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中国八大菜系谁更抗炎?这个地区胜出(图)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  赵文芝

中国菜向来以色、香、味闻名遐迩,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和徽菜八大菜系,每种都独具风味。比如,川菜因辛辣、麻刺感而广为人知,苏菜则以新鲜、清甜、追求食物本味著称。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BMC营养学》上发表论文,对中国八大菜系的营养和饮食炎症指数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研究的980道菜品中,川菜的抗炎菜品占比最多,与之相比,徽菜的促炎菜品比例最高。



研究人员借助两本烹饪书籍,对中国八大菜系开展了食材、食物成分及膳食炎症指数分析。在食材信息收集上,研究人员详细记录了每道菜的名称及所用食材、重量、原材料损耗。随后,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既往文献和《日本食品成分标准表(2010年版)》,汇总了计算膳食炎症指数所需的大部分营养素信息。如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叶酸、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等被视为抗炎营养素,而碳水化合物、胆固醇、总蛋白质、总饱和脂肪及铁等则被归为促炎成分。膳食炎症指数小于0,归为抗炎菜品;膳食炎症指数大于0,归为促炎菜品;膳食指数等于0则属于中性菜品。

按纳入菜品的膳食炎症指数由低到高排序,八大菜系依次为:川菜、鲁菜、浙菜、粤菜、湘菜、苏菜、闽菜、徽菜。

其中,徽菜中促炎菜品占比最高,达63.14%;

川菜中促炎菜品占比最低,为41.9%。

此外,对能量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每100克标准份中,川菜的高脂肪—蛋白质菜品比例最高,闽菜最低;

浙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川菜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硫胺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B6等抗炎营养素的含量在川菜中最高。

论文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赵文芝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之所以关注菜系的炎症属性,是因为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炎症密切相关,如肥胖、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肿瘤等。其中一些慢病表现出地域差异,像高血压就呈现“南方低、北方高”的特点。了解各地膳食的抗炎、促炎特性,有助大众在日常饮食中做出更健康的选择,减少慢病发生。

根据研究,在炎症属性方面,各地菜系表现出明显不同。赵文芝分析指出,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响。

烹饪用油。不同菜系烹饪用油差异显著影响其抗炎或促炎属性。例如,川菜常用菜籽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均属于抗炎成分;而徽菜统计中,猪油在烹饪油里占比大,含有较多饱和脂肪,具有促炎效应。以鸡类菜品对比,川菜擅用菜籽油做辣子鸡、宫保鸡丁,膳食炎症指数均小于0,属于抗炎菜品;徽菜偏好以猪油烹饪的葫芦鸡、椒盐米鸡,膳食炎症指数均大于0,属于促炎菜品。

调料使用。川菜大量使用具有抗炎作用的辣椒、花椒、姜等调味料,如麻婆豆腐、豆腐鱼等菜品,因使用这些调味料,展现出较好的抗炎特性。而且,川菜中辣椒粉、胡椒粉或花椒等用量较大,也能显著提升菜品抗炎性能。鲁菜中葱、姜、蒜使用量大,这些食材所含营养素在炎症指数计算中同样占据较大抗炎比例,使之成为继川菜后的第二大抗炎菜系。

食材烹法。从食材角度看,水产具有健康且抗炎的特性,浙菜、闽菜中水产菜品比例较高,但两者在炎症属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第三大抗炎菜系,后者却位列倒数第二。深入分析发现,这可能与其烹饪方式的选择有关。浙菜因注重呈现食材本味,调味品使用量相对较少,而闽菜在烹饪过程中糖、盐、动物油脂使用量相对较大,糖、饱和脂肪酸在膳食炎症指数计算体系中被认定为促炎成分,导致其抗炎优势难以凸显。此外,炸鱼排、炸龙尾、菊花鱼、红烧划水(划水为鱼尾)等徽菜,常用油炸等烹饪方式,用油量大,也可能使食材产生更多促炎物质。

虽然川菜在抗炎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存在一些短板。赵文芝解释,其菜品相对能量较高,因为很多川菜会同时使用动物油(如猪油)和植物油(如菜籽油)。因此,建议居家制作时只保留植物油,以免摄入过多动物脂肪,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此外,川菜以重麻重辣著称,过多辛辣调料可能对肠胃等器官造成刺激,长期频繁食用不利于健康,应适当降低辣椒等的使用量。

徽菜这一促炎比例较高的菜系,可从食材和烹饪方式上进行改良。一方面,减少猪油的使用,增加菜籽油等健康油脂的比例,并适当提高花椒、辣椒、葱、姜、蒜等具有抗炎效应的调料用量。另一方面,减少高温烹炸,否则会导致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一些植物化合物等有益营养素丢失,影响菜品抗炎指数,可多采用清蒸、炖煮等健康烹饪方式,以更多地保留食材中的营养成分。

赵文芝建议,各地居民还可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日常饮食抗炎指数。首先,多用花椒、辣椒、胡椒、葱、姜、蒜、姜黄、咖喱等原始调味品,少用鸡精、料汁等勾兑调料,它们可能糖、盐、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会削减菜品的抗炎属性。其次,多食用新鲜的深色蔬菜,如莴苣叶、油麦菜、红苋菜等。这些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花青素、类黄酮等物质,具有抗炎效应。此外,还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粗杂粮、水果、蔬菜,减少糖、淀粉、盐和动物油的用量。日常还可以经常喝不加糖的红茶、绿茶等健康饮品,减少酒精摄入。▲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