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大战 太猛!中国准备进入“零利率”时代?(图)

当利率越来越低、甚至低至0时,那就不是吃利息、而只能吃本金了。1

吃息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一场席卷银行业的存款利率“大跳水”。

存款利率,全面降到“1”时代!

去年国有大行率先将存款利率打到2%以下后,股份制大行、中小银行也跟进了!

截至4月14日,多家银行的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普遍在10BP至50BP之间,多数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已跌破2%,全面迈向“1时代”。

平安银行“平安存”产品三年期定存年利率由2.05%下调至1.65%;

浦发银行某款特色定期存款三年期年利率也从2.15%降至2.05%;

曾经是存款利率“高地”的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也正主动放弃“高息揽储”策略。

以兴宁珠江村镇银行为例,该村镇银行此前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10%、2.75%和3.25%,自4月1日起将分别降至1.50%、1.60%、1.55%,这一水平甚至低于国有大行。

这一轮降息潮的直接推手,是银行业利润增速的持续下滑。

数据显示,去年四大行净利润合计1.2378万亿元,增速持续下降,同比增长仅1.95%。

银行利润增速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持续降息推动息差不断下降。当前,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降至1.5%,这直接削减了依靠存贷息差生存的商业银行的利润。

与此同时,银行在资产端遭遇“资产荒”:受监管限制,银行难以大规模投资高风险金融资产,而优质贷款项目又因经济增速放缓变得稀缺。

负债端成了发力点,降低存款利率成为缓解付息压力的唯一选择。

且今年央行继续维持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导向。在这一背景下,部分银行为应对未来潜在的降息空间,采取了存款利率“长短倒挂”的操作——即钱存越久越亏。

比如交通银行手机银行显示,整存整取的2年期、3年期的最高可执行年利率分别为1.6%、1.9%,均高于5年期的1.55%。

这种看似矛盾的定价策略,实则是银行有意引导储户缩短存款期限:短期存款更便于银行灵活调整负债成本,同时为未来可能的降息预留操作空间。

2

我们如今的存款利率,已经是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还在不断下降。

这么多年,利率一直往下降,央行到底是想干什么?

答案也很简单。

无非是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鼓励企业/居民贷款投资和消费;

二是激励储户少存钱多花钱;

三是出于降低债务成本的考虑。

第一个目的大家都能理解。贷款利率降了,企业就更愿意贷款投资、居民也就更愿意贷款透支消费,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本身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最常规的货币操作了。

但这个常规操作遇到了新问题,即产能过剩下、利率再低企业也缺乏扩大投资的意愿,因为没有投资赚钱的机会,利率再低也有成本、且本金是要归还的哦…若投资亏了本金呢?

第二个目的也显而易见,本想把钱存款银行里吃利息,可现在利率这么低、或许很多人就想着“赚那点利息太少了,不如取出来花了吧”,这不消费就起来了么!

可千算万算还是算不到大家的心坎里,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两年居民的防御性思维变强,哪怕贷款利率再低、就是不借钱消费,哪怕存款利率再低、还是要存钱储蓄…大家已经不在乎利息高低了,而只要求本金安全、存款增加。

现在我国的存量债务巨大,又存在地方债务的化解风险。地方债要化解,必须要有一个低利率环境。不管是发新债还旧债、还是债务重组/展期等,利率越低债务化解就越容易。

利率是硬币的两面,既表现为贷款利率、企业的成本支出,也表现为存款利率、储户的投资收益。

你不能要求贷款利率越低越好低至地板、而存款利率又高高在上,无风险套利中间商赚差价。

从经济的内在逻辑来说,存款吃利息只能极少部分人能实现…若人人都能实现,谁又去劳动呢?

利息是资金参与社会增量财富创造后的回报,当增量财富变少时,资金的回报、也就是利息收益自然会减少。

从数千年来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看,永远是不会让你躺平的,比如存款躺平吃利息。

3

“零利率”的时代,会不会到来?

横向对比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存款利率显然还有继续探底的空间。

2008年,美国陷入次贷危机时,美联储就曾让联邦基金利率在0.25%水平上维持了大约7年,直到2015年才逐渐上调利率。

2014年6月,欧洲央行为了应对欧债危机,甚至宣布实施负利率政策,将存款利率下调至-0.1%。存款利息,真的直接“跌没”了。

东亚邻国日本,在90年代遭遇经济泡沫危机时,也曾采取过类似的零利率政策,紧随其后是“失去的三十年”。

数据来源:wind;区间统计:1960-2023

反观国内,一向以稳健著称的中国央行,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存款利率进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

但必须承认,短期内虽难现零利率,但“渐进式下调”已成定局。

此外,存量债务的化解需要长期低利率环境支持,这也与央行的政策导向不谋而合。

综合判断,存款利率继续探底,也是大概率事件。

4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想要扭转预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当前困境在于,全民都在去杠杆,减少负债,增加存款,扩张欲望不强烈。

如今,就连定期储蓄的最后防线都快守不住了。

但普通人的“存款困境”并非无解,至少从其他国家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家庭资产结构明显以"重房产、轻金融资产"为特征。

现金类资产(52%)远超美日欧(8%-32%),资金利用效率低且易受通胀侵蚀。

股票/基金配置(13%)不足美国(54%)的1/4,财富增值潜力未充分释放。

保险/养老金占比(12%)显著低于欧美(30%-34%),风险对冲与长期财务安全缺位。

从中美日欧家庭资产结构看,中国家庭增配金融资产将是必然趋势,可降低现金依赖,增加股票、基金、保险及债券配置。

因此,低利率时代,个体投资者也必须转换策略。

首先,避免过高的杠杆。用如今的低息贷款,偿还过去的高息债务,置换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再有,要学会多元化配置,做好风险对冲。既保留一定比例的“安全资产”,也维持一定比例的高波动性资产,这样不管市场怎么变,你都有退路。

总结就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核心、分散、长期是当下最正确最有效最迫切的配置需求。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