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豁免决定由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悄然发布,确认这些产品不适用125%的对外关税,甚至也豁免了川普此前宣布的10%全球加征税率。

此次被“豁免清单”所涵盖的商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硬盘、内存芯片以及处理器等技术核心部件——这些产品几乎都不在美国本土制造。
专家指出,即便美国试图发展相关本土产能,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甚至可能根本无法达到所需规模。根据Evercore ISI的数据,苹果超过80%的产品是在亚洲特定制造基地完成的,其中包括80%的iPad与超过一半的Mac电脑。
川普宣布加征关税的几天内,苹果公司市值便蒸发了6,400亿美元。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此次“关税豁免”是否会成为长期措施。白宫的此次决定,似乎是出于避免重复征税的技术性条款考虑,因此也意味着相关产品未来仍可能面临新一轮、小幅度的税收调整。

据彭博社周六上午的报道,这项关税豁免或许只是短期性安排。后续可能会以较低的税率重新对相关产品加征关税。尤其是在半导体这一领域,川普多次表态将对其实施“行业定向关税”,但目前尚未正式执行。
目前川普政府的行业关税基本维持在25%,但业内人士指出,半导体及相关设备未来所面临的具体税率仍不明确。
与此同时,美中之间长期的贸易摩擦仍在持续升级。作为回应,亚洲主要出口国之一已威胁向全球市场释放高达1.9万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官方称这将是一场“长期经济战”的一部分。

就在上周四,该国公开威胁将发动这场“出口海啸”,以回应川普再度上调关税的决定。
尽管此次豁免为市场提供了短期缓解,但对苹果及整个科技产业来说,影响依然深远。

分析师警告称,若苹果被迫将iPhone生产迁回美国,将是一项在物流与财务上都极为艰巨的任务。
美国银行证券分析师Wamsi Mohan估算,若在美国本土生产iPhone 16 Pro Max,其售价可能从目前的1,199美元大幅上涨91%,至约2,300美元。而Wedbush证券分析师Dan Ives更指出,单价可能飙升至3,500美元以上。

这种成本飙升,主要源于美国本土的人工费用远高于亚洲制造地区。每部iPhone在美国制造的人工成本约为200美元,而在亚洲平均仅需40美元。同时,美国缺乏精密制造所需的专业劳动力,也是一项严重制约。
苹果CEO蒂姆·库克曾公开表示,美国具备专业模具工程技能的工人数量远远落后于亚洲某些制造强国,那些国家经过过去的十多年,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人才储备。
面对关税不确定性,苹果迅速采取措施,包机从印度空运约150万部iPhone至美国,以抢在政策正式生效前完成交付。这一举动反映出苹果对全球供应链的强烈依赖,也显示出企业在生产调整上的灵活应变。
与此同时,苹果也正在评估将部分制造产能转移至印度与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但这两个地区的产品同样面临各自的出口关税——印度高达26%、越南甚至高达46%,使得苹果在寻求成本控制上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事实上,川普政府此前已将包括半导体、制药、生物科技和部分高端制造业在内的多个关键行业暂时排除在对等关税清单之外,以避免对本土供应链与医疗系统造成直接冲击。不过,总统也多次表示,这些行业仍有可能在未来被纳入新一轮关税覆盖范围,尤其是半导体被视为战略优先领域之一。

针对最新一轮电子产品豁免措施,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杰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指出,此次豁免涵盖了美方自特定亚洲制造大国进口商品总额中的约22%,比例不容小觑。
“本轮豁免更像是为缓解电子产品成本压力、保护消费者利益而作出的技术性调整,并不代表双边谈判有实质性进展。”迪皮波在社交平台X上写道。
他强调,此举在当前全球制造网络高度依赖特定区域的背景下,反映出白宫在执行贸易策略时试图在维护战略强硬立场与控制国内通胀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也提醒业界:“这并不是转向,而是一次战术性喘息。”
【无法“断链脱钩”:特朗普直接“认怂”】
尽管表面上看,这次针对中国产品的大规模豁免,是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战高压态势下的“局部让步”,但其背后隐藏的战略格局却值得深思。从豁免产品的类别来看,这次调整显然经过精心设计,重点保护的是美国高科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例如,税目8471涉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如服务器、笔记本电脑),而税目8542则覆盖了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包括芯片和存储器)。
这些产品不仅是消费电子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支撑5G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发展的基石。更关键的是,这些都是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大头。
【直接涵盖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40%】
根据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数据,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是中国每年5000亿美元(3.73万亿元人民币)对美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约10%。年出口总额近3000亿元人民币。
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通信基站设备)是中国对美出口的核心领域之一,同样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10%。年出口金额约3000亿元人民币。
另外,这些设备的零附件、配套设备,年出口金额也有约1000亿元人民币。

这些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商品(包括计算机及周边设备、半导体及电子元件、通信及视听设备、存储及数据媒介)合计年出口额7000亿元,占到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37337.2亿元人民币的比例接近20%。从比例上看,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对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贡献显著。
尤其是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半导体领域,不仅金额巨大,还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特朗普这次“豁免关税”的决定,虽然短期内缓解了部分行业的压力,但也凸显了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性。
【豁免清单的核心逻辑:保住美国科技命脉】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选择在这些领域“松绑”,原因不难理解:
如果继续对中国相关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不仅会抬高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关键技术供应链断裂,进一步削弱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尤其是当前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处于产能紧张时期,任何额外的贸易壁垒都可能加剧美国本土市场的供应危机。

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消费电子产品也被纳入豁免范围。这表明,特朗普政府试图缓解国内消费者因高关税带来的价格压力,同时避免因过度激进的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反弹。
毕竟,选民的不满情绪最终会转化为选票流失,而这恰恰是特朗普不愿看到的局面。
【“松绑”背后的权衡:短期妥协还是长期布局?】
然而,特朗普的这一举动并非单纯的“示弱”,而是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一种战术调整。
一方面,通过豁免关键领域的关税,他可以暂时稳住美国科技产业的基本盘,确保短期内经济运行不受太大冲击;另一方面,这也为未来重启谈判留下了更多筹码。
毕竟,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谁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供应链主导权,谁就能占据主动。
这种“选择性豁免”策略也暴露了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脆弱性。以半导体为例,虽然美国仍是全球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但在制造环节却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

一旦中国采取反制措施或限制出口原材料(如稀土),美国企业仍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这份豁免清单既是对现状的妥协,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奈应对。
总的来看,特朗普此次对高科技产品豁免关税的决定,既是对现实困境的妥协,也是对未来战略的重新校准。
然而,无论其初衷如何,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必然沦为不会赢只会输的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