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税战 中国学者向松祚:这是国运之争(图)



广交会的一个灯饰展间。 (ELLEN ZHANG/Reuters)

美中关税战逐渐升级成贸易战,曾因质疑中国GDP增长数字而被封杀的中国经济学家向松祚近日在一场演讲中指出,就算最乐观的估计,中国出口至少下降1成以上,产能过剩的出口转内销,将掀起价格战,那就是生死存亡挑战。他形容这是一场“国运之争”。

向松祚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2019年曾因质疑中国GDP增长数字高估而被封杀。近日在网络流传一场关于美中贸易战的演讲中,指出这次为何美国铁了心针对中国,这是必须深思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工业制造占全球32%,未来5-10年占比将达到45%,这已接近美国二战结束时的水平,这是美国绝对不愿意看到。这次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战,意在打击中国制造业。

“这真的是全球颠覆性的变化,很快地我相信大量的出口企业会面临非常灾难性的挑战,我用的是‘灾难性‘这个词。”向松祚提出他的憂慮。

程晓农:中国学者未理解贸易战并非“冷战”最核心问题

旅美经济学家程晓农对本台表示,中国的经济学家对美中关系的理解十分有限,他们不了解美中冷战已持续5年,更不清楚中国对台施压是它整个冷战战略的第一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这次关税战选择强硬对抗,是因为冷战逻辑“谁先眨眼就输了”,等于示弱会处于被动状态。特朗普多次强调他在等习近平来电,实则测试对方是否“眨眼睛”。冷战的基本规律是双方不能低头,同时又必须维持最高层级沟通,以避免核战争风险。

“习近平已释出信号,希望用较低层级的官员代替他贸易谈判,实际上就是要闪躲冷战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一旦答应,双方有了安全保障,中国就无法再以核武器威胁美国。”程晓农继续说道,“习近平等于失掉一张最大的牌,虽然他不敢真用,但是他舍不得放弃最大的一张牌。在此情况下,美中的谈判不可能顺利。”

华尔街日报:美国利用关税要求贸易伙伴孤立中国经济

《华尔街日报》近期引用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计划利用正在进行的关税谈判,要求美国的贸易伙伴承诺孤立中国经济,以换取白宫减少贸易和关税壁垒。报道称,美国官员计划与70多个国家进行谈判,要求这些国家阻止中国通过其领土运输商品,阻止中国公司在其境内设址以规避美国关税,并且不在其本国经济中吸收中国廉价工业品。“这些措施旨在削弱本已摇摇欲坠的中国经济,并在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可能举行的会谈之前,迫使北京在谈判桌上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出口下滑转内销 掀价格生死存亡战

这次的关税战对于中国出口冲击不小,向松祚分析,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这四省。“这种痛苦会持续半年、1年,还是更久?”他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长期大量依赖出口,反过来看就是内需不足。中国与美国没有谈判的空间,所以必须思考中国经济未来方向。

“一些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特别是汽车相关产业。现在即便最乐观的估计也认为,中国今年出口将下降10%到15%。”

向松祚预期,除了汽车业外,他列举机电产品、服装鞋帽、小型家电,这些都是出口美国的主要品类,它们将遭受严重冲击,甚至面临历史性的转型。“问题的严峻程度超乎想象。这些产业本来就过剩,如果出口再下滑,转内销那就是价格战,真是生死存亡的挑战。”

周其仁:中国如同三明治被顶住力求突围

另一位中国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在网络流传的一场四月份最新演讲中,形容中国现在就像“三明治”被顶住,上有发达国家技术与资本优势,下有新兴市场成本竞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收到成效,印度、越南、东欧等国家纷纷效仿中国模式,这些国家具备更低成本的对中国产生压力。他反问,“中国发展40年,已经离开了地、还没有够着天。成本上扬后,创新品质竞争力不够强,这就是现状。我们远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自我感觉良好。中国面临一次突围,上头有东西盖着你,后边有追兵,这个仗打还是不打?”

周其仁分析中国要突围有三大策略,分别是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以及推动技术与品质创新。

国运之争 必须深化改革

向松祚将这场关税战定性为“国运之争”,在此背景下,他提议中国必须加快深化改革与完善监管,不能再以短期政策来应对结构性问题。短期政策虽可能发挥一时的作用,但无法根本解决国家长远发展的挑战。

他特别提醒大家认识到,“这是人类一个划时代的变局,这不是一件小事,不仅是对美国、对中国、对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这是全球贸易、经济、产业、金融货币秩序的真正重组转折点。”向松祚认为目前人类尚难以全面评估其最终结果,只能从长远历史的视角观察与拭目以待。

周其仁也揭示民企的重要性。周其仁回顾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体制中,给予民营经济合法地位是最重要决策。他认为这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基础,因为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兴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程晓农:中国经济学者谈论形同“踩地雷”

程晓农指出,周其仁在中国经济学界地位更高些,但是,中国经济学者在这问题完全没有资讯,或即使有点耳闻,也不敢公开谈论。“因为这是踩地雷,会炸得粉身碎骨。涉及习近平的个人决策,没有任何人有插嘴的空间。”

程晓农说,周其仁重提竞争力“靠民企、靠创新”,只是重复了20年的老调,未触及实质核心问题。他查找这些学者是否有触及实质内容的更深刻分析,“但是他们或者绕开、或者真的不清楚,都是挠痒痒而已。”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