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了3000座掩体 美国只建2个 美智库警告(组图)

【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日前,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布了一篇题为《混凝土天空:西太平洋地区的空军基地加固》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用词异常尖锐,直指“如果美军再不加快机场加固步伐,将在未来对华冲突中付出毁灭性代价”。但这场所谓的“混凝土大赛”,本质上不仅是对抗性军备竞赛的延伸,更深层地折射出美国在印太地区战略信心的削弱,以及对中国军力增长的日益焦虑。



▲《路透社》转载的相关报道

这篇报告披露的数据十分惊人。哈德逊研究所指出,自201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空军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可谓“翻倍增长”:新增了超过3000个飞机掩体,包括650多个加固型机堡和近2000个简易型掩体;全国范围内建造了20条新跑道、40多条滑行道,停机坪面积增长了75%;在台湾海峡1000海里(约1850公里)范围内,中国拥有134个空军基地,构建起一道由混凝土、钢筋和战略意志铸成的“空中防火墙”。

相比之下,美国在同一区域的表现却显得相当“羞涩”——十余年间仅新增2个加固机堡、41个简易掩体、1条跑道、1条滑行道,停机坪扩容仅为17%。美军在这场“基建比赛”中似乎远远落后,甚至连“开场哨”都没吹响。

面对这一局面,报告指出,美军高价值战机(如B-21、F-35)缺乏必要的掩体保护,相当于“把6亿美元的飞机摆在敌方导弹面前”,风险极高。这一比喻,颇具视觉冲击力,也显现出美军内部对基地脆弱性的深切担忧。



▲央视宣传片中曝光的加固机堡

更关键的是,这种“混凝土劣势”带来了战术上的不对称。哈德逊研究所测算,在台湾海峡冲突场景下,中国若攻击美国及其盟友机场,所需弹药数量比美军反制所需少25%至88%,这一差距将直接导致战略失衡。这也是报告为何旗帜鲜明地建议,美军必须立即投入资金开展“加固行动”,甚至主张每年少买一架B-21,就能修建百座超级机堡。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不仅有数据、有图像,还有“假想敌”——中国歼-20。美军的许多宣传片、模拟图中,歼-20已频频登场,俨然成为美国智库和军工宣传片中的“常客”。这不仅反映出歼-20在技术上的威慑力,也说明中国空军正在美军战略评估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加固机堡内部画面

不过,机堡的价值并非毫无争议。美军内部早就围绕是否加固机场展开过激烈争论。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曾表示,加固基础设施意义不大,理由是“现代精确制导炸弹可精准摧毁混凝土掩体”。然而哈德逊研究所对此明确反驳:正是因为有这些“贵而脆”的战机,才更应加固防御;否则“就像把黄金摆在敌人的弹道导弹面前等着挨炸”。

报告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不仅发展了硬防御,还通过建设冗余跑道、隐蔽机库、备用指挥中心等方式强化机场弹性。例如中国在东北、西北、西南等方向的大量山体洞库,早已成为隐蔽、抗打击能力极强的战机储备地。这种复合式空基体系的构建,已使得解放军拥有比美国更加均衡且韧性的空军部署体系。



▲F-117背后被炸毁的机堡

反观美军在印太地区的“敏捷作战”部署(ACE)概念,也面临现实困境。一方面,分散式部署需要大量后勤支持、空中加油、快速修复等配套能力;另一方面,临时机场抗打击能力极差,面临来自导弹、自杀式无人机等多维打击手段时毫无招架之力。正如报告所言:未来战争中,美军的损失将主要来自地面,而非空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军所倚重的“高技术解决方案”,如隐身战机、远程轰炸机、下一代空中加油系统等,虽具有极高战力,但也极为依赖基础设施。一旦基地失守或瘫痪,这些高端平台将面临“无处可用”的尴尬。



▲以杀伤半径450英尺的装备集束弹头的导弹为例,美军在西太的主要军事基地都十分脆弱

目前来看,央视等官方媒体已经多次展示歼-20等主力战机“入住”超级加固机堡的画面,这些顶部厚达3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抗打重型钻地弹和巡航导弹攻击;而一些战备机场甚至已具备快速转场、昼夜升空、机动出击等完整作战能力。这种“从地面开始构建制空优势”的战略布局,正是美军最为忌惮的部分。

事实上,这场“混凝土对决”的背后,本质是中美空中战略的根本性差异:美军强调“平台为王”,主打远程突击与空天一体;中国空军则更重视“基地为本”,将战力根植于坚固、分布广泛的机场体系之上。这种战略哲学的差异,使得中国在区域防御战中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和再战能力。



▲歼-20进驻加固机堡

哈德逊研究所也无奈感叹:“未来战场不仅是钢铁与混凝土的对决,更是战略韧性与体系智慧的比拼。”对于美国而言,这份报告是一次“战前警告”;而对于中国而言,这却是一份“战略褒奖”——至少证明,解放军正在用混凝土和钢筋,为国家安全筑起一堵现实的防护墙。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