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对抗,这场斗争不仅关乎一个大学的命运,更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未来。
作为美国最富有、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哈佛的每一个举动都备受瞩目,而这一次,它选择了与特朗普政府针锋相对。
在特朗普政府威胁冻结数十亿美元联邦资金后,哈佛不仅毫不妥协,反而坚决捍卫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学术自由。
这场对抗,远超单纯的资金争夺,它揭示了学术界在政治压力下的艰难处境,也让人们看到了学术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深刻冲突。

哈佛大学的回应,可以说是一场标志性的反击。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强硬要求,哈佛大学教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坚定地表明:“我们不会屈服于政府的压力,也不会放弃我们宪法赋予的独立性。”

哈佛大学教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
他公开声明,特朗普政府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合理范围,尤其是对于学校内部事务的过度干预。
“尽管政府提出的部分要求旨在应对反犹太主义,但大多数要求是对哈佛‘思想自由’的直接监管。”加伯强调,哈佛大学将始终坚持学术自由和思想多样性,不会让政府通过资金威胁来改变学校的核心价值。
这一立场迅速引发了广泛支持。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哈佛大学的坚决态度都获得了不少赞赏。
前总统奥巴马也公开表示,哈佛的做法“为其他学校树立了榜样”,他认为哈佛的反抗展示了如何捍卫学术自由,并拒绝“非法且笨拙”的政治干预。

图片来源:彭博社

特朗普政府的回应几乎是立刻且直接的。
就在哈佛公开表态之后,政府迅速宣布冻结哈佛大学长达数年的2.26亿美元的联邦资助合同。

哈佛是成为特朗普政府瞄准目标的几所大学之一。 照片来源:CJ Gunther/Shutterstock
此举不仅是对哈佛的惩罚,也是在向其他大学发出警告:若不遵从政府要求,资金支持将随时中止。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举动,显然不仅仅是在与哈佛进行“财务博弈”,更是在试图通过资金威胁迫使学校接受其政治议程。

哈佛大学校园,该校正在抵制政府的要求。 照片来源:Michael Casey/AP
哈佛虽然拥有530亿美元的庞大捐赠基金,但这笔钱并不能随意支配。
即使是财力雄厚的哈佛,也无法完全依赖捐赠基金来维持日常运转。
学校年收入的11%来自联邦资助,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依赖政府资助的比例更高。
因此,政府冻结资金无疑对哈佛造成了实际的财政压力。学校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已开始通过发债融资750亿美元,以保障学校的科研和学术项目能够持续进行。

特朗普政府冻结哈佛资金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的深刻斗争。
政府要求哈佛改变的内容,远超出反犹太主义问题本身,包括要求结束多元化、公平和包容(DEI)项目,改革学校的治理结构,甚至要审查课堂内容和教师的思想倾向。

图片来源:彭博社
这些要求不仅触及了学校的核心运营,还试图插手学校的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性。
哈佛的反应,可以说是对这种政治干预的坚决反击。
加伯在回应中明确表示,这些要求不仅没有经过合法程序,反而是对学校独立性和学术自由的严重侵犯。
为了捍卫学术自由,哈佛大学决定“与政府正面抗争”,并通过法律途径挑战政府的要求。
学校聘请了两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积极准备应对政府的政治压力和资金冻结威胁。

哈佛的抗争赢得了大量支持,尤其是来自学术界和政界的支持。
许多校友和学者纷纷表态,支持哈佛捍卫学术自由,反对政府以资金作为威胁来操控学校。
民主党代表塞思·莫尔顿(Seth Moulton)公开表示,哈佛的领导层展现了“捍卫教育自由的勇气”。

民主党代表塞思·莫尔顿(Seth Moulton)
马萨诸塞州州长毛拉·希利(Maura Healey)也表示,哈佛的做法让人“看到了教育自由的力量”,并赞扬哈佛为全美大学做出了榜样。
然而,政府的资金冻结无疑给哈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虽然哈佛的捐赠基金庞大,但联邦资金依然占据了学校年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在医学、公共卫生和工程学科领域,依赖政府资助的比例更高。
因此,哈佛即使有强大的财力,也无法轻松应对政府的资金冻结带来的压力。

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的这场对抗,不仅仅是一次学术机构与政府之间的争斗,更是一场关于学术自由、思想独立与政治干预的深刻讨论。
哈佛大学的反击,无疑为全球的高等教育界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杆,表明了即使在政治压力面前,学术自由依然是不可妥协的核心价值。
无论最终哈佛能否化解这场危机,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与思想多样性的捍卫,都会对未来的教育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这场斗争,不仅关乎哈佛的未来,更关乎所有学术机构如何在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独立性,坚守学术自由。
拒整改被停款,特朗普冻结经费22亿,哈佛为何比其他高校更强硬?
除了喜欢拿经济手段敲打别国,特朗普对待本国不听话的人士照样毫不手软。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一纸冻结令震惊全球:哈佛大学因拒绝废除校园多元化项目和抗议者面罩禁令,被切断22亿美元联邦资金。这不仅是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高校财政制裁,更是一场撕开精英与民粹、学术与政治矛盾的世纪博弈。当哥大等名校低头妥协时,哈佛为何敢正面硬刚?

(哈佛航拍照)
表面是“戴不戴面罩”的争论,背后却是530亿美金堆砌的底气
特朗普政府的整改清单堪称“学术阉割指南”:取消多元平等招生、提交教职工移民信息、禁止示威者蒙面。当其他高校为联邦拨款忍气吞声时,哈佛校长艾伦·加伯的声明充满火药味:“我们不是联邦承包商,这里是自由思想的最后堡垒。”这份硬气来自全球最雄厚的530亿美元捐赠基金——这笔钱每天产生的利息就超过600万美元,足以让哈佛在零收入状态下维持运营17年。
当然,财大气粗的哈佛不仅仅只是防守,马上就发起了法律反攻。哈佛大学教授协会联合全美教师工会,于4月14日向波士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政府行为违反《民权法案》及宪法第一修正案。诉状指出,特朗普的整改要求实质是“通过选择性财政惩罚实施政治报复”。

为何其他美国高校,没法和特朗普斗法?
特朗普政府以“反犹主义治理不力”为由,对哈佛、哥大等五所常春藤盟校发起财政围剿。哥伦比亚大学已因妥协恢复4亿美元资金,毕竟人家没哈佛财大气粗。这种精准打击直击高校命脉——联邦经费占常春藤盟校年度现金流20%以上,且涉及医学、工程等核心科研项目。尽管哈佛坐拥520亿美元捐赠基金,但其67%资产锁定在私募股权等低流动性投资中,难以快速填补联邦资金缺口。

财政施压已引发高校权力地震。哥伦比亚大学临时校长阿姆斯特朗在妥协政策出台仅一周后辞职,成为两年内第三位离任的哥大校长。这折射出学术精英在政治漩涡中的两难:既要维系校园自治传统,又需避免被贴上“反美”标签导致校友捐赠流失(2024年常春藤盟校捐赠总额下降9%)。更致命的是,政府通过《民权法案》启动合规审查,仅法律应对成本就占高校年度预算的3%-5%,迫使管理层选择"战术性让步"。
这种“带镣铐起舞”的策略实为学术资本的自救——既避免成为政治牺牲品,又为司法反击积蓄力量。不过,这也揭露出美国所谓的“学术自由”,不过是一场资本的游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