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免职的主要负责人没有姓名 背后原因不简单(图)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神仙和坐骑

商家招牌被强制改颜色的事件持续发酵,终于等来了一个初步的结果,三河市委的主要负责人被免职了。



很多人看到通报都有疑问:

这位神秘的主要负责人是谁?为什么通报要隐姓埋名?只是最轻免职处理,是不是哪位神仙的坐骑?

这种疑问很有道理,但应该不是真相。仔细分析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通报的措辞,可以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

第一,舆情和案件的本质区别

首先大家要明白,廊坊市处理的是一个“舆情”,而不是一个贪污腐败或者滥用职权的“案件”。是因为媒体和网民一直不罢休,持续一周在网上讨论和批评这个现象,让上级领导很恼火,这才决定去调查处理的。相应的,处理舆情的目标是平息舆论,消除影响,而不是净化干部队伍,大家不要自作多情。

处理舆情,是一个被动的动作,针对的是事;查处案件,是一个主动的动作,针对的是人。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强调主要负责人而不点出姓名,就是因为对事不对人,换了其他人在那个岗位上也是同样处理。

实际上,这件事一开始媒体报道的是廊坊市纪委介入调查,我还以为是奔着“查案”去的,结果发通报的时候落款变成了联合调查组,我就知道他们只是想处理舆情了。

处理舆情,负责执行的是一个虚拟的联合调查组,是融合多个部门的临时机制,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真正负责的部门,那些“动真格”的处理也就不现实了。如果是处理某个官员的案件,那就明确是由纪委负责,通报措辞就是某某某接受组织调查了。

第二,工作方法不当和违法行政的区别

通报里有两处措辞值得留意,一处是“对相关负责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另一处是“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

从依规依纪依法的表述顺序可以得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认为,三河市强制商户招牌改颜色的做法更多是违反中央规定,破坏组织纪律的性质,而不是违法行政的性质。对相关负责人追责问责,大概率是要进一步处理几个城管、市监部门干活儿的人,可不是要处理前文提到的的主要负责人哦。

后文“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提法也进一步表明了,廊坊市认为“政府干涉商户招牌颜色”属于工作方法不当,引发不良后果。简而言之,心是好的,事没办好。

第三,禁止某些颜色的真正原因不会再查了

对于公众来说,这件事情最核心的看点,和大家安全感最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当地主官为什么要禁用红色蓝色黑色。

围绕这个原因大家有很多猜测,有人猜换绿色是不是和宗教因素有关,有人猜是不是当地领导听信了算命先生的迷信说法才这么做,还有人猜测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但是很遗憾,真实的原因应该不会调查,更不会公布了。

因为一旦要追查原因,无论是上述哪一种猜测,最终都会导向当事人的责任,要么违法,要么有严重政治问题,就必须要严肃从重处理了。

现在不点名,只写“市委主要负责人”,为的就是用岗位来替代人,强调是工作方法问题,而不是初心问题路线问题。

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查出真实原因之后巨大的尴尬了……

一点建设性意见:

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众,建议大家还是多学点科学知识,多掌握基本常识,不要用迷信玄学指导工作和生活。

不仅害人害己,而且暴露智商很丢人的……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