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更多的灾难,我们需要搞清楚,究竟是小米的造车技术存在致命缺陷?还是新势力车企难逃的舆论围剿?为了满足用户追求的极致性价比,小米SU7究竟隐藏了哪些安全隐患?互联网思维撞上汽车工业百年壁垒,雷军的造车神话,是否该醒醒了?
首先,我们理一理事故本身。这事并不复杂,就是一小伙驾驶小米SU7和二轮电动车迎面相撞了,不幸的是,电动车上两名少年当场死亡,而小汽车着火燃烧,司机也逃逸了,最后是迫于压力投案自首。

至于事故中小米汽车为什么会燃烧?小米公司也发了一个公告:据初步了解,相关火情是碰撞后电动二轮车锂电池严重挤压和变形起火,再引燃事故车辆。也就是说,这一次不是碰撞自燃,而是被所碰撞车辆,点燃的。相比之下,这一次的起火与小米汽车无关。可这仍旧值得警醒,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小米汽车的很多缺陷,也被掩盖了。

结合小米官方的通报,我们得知事故中的小米汽车,就是小米SU7标准版。队长曾多次提到,这个标配版的小米SU7,说白了就是“丐中丐”版,它没有激光雷达,没有高阶智驾,没有双Orin算力芯片,也没有电芯倒置技术。
为将起售价压至21.59万的目标,甚至将电池包采购价,压至行业均价的85%,这就直接导致了,绝缘材料供应商中途更换3次,电芯分选标准从±5mV放宽到±15mV,BMS系统从英飞凌TC397降级为国产替代芯片。

再对比SU7 Pro版采用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标准版使用的比亚迪刀片电池,在工艺上也存在明显妥协。电池包壳体采用6系铝合金,抗屈服强度180MPa,低于主流1500MPa高强度钢;隔火材料采用廉价的硅酸铝毡,耐温800℃,而非主流气凝胶,耐温1200℃;压力感应阈值比行业标准高30%,电芯间距仅预留2mm散热间隙,行业普遍5mm。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毋庸置疑,低配版的小米SU7,是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既然这样,那它被停产召回的可能性有多大?
涉及已交付超13万辆,若全部召回更换电池,直接成本超7亿元,叠加品牌减值损失,总代价可能超过50亿。加之此前因软件缺陷,召回的3万辆SU7,仅通过OTA升级解决,未涉及硬件更换,此次若承认电池设计缺陷,势必将动摇“性价比之王”的根基。

当然,小米也需要明白,用户能容忍手机死机,但绝不会原谅汽车“死机”,从“为发烧而生”到“为安全负责”,这才是互联网造车真正的成人礼。"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请记住,百年汽车工业的每一个标准,都是用鲜血写成的。
当资本狂欢退潮,最终留在赛道上的,必是尊重工业规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