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生找工作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无论是考公上岸,还是卷进互联网大厂,薪资待遇都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但大厂生活并非只有高薪,当资本循环停摆、泡沫破裂后,那些被困其中的人才会惊醒。本文的作者将从自身经历出发,带你深入了解大厂背后的真相。
2016 年怀着学术梦来的美国,科技大厂一直不在我的人生叙事中。直到上周,才第一次去硅谷,从一个旁观者慢慢成为参与者。
好歹也在美国工作了三年,我自然对大厂是有想象的。但,在我的建模里,所谓的“大厂文化”只是更高薪、更卷的另一种公司生活而已。
都是corporate life, 能有什么不同?
但是,两天在Menlo Park做Orientation,又在第三天去了趟Mountain View。
半周,斯坦福、Meta、Google都逛了一圈后,我不得不重新对自己脑海中的「大厂」建个新模型。
本篇正文写于3月19日,从三番回纽约的飞机上。


前几集就吸引我 binge watch 的,是它的设定:大厂员工有一天搞出个大事情,技术牛逼就是好啊,能筹钱、创业,看起来马上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但后来发现,前三季它一直在上演《破产姐妹》式的剧情。
眼看着要成了,又在某个环节掉链子,推倒重来。「主角团什么时候才能逆袭」的钩子,吸引着我看到了最后。
剧里的湾区文化,看起来像一种调侃:
比如,剧情刚开始,男主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给咨询一番后,竟推销起自己的创业计划😂
男主又跑去沃尔玛买硬件,结账的时候,前台小哥也在向他推销自己的创业计划...
这是想说“湾区人人都想创业、一夜暴富”吧?讽刺的好。

接着,一路边看导航,边充分利用这17分钟讲解他App的想法、想拉的投资、考虑过的法律问题... 是一份完整的创业企划+pitch。

只要看到有往返大厂的客人就拿出来播放视频,
收集用户反馈,完善pitch idea
可以...这很硅谷
原来《硅谷》根本不是讽刺,而是纪录片。
在湾区,「打工」只是 Plan B,Plan A 从来都是:「什么时候可以 leverage 资源,开启自己的 startup。」
连 Uber 司机都在 pitch idea,咖啡店店员可能是下一家 AI 初创的联合创始人。
创业不是梦想,是默认选项。

赚的工资,在付出去的生活成本里流回了这个资本循环。
那天早上的Uber,4英里,17分钟,65美元。
这个距离... 我从没见过这么贵的打车费 (还好报销😂)。

$100吃顿晚饭... 在这里也许真的不奢侈。
湾区的经济模型,从来不是为了「服务普通人」,而是大厂高薪员工与本地经济之间的财富再分配游戏。
整个城市的物价,围着科技富人的消费能力运转。


恐龙、蝴蝶...很游乐园了
我们开上了传说中的 101 号公路,体验他们的上班潮。
“去年我带我妈来吃早餐,她说我这不像是来上班的,像是来度假的。”
因为早餐体验,真的堪比四星级酒店。
炒蛋、牛角包、咖啡、冰激凌、smoothie、米粥、小菜,应有尽有。
“之前不是禽流感,到处鸡蛋短缺嘛?我们每天的鸡蛋供应都没断过。”
也许,大厂甚至有点对点的供应链,确保食物永远充足。

Hudson Yard 50 吃午餐
坐在窗边,能看到华尔街和金融中心
提醒我自己是从哪里来到了这里
园区很美,连餐厅里都摆满绿植,一定有专门的维护团队。
停车楼还有 valet parking,连停车、充电这种琐事都有人代劳。
员工的孩子们,周五下午会在园区骑车玩耍,等父母下班。

员工可以在办公室免费洗衣服(虽然现在 cut 掉了,但这个设定曾经存在过)。
湾区大厂不是现实世界,是公司为员工们搭建的宇宙。

我们感叹,要是一毕业就能来大厂,得有多幸运。
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
那些一毕业就进大厂的年轻人,会不会把这一切当成「正常生活」?
世界本该如此:高薪、好吃的食堂、Valet parking、丰富的 offsite 活动。
这不仅仅是「员工福利」,更是「身份塑造」。
科技公司提供的一切,都在强化一个信息:
你是天选之子,你是精英,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
不只是高薪,更是「你值得拥有这一切」。
不只是福利,而是「你不需要浪费精力在琐事上,因为你的时间太宝贵了」。
不只是食堂好吃,而是「你不应该为一日三餐操心,你的脑子应该花在改变世界上」。
这一切,构建了一种身份认同:「我和普通打工人不一样。」
当裁员潮来临,泡沫破裂。
那些一毕业就进大厂、享尽繁华的人,第一次被抛出温室,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打工人。
在外面的世界,湾区以外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公司里:
没有每层楼的micro kitchen(零食饮料),
没有免费的一日三餐(或者免费也不好吃),
没有园区诊所 提供便捷的体检/验光服务,
没人帮忙停车充电,更没有人给你洗衣服。

好多口味 好好吃... 哭了
原来免费的食物可以这么好
所以他们的幸运,未必真的幸运。
在科技乌托邦里长大,从未体验过真正的社会。

湾区到底是 workplace paradise,还是一场巨大的幻觉?
它确实让无数年轻人实现阶层跃迁,让科技推动世界。
但同时,它也把很多人困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里,直到裁员,直到市值蒸发,才惊醒过来。
回头看,湾区像一个被资本催熟的造梦工厂。
它用股票和薪水砸出闭环经济,构建出一个精英神话。
有人以为自己在实现梦想,其实只是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的泡泡里。
付得起 $60+的Uber,是因为这里能开得起 $300K的package。
但一旦这个资本循环停摆,这个泡泡会瞬间破裂。
回纽约的飞机上,我掐了掐自己:
梦,总有醒的一天。记住你从哪里来。过去三年见到的,那才是普通职场,真正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