件小事。“如果你们(两国)想到气候,或是医疗保健、创新,甚至恐怖主义、流行病等,我们将看到这两个大国如何相处。”

尽管无法确定微软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将如何调整,但就当下而言,持续缩减中国市场规模,对微软的海外业务(Foreign 区域)来说是势在必行之举,微软中国仍是无关紧要的1.5%。

截至发稿前,微软(NASDAQ: MSFT)股价持续低迷,过去一周内下跌4.48%,过去12个月内,微软股价累计下跌15.72%,最新市值2.66万亿美元。

微软外包公司裁员近2000人 员工:上午还在接Case,中午系统就受限了



微软技术支持客服始终无法接入人工

4月7日上午,一张疑似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软件”)的内部邮件截图在网上广泛流传。邮件中提及,“微软将调整其全球战略布局,并将于2025年4月8日起正式停止在中国区的运营。相关决定意味着我们微软项目团队的相关工作也将同步终止”。



尽管该邮件并非由微软官方发布,但同样引发巨震。公开资料显示,微创软件成立于2002年,是微软在华投资的第一家合资公司。23年来,微创与微软关系密切,现任董事长唐骏是曾有“打工皇帝”之称的微软(中国)前总裁,而首席执行官张维也曾担任微软(中国)总裁助理。

行业里普遍将微创视作“微软在华外包公司”。官网显示,微创软件总部位于上海,在全球设有36处交付中心,分布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来自74个国家的10000余名员工,服务了全球2500余客户。

“早上还打卡上班,中午就被裁了”“早上刚接了几个Case,系统就突然登不上去了”……4月7日下午,《IT时报》记者实地探访微创公司,一些员工告诉记者,这场突如其来的裁员风暴,可能波及微创上海和无锡近2000名员工。

一辆接一辆的网约车,一个接一个抱着箱子走出“Wicrecend”大门的员工,这场“断崖式裁员”背后,是4月8日正式生效的《防止“关注国家”获取美国人的大规模敏感个人数据和与美国政府相关的数据》(Executive Order 14117,简称EO 14117)。

微软产品后续的技术支持服务如何持续,成为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4月8日上午,《IT时报》记者致电微软技术支持客服热线,只有AI客服提供相关网址链接,始终无法接入人工客服,而微软官方提供的、唯一可以与技术人员实时沟通的公众号“微软达人汇”也无任何回应。

 全球数据合规风暴中,更多的时代“灰尘”将落到个体身上。



员工捧箱离开

大多数员工获N+1赔偿

4月7日下午,《IT时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闵行紫竹高新区的微创软件总部。从地铁15号线紫竹高新区站4号口步行至公司门口仅百米距离。短短的一段路上,来往路人的谈话中频频夹杂“微软”“微创”“offer”等关键词。

微创软件办公楼前,一面写有“比尔·盖茨下注中国未来,微软宣布成立微创软件”的宣传墙尤为醒目。墙前,一批又一批员工拎着纸箱走出大楼,陆续登上等候的网约车离开,其中不乏大批外籍员工。



大楼对面正是微软(中国)公司上海闵行分公司的办公地点。一名微软(中国)员工在得知消息后特意穿过马路前来了解情况,表示目前微软园区内部尚未有类似裁员消息。



下午4点半左右,李德(化名)抱着打包好的个人物品,在工作一年多的公司门口捧着纸箱拍下最后一张合影。他告诉《IT时报》记者,自己负责微软相关业务的技术支持,“今天早上刚打卡上班,就听到了消息。我们公司负责微软项目的几百号人,我知道的都被裁了”。

内部邮件中提及,为帮助受影响员工平稳过渡,微创软件将制定详细的安置方案,并紧跟微软脚步,同步推进海外业务拓展,计划在越南、日本、匈牙利等地优先为原微软业务线员工提供岗位选择。

然而,实际情况远没有邮件里写得那般从容。

李德告诉记者,大多数员工获得“N+1”赔偿方案,一小部分员工可能被调往海外部门,但选择的标准、要求都不得而知,且由于海外团队接收能力有限,绝大部分人恐难被妥善安置。“我在这边干了一年多,虽然赔偿方案还能接受,但实话说,太突然了”。

在李德和同事的眼中,此前业务确实有缩减的迹象,也有一些裁员传闻,“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另一位来自微创软件上海公司Azure项目的员工向《IT时报》记者表示,其所在的整个负责Azure项目的团队,也在当天遭遇“全员裁撤”。

类似的措手不及,也出现在无锡微创。有消息称,此次微创软件裁员或涉及近2000人,其中无锡涉及1000多名员工。无锡微创Microsoft 365团队负责技术支持的赵湖(化名)告诉《IT时报》记者:“我们整个部门都被裁了,无锡Azure技术支持也是全部裁掉,无论售前还是售后,只留下少数负责越南业务的员工”。

对于裁员的原因,多名被裁员工认为其归因于美国近期对跨境数据的监管加强。赵湖也向记者表示:“可能是受到拜登政府推动的数据安全法案影响,限制中国区域的工程师接触美国用户数据。”

事实上,裁员并非毫无征兆。

《IT时报》记者注意到,EO 14117由拜登政府于2024年2月28日签署, 要求美国司法部颁布条例, 以禁止或限制美国主体进行会导致“受关注国家”和“受限制实体”访问大量美国人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的交易。彼时已明确,行政法令生效时间为90天后,也即4月8日。

一位微软正式员工也早在3月28日便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所有的中国外包团队换成了印度组”。

然而,微创的员工们此前没有得到任何通知,“大领导可能周五就知道了,少数小团队领导可能周日才知道,上周我们还正常接案,今天早上九点上班,接了几个case之后,中午就发现系统登不上了,才知道自己被裁了。”赵湖无奈地说道。



微软将停止中国区业务?

技术支持客服无法接入人工

在裁员邮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是”微软将于2025年4月8日起正式停止在中国区的运营”的信息,对此,微软已出面辟谣,回应媒体称:“有关微软将停止在中国运营的报道,信息不实。有关微创Wicresoft公司的业务和运营的任何问题应直接向他们咨询。”

润米咨询创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刘润也发文称:“问了一下。微软并没有停止中国区业务。微软也没有停止在中国的外包业务。这封邮件,来自微创(微软合资公司),是涉及到海外用户数据(因为各种原因)的外包业务,迁移到其他地区。”

尽管“停止运营”说法已被澄清,但微软近年来在华业务的确频繁出现调整和收缩。

2024年,有消息称,微软总部向其在中国的多个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发出搬迁通知,相关团队整体转移至美国或澳大利亚,涉及员工可能多达数百人。这些人员中包括Azure ML平台中的关键技术骨干。

2023年7月,微软宣布关闭在中国大陆的所有线下授权门店,仅保留官网商城及京东旗舰店。当时微软方面称,系对零售渠道进行整合,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也曾于去年6月坦言,中国市场业务仅占微软总营收的1.5%,公司在华业务规模正在“缩减”。

而就在本月初,又有消息称,微软已悄然关闭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被视为微软推动与上海浦东张江合作的重要象征。

尽管微软否认了裁员,然而近2000人的服务支持团队被裁员,是否会对使用微软产品的用户产生影响?

据了解,微创是微软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外包合作伙伴,2002年,由上海国资旗下的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与微软公司共同出资成立。

在一篇早些年对微创时任副总裁罗骅采访的报道中提及,微创的BPO部门(业务流程外包运营)主要负责微软产品的售前售后技术支持,通过呼叫中心等渠道,解决微软产品在销售环节中遇到的终端客户问题。简单理解,微软系列产品的呼叫中心是由微创承接对外提供服务。文章中,罗骅还表示,“微创曾深度参与微软多个产品的开发测试与技术支持工作”。

4月8日上午,《IT时报》记者致电微软技术支持客服,发现目前其采用AI客服。即便多次请求转接人工客服,AI客服仅回应相关网址链接,始终未能提供人工客服接入服务。

微软线上技术支持效率低下此前已引发不满。2022年,就有用户在微博上吐槽称:“微软官方电话热线,如果你按照语音菜单一步步操作,最后只会提示你:免费的技术支持请访问微软支持网站,或者选择收费支持。我花了一千多块钱买的正版Windows,你却告诉我还要付费才能获得服务?”

而微软官方提供的、唯一可以与技术人员实时沟通的公众号“微软达人汇”中,该用户表示,“只有第一次提问有人回应”,其提交的问题,在十天之后仍未收到任何回复,形同石沉大海。《IT时报》记者也尝试在该公众号联系人工客服,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在社交媒体上,有微创员工提到,此前微软跟微创解除了大量的合作项目转去印度。《IT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年初,微软首席执行官表示,公司将在印度投资 30 亿美元扩展 Azure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能力。

同时,微软今年1月8日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基于绩效启动新一轮超过2000人的裁员计划,而印度和南亚区总裁 Puneet Chandok明确表示,本次裁员不会波及印度地区员工。



员工担忧

短期内无法找到工作


在赵湖看来,虽然这次裁员表面上是微软与外包合作方之间的业务调整,但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的趋势——中美战略竞争加剧、数据安全监管趋严,正促使外资科技公司系统性地重新评估其在中国的“用人策略与数据合规机制”。

此次一次性裁撤近2000人,在整个行业内都极为罕见,也让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担忧:这种趋势是否也会波及到微软的正式员工(FTE),甚至影响到外企在中国的整体人力资源政策。

对于赵湖在内的被裁员工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短期内,中国市场很难快速吸收如此大规模失业的技术支持人群。

“对于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反思个人职业路径、提升技能深度、增强地域和技术灵活性的关键转型窗口。”赵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