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化压力为动力
关税作为调节进出口商品成本与价格的关键杠杆,不仅影响着各国贸易收支、产业兴衰与企业竞争力,更通过贸易传导机制,对全球产业链布局、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各国经济增长与协同发展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远影响。

可以看到,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已迫使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国际贸易新秩序亟待建立。
然而,“新的全球贸易秩序究竟何去何从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近日参加了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的京东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直言,“关税风暴”不仅短期对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构成了重大冲击,还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上一轮全球化要求放宽贸易壁垒、让市场发挥作用、效率优先的自由贸易规则,也在引发全球政商学三界的反思。中期来看,不能排除部分国家也会效仿美国,在一些关键性的制造业产业重新树立贸易壁垒。
从中国的关税变化情况来看,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今年以来新加征关税125%,叠加此前的关税安排,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所征关税已累计达145%。
它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
“虽然美国的贸易政策对短期中国经济构成冲击,但是中国若能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应对,长期而言,反而能化压力为动力,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沈建光进一步阐释称,一方面,外部需求的减弱会倒逼中国提振内需,通过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放松市场准入限制等举措推动中国经济真正转向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出口部门面对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也会激励企业进一步修炼内功,在价值链条上向更高端攀升,帮助稳定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主动:外需转内销
总体而言,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出口企业将会直接面对可能出现的订单下滑、价格下跌、不确定性增加和利润受损等多方面挑战。
若外需“遇冷”,出口企业要如何破局?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4月10日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将帮助出口遇阻的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办好外贸优品中华行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工作等。
不少企业已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从产品适配、渠道拓展到营销创新,积极探索外需转内销之路,在国内消费浪潮中找寻新的增长契机。
各电商平台也在积极为出口企业的外需转内销提供支持。近段时间以来,京东、苏宁易购、盒马、叮咚买菜等多平台宣布推出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流量资源倾斜以及打通订单直采等方式支持出口企业。
“我相信企业界努力,再加上政策及时发力扩大内需,将有助于出口企业渡过难关。”沈建光说。
影响:日常有啥变化?
关税的变化将在民生领域激起层层涟漪。在日常消费中,进口商品价格因关税变化而升降,左右着大众的“购物车”选择;在就业市场里,相关产业受关税影响或扩张或收缩,也影响着大众的职业走向。
在消费端,沈建光表示,国内消费者能够感受到价格明显上行的产品和服务有如下特点,一是从美国进口的部分占消费者支付价格比较高且难以替代的,二是行业有一定市场集中度,可以把进口环节的成本增加向下游传导。
这是否会对终端的日用品消费带来较大影响?
有市场观点指出,对于存在竞争压力的产业链,处于链条上的各类企业都可能通过降低利润的方式弥补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向终端传导的压力来让利消费者。
“在中国整体供给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尤其是对美出口可能明显下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大多数日用品受到的影响很小。”沈建光称,一些产品和服务还有价格下行的压力,特别是出口转内销的一些产品。
从宏观视角看,2025年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反弹,3月份核心CPI明显回升,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
“若能较好地对冲外部冲击影响,2025年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沈建光认为,如果中美能够通过协商化解一些矛盾,避免“硬脱钩”对中国短期经济冲击,国内的货币、财政等政策协同发力,中国经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