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议发万亿通用消费券,不限制产品或渠道(图)



“为什么扩大消费比扩大投资难这么多?”几年前一位政府人士的感慨,到今天仍然拷问着市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十大任务之首。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副院长张海冰在其新作《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一书中,鲜明提出了“万亿消费振兴计划”的观点。

滕泰认为,“中国经济奇迹”没有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增速上,居民部门得到的份额太少,消费能力当然受到限制。因此,他建议出台万亿消费振兴计划,可以从减少低效的无效投资、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以及执行更繁荣的股市政策和提高社保支出占GDP比重等三方面入手,来筹集资金。

“如果筹集到上万亿的资金,应该先发给那些月收入只有千元的群体。”滕泰表示,越是中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越高。

01

建议出台万亿级别消费振兴计划


滕泰:2008年我们提出了4万亿振兴计划,占当时GDP规模大概10%-15%的比例。以此类推如果我们现在要提振消费,按同比例计算差不多需要10万亿这么大规模的振兴计划。当然,10万亿也不是一年完成,可以分三年。

其实从2020年开始,一大批学者都呼吁发钱、发消费券促消费。但当时预算几乎全用在投资上,2020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达到了80%,消费的贡献是负的;到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消费和投资的作用被重新调整。去年我们用于促消费的资金是1500亿,今年是3000亿,但这些资金还是主要引导生产,比如补贴家电和电子消费品。

距离政府拿出上万亿资金来提振消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为什么不发餐饮、看电影、旅游和各种服务业消费补贴呢?除了资金少之外,还有一定程度上是受重生产甚至计划经济思想的潜在影响。

我们有个误区,认为消费是不创造财富的活动,甚至被当成是浪费。只有补贴生产才对经济有好处,只有搞投资、修楼建路才是经济增长。其实,当该修的路都通车了,该修的机场也够多了,道路、房子也过剩了,再投资这些才是真正的浪费。

日本有个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资产负债表的衰退》。这些年中国的消费起不来,就是因为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了损失,大家自然不敢消费。

其实,支持政策一直在出,比如用新的低利率贷款替换高利率房贷。但总体来看,房价下跌、信贷包袱沉重,中国老百姓的信贷总额(房贷加消费信贷)有80多万亿。如果降息一个百分点,80万亿的债务,老百姓的利息支出一年能少8000亿,这或许能提振消费。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大幅降息呢?银行少挣一点又何妨?

02

补贴消费钱从哪来?


滕泰: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一切不以增加收入为前提的促消费都很难见效,老百姓也会反感。

目前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大概44%左右,应该要提高到60%以上,至少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建设成消费型社会、成为全球消费高地,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大国、投资大国或基建强国。

那补贴消费,钱从哪里来呢?我认为,一是要减少低效无效的投资、生产补贴以及出口补贴,这样每年差不多能筹集3万亿资金。

二是执行更繁荣的股市政策,让股市上涨切实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增加财产性收入,稳住楼市,让人们敢消费。

三是提高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10%左右提高到15%甚至更高,将农村低保人口补贴标准从每年发一两百元提高到500-1000元。

要让消费激活市场,市场引领企业,企业创造就业,就业增加收入,收入再促进消费,这样经济才能循环起来。

03

发钱首先要发给低收入群体


滕泰:有人说我们国家现在也挺富裕的,你看居民部门在银行存有150万亿元的巨额储蓄存款,怎么会没钱呢?

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看。首先,这150万亿的储蓄分布是不均衡的,可能有些富人储蓄多一些但花不了那么多钱,我们还有几亿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储蓄很少。

其次,即便储蓄总额这么大,大家也不敢花,这和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力度有关。

有个数据可以参考:中国一般性公共支出中,用于社保支出的比重占GDP的3%左右,此外每年八九万亿的社保基金支出。两项加起来,用于居民社保的支出大概占GDP的1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这一比重大概在18%-20%左右,欧洲有些国家甚至达到30%。所以,我们和世界平均水平(18%-20%)相比,社保支出比重还应该提高一倍。

所以扩大消费,关键是要把社保这个“蛋糕”做大。我们应该迅速把中国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10%左右提高到15%以上。可以提高国有股权中划转比例,再筹集5万亿-10万亿,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制度优势。

如果筹集到上万亿的资金,应该先发给那些月收入只有千元的群体。越是中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所以促消费首先要从收入端入手。

如果给14亿人口发1万亿,每人能领到接近1000块;如果给6亿人,每人就有近2000块了。

04

“股市上涨是泡沫”这种说法非常有害


滕泰:有些人一谈促消费,就说发钱不可持续,股市上涨是泡沫,只有工资上涨才是可持续的,这种说法非常有害。

工资上涨的前提是企业能挣钱,企业挣钱的前提是产品能卖出去,产品卖出去的前提是消费繁荣,而消费繁荣又需要工资上涨,这不是陷入死循环了吗?这些人本质上是反对促消费的,他们用发钱不可持续、股市不可持续来否定所有短期有效措施。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比如美国2009年道琼斯指数跌破7000点,到不久前一度涨到4万点,指数涨了好几倍,有些个股可能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印度股市从6000点涨到6万点,日本股市从2013年安倍政策开始也连续涨了十几年。这些国家的股市上涨,带来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比工资收入更明显。

从根本上说,工资劳务性收入的上涨当然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救急就否定短期措施。就像人们快渴死了,你却说要掘井,却不先给一杯水喝。所以,不要用长远之策来否定所有短期有效措施。

其实股市上涨对消费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就像去年10月股市上涨后,消费也跟着好了起来。因为股市赚的钱花起来更不心疼,那是“意外之财”。而工资性收入是最可持续的,但也不是轻易能上涨的。

有些学者说过去10年股市没有促进消费,那是因为过去10年股市总体是下跌的,消灭了财富。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过去几年上市公司只考虑融资圈钱,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太少。所以既要重视融资功能,也要重视投资者回报。怎么才能让投资者赚钱?上涨就能赚钱。

其次要让投资者能赚到钱。美国股市从2009年到现在,投资者都赚钱了,而我们投资者大部分是亏的。

中国有至少2亿股民、几亿基金投资者,基本涵盖了大部分中等收入家庭。股市一涨,中等收入者的财产性收入增加了,消费自然会增加。

所以,股市上涨可以从提振信心入手,也可以从货币政策入手。降息可以让股市估值提高,降准可以释放流动性,一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入股市。货币政策需要宽松,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也需要股市。

十年前,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基础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和企业信贷传导,但现在这三个渠道都不太通畅了。所以,现在要通过资产价格传导,房地产稳住甚至合理上涨、股市持续上涨,都是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机制。只要股市上涨,既能刺激消费,又能提振投资,对经济循环是有好处的。

05

消费券为什么感知度低?

滕泰:我们现在促消费,各地经常使用的方式是发消费券,但可能很多人感知度不高,为什么?因为消费券定向应该是家庭,而不是定向产品。

举个几十年前的例子,美国曾经有一个类似的财政补贴选择,是给钱让退伍军人去上大学。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把钱给退伍军人,让他们自己选大学;另一种是把钱给大学,让大学去选退伍军人。如果把钱给大学,就像我们现在的情况一样,补贴的是生产端,那么大学在挑选退伍军人时,退伍军人就没有话语权了。最后他们选择了把钱全发给退伍军人。让退伍军人拿着钱自己选大学,大学为了吸引退伍军人,就会提供好的教育,这就让生产者(大学)之间形成竞争。

同样,把钱直接发给家庭、发给消费者,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才能提高。反过来,如果总是补贴生产者,不但质量不会提高,还可能出现骗补现象。

所以,我们如果真正要促消费,应该要把钱直接发给消费者,让他们自己决定买什么,而不是指定购买某些产品。

每个家庭最清楚自己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促消费。比如,如果补贴家电,而某个家庭并不需要更换家电,那么他们就无法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好处。

美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发放了大约2.9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20万亿。他们总人口只有三亿多,相当于每人接近1万美元。如果按一家三口算,就是3万美元。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消费如此旺盛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可以发万亿通用消费券,不要限制产品或渠道。而是让消费者随便想去哪买都行,只是限定时间,比如三个月或半年过期作废。

比如,可以直接把补贴发到个人手中,根据身份证发放,直接到达消费端。

06

京沪等核心大城市,房价再过几年还会涨


滕泰:现在楼市行情肯定跟2001年、2009年不一样了,如今房价重在止跌回稳。在我看来,未来城市房价变化仍然取决于这五大因素:

第一,如果中国居民收入增速提高,那房价就会涨;如果居民收入增速比前几年降低了,那房价还会跌。

第二,看人口因素。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每年增加1%、2%,房价一定是涨的。所以要看人口是净流出还是净流入,生育率和死亡率对比是净增加还是净减少。

第三,土地供给和房地产供给。如果二手房很多,房价一定会下跌;如果土地供给或二手房没那么多,房价离见底回升就不远了。

第四,资产配置。如果大家都去买房子投资,房价肯定上涨;如果打击投资、打击投机,那房价就要下跌。所以,有没有投机投资买房决定了房价是涨还是跌。

第五,房地产金融。如果房地产金融友好,零利率、零按揭,银行拼命贷款给你,那房价就像前几年那样上涨;如果高利率、按揭率高,甚至还限购限贷,那房价就会下跌。

综合来看,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房价都是这五个方面决定的。大家可以掰着手指头把自己所住城市的上述五个因素对比一下,判断是涨还是跌。

有人会问,北京是减量发展的,北京能买吗?总的来说,北京、上海、香港、纽约这些核心、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哪怕它房价曾经跌得很厉害,但再过几年还会涨。就像纽约、伦敦、香港一样,房价也曾经跌了好多轮,但现在还是那么贵。

只要有人口持续涌入,房价就有支撑。所以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或二线城市,房价还是有支撑的,但人口流出的城市要规避一下。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