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现在连反舰导弹都搞不定了,根据Naval News网站4月10日消息,由于预算限制和研发时限等因素,美国海军在2024年秋,取消了基于“进攻性反舰战增量-2”(OASuW-Inc2)项目开展的“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战术导弹”(HALO)项目的工程开发招标(EMD)。
说的明白一点,那就是美国海军现在连空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都搞不定了,整个开发项目全部下马了。
这个“进攻性反舰战增量-2”(OASuW-Inc2)究竟是怎么来的?很明显,有增量2就肯定有增量1,增量1就是美国海军现役的AGM-158C LRASM远程反舰导弹。根据美国海军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于2012年制定的“进攻性水面战增量”计划,美国海军的空射反舰导弹研制,将按照“两步走”的计划加以实施,“增量-1”也就是首先确保AGM-158C型反舰导弹达到FOC(初始作战能力)的水准。
这个Deadline被定为2020年前后,等到美国海军搞定了“进攻性反舰战增量-1”之后,视当时的威胁程度再决定是否要启动进一步的研制工作。

而等到2021年,美国海军终于开始批产AGM-158C,当时面对美国海军主要战略对手强大的水面战能力和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能力,美国海军很明显意识到,光靠“增量-1”已经难以满足战术需求,遂立刻启动“增量-2”研发工作,这就是这个“进攻性反舰战增量-2”计划的由来。

性能定位
美国海军对于这个“进攻性反舰战增量-2”的定位可是很高:
在搭载平台上,要求同时具备多平台搭载能力,既可以使用海军防空舰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打击模块携带,又可以使用海军F/A-18E/F,F-35C和未来的F/A-XX第六代舰载机携带,甚至还可以使用774 BlockV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VPM模块携带,同时还规划了使用空军空战司令部的B-1B和B-21携带的方案;

在战术性能上,美军要求“进攻性反舰战增量-2”具备极强的穿透性攻击能力,这个穿透性攻击有两层含义:一是具备极强的突防性能,可以穿透主要假想敌由海军防空舰、海军反导拦截系统、陆基反导拦截系统组成的多层次空防体系,打击位于战役纵深的主要目标;二是具备极强的自主搜索和自动航路规划能力,可以在较为缺乏外部ISR/ELINT支援的情况下,以自动搜索的方式打击目标,说白了跟LRASM的性能要求差不多,瞄准的是作战环境高度复杂、美军的作战支援能力可能比较有限的东亚海区。

而在最关键的导弹构型上,美国海军果断点了最高难度。大伊万记得在2021年的时候还做过猜测,美国海军有两种技术路线可供选择:
其一是仿效TBG项目(战术推进/滑翔高超声速武器项目)。搞一个所谓的战术助推滑翔技术方案,也就是重新发明陆军的LRHW、海军的IR-CPS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个技术难度不高,也就相当于我们上一代机动弹头的技术水准,对于美国海军来讲不可能搞不出来,但是代价是性能可能不尽如人意;
其二是直接一步到位搞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这就必然要使用超燃冲压发动机,这就要看美国海军和国防部DARPA联合推进的、由洛克希德-马丁和诺斯罗普-格鲁曼竞标的高超音速喷气式武器概念(HAWC)项目的进展了,该计划预计在2019年试射验证机,但是很明显计划拖延非常严重。

而美国海军干脆一步到位,选择了基于HAWC来推进自己的“进攻性反舰战增量-2”项目。当然到了实际武器化的时候,美国海军赋予了该项目另一个名称“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战术导弹”(HALO),而美国空军则同样基于HAWC项目搞了一个自己的“高超音速攻击巡航导弹”(HACM)项目,算是在同一个预研项目上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哪里出问题了?
2021年确定在高超音速喷气式武器概念(HAWC)项目的基础上搞OASuW-Inc2(HALO),结果搞到2024年就等来了一个项目下马的消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可真就不知道了。

美国海军新闻网光说有个成本问题,但是很明显这事儿没有成本问题这么简单,毕竟特朗普政府一万亿美元军费的饼都出来了,你再说成本问题可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大伊万认为大概率是在技术上出了问题,以高超音速喷气式武器概念(HAWC)的项目进展,原本预计在2019年就要开始的技术验证机试射,已经拖到了2022年,而从技术验证机到原型机,再到搞出真正的HALO,中间不知道又差了多少年。很明显这项目在研发时序上出现了重大问题,已经难以在预定期限内完成研发和装备任务了。

至于是在哪个技术环节上出的问题,这可就不好说了,有消息猜测可能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体积不符合要求。毕竟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HALO导弹是可以同时适配多种飞机的,既可以给B-1B和B-21挂载,又可以给F-35C用,那这导弹的体积就不可能太大,很有可能不会超过AGM-158C太多。而AGM-158C则是一个只有四米多长的战术导弹,能够适配战略轰炸机的弹舱,可以让战术飞机以机翼外挂的形式携带。

而据说同样是从HAWC(高超音速吸气式武器概念)项目发展出来的空军HACM(高超音速攻击巡航导弹)项目,导弹长度已经达到了6米以上,这意味着两点:
其一是如果要使用水面防空舰发射的话,还需要为导弹增加一米多长、可能超过两米的固体火箭推进器。毕竟超燃冲压发动机需要加速到超音速条件下才能启动,而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最大安装深度7.62米,已经几乎达到乃至超过了HALO导弹所能接受的极限,这导弹根本就塞不进垂发里;

其二说海军航空兵舰载机,即使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体积有所缩短,6米多长的长度交给F-35C这种战术飞机在机翼下携带也纯属胡扯淡。而悲催的是B-21战略轰炸机的主弹舱长度可能也就是6米多长,也就是HALO既无法由F-35C携带,也无法塞进B-21的弹舱里,那美国海军和美国空军要这反舰导弹有啥用?导弹体积不符合要求且无法解决,决定了HALO导弹万般无奈下被美军放弃的结局。

美军遇到大问题了!
不得不说,美国海军现在放弃“进攻性反舰战增量-2”项目的HALO导弹,证明了两个很大的问题,后果则非常严重:

首先是美军在装备技术研发路线和指导思想上问题极其严重。以HALO选择的技术路线看,美军最为强调的是装备的先进性,说上超燃冲压发动机就上超燃冲压发动机,全然不顾HAWC项目甚至2022年才首飞技术验证机的现实,那你这导弹得拖延到什么时候?有没有可能性半路出现完全意想不到的技术拦路虎?美军对此毫无评估,然后不出所料地翻了大车;

其次是美军在装备研发的问题上缺乏体系性思维。比如MK-41垂直发射系统,就635毫米见方,7.62米深,B-21的弹舱,就6.35米长,美军一向标榜自己的导弹体积和重量控制做的很好,导弹体积小重量轻性能还好,完全没想到到了下一代战术导弹上,你体积缩小不了了,那怎么办。已经装备了那么多垂直发射单元,B-21轰炸机也已经造出来了,积重难返又不可能回炉重造或者全部都换掉,毕竟换掉的成本连天价都不足以形容,那怎么办,可不就只能忍痛放弃新的导弹研发项目。
所以跟眼高手低,顾头不顾腚的美军一比,中俄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上的路线可就显得科学了不少。超燃冲压发动机暂时搞不定,我就先搞助推滑翔器,照样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技术性能。甚至超燃冲压发动机没有实用的情况下,俄军就先搞亚燃冲压发动机的准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再想办法搞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先确保能用,再逐步技术迭代。不得不说,咱们的这个研发路径,比片面追求技术先进性,结果眼高手低啥也搞不成的美国海军要强的太多了。

总的来说,美国海军放弃HALO项目,造成的后果不是一般的严重——你能想到在中俄都开始搞、乃至已经全面铺开装备自己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情况下,居然还有五常国家抱着一个亚音速反舰导弹不放、当做自己的主力战役反舰导弹吗?而且这个主力战役反舰导弹,居然现在只有600千米的低空射程,甚至连最初规划的数据链全程遥控、实时更新目标数据都做不到,真正具备1000千米低空射程、发射后双向数据链更新目标数据的改进型号甚至需要2028年才能实现FOC(初始作战能力)节点吗?

说真的大伊万得忍不住问美国海军一句,你是否在寻找YJ-62的改进型号?美国海军要是就这么彻底放弃了HALO,而且可预见的将来也没有类似研发计划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意味着美国海军对未来的舰队决战基本放弃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