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花葬,大S塔葬,明星带火丧葬新风潮(组图)



2024年12月11日,知名作家琼瑶以花葬的形式入土为安,无墓碑、不修墓,骨灰归于自然,来生变成一朵花。

今年3月,知名女星大S以塔葬方式长眠台北金宝山,同样不立碑、无墓地,只在骨灰塔(或称灵骨塔)中购买一个存放骨灰盒的位置,便于家属吊唁。

向前追溯,2011年5月8日,林徽因后人梁从诫的葬礼在北京昌平举行。根据他的生前遗愿,其骨灰被撒在了一棵柏树周围,去碑、去墓,以庄重而简单的树葬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琼瑶花葬现场图。图源网络

迈入21世纪,国内选择“去墓地化”葬礼的人数增长明显。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的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已达50%。而在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群当中,这种丧葬新风潮的辐射范围甚至超越了他们本身的阶层,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入土为安”“遗体完整”“厚葬”等观念不再是铁板一块,而出现了可变更的空间。而更加环保、节约、无后顾之忧的“去墓地化”新型丧葬文化正在悄无声息地在世界范围内涌现。



关于遗体处理方式,你有几种想象?


你能想象人去世后,骨灰被混入烟花筒,像绚丽的星辰一样在夜空中绽放,成为焰火表演的一部分吗?

或是被送入太空,近至绕地轨道,远至太阳系以外的未知目的地,混入星尘,驶向永恒;

又或者取出一部分骨灰,制成首饰、人造珊瑚或镇纸,安放在家属案头,制成胸针被家人随身携带……

这些听起来像某种“黑色幽默”的新型殡葬方式正在成为现实。



2023年,国内出现星葬服务,逝去亲人快到头顶时会手机提醒。图源:红星视频


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允许的新型丧葬方式正在两大维度上快速延伸:其一指向生成“有用的纪念性物品”;其二指向绿色、环保、美观。

在第一种维度下,含有逝者骨灰的各式纪念品是当前殡葬市场的主流。在芝加哥大学博士香农·李·道迪的研究中,目前美国正在悄然经历一场生死观革命,为了追求不同、突出差异,出现了许多骨灰纪念品。

人的骨灰不仅质地不同,有些连颜色都不一样,有黑色、灰色,也有棕色、粉色,甚至蓝色。“原料”差异使得每个人的骨灰制成品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代表着逝者不同的个性。

有人会把骨灰制作成黑胶唱片。目前国内已经出现少数拥有资质的生产公司,可将逝者或宠物的骨灰压入唱片,同时在唱片中录制逝者的真实声音,以可播放的音频形式实现“永生”,陪伴亲人。



国内拥有资质的骨灰唱片定制公司“天堂之音”


用骨灰制作可佩戴的饰品也十分常见。美国公司“记忆玻璃”自2008年起开始提供含有逝者骨灰的玻璃产品定制服务,在其官网上,目前共有16种颜色及波浪或螺旋纹理可选,逝者的小部分骨灰被装进灼热的玻璃,多加50美元还可提供激光镌刻指纹的服务。



“记忆玻璃”公司官网,图示为含有骨灰的玻璃制品和吊坠

类似的产品还有通过提取遗体中的碳元素合成人造钻石的“生命宝石”。

这种“骨灰变钻石”的工艺只需要约200毫升骨灰,就能产出拥有防伪证书,且编号被录入全球钻石登记簿的人工宝石。堪称人为的涅槃重生,毁灭与创造的熔炼。



可生产骨灰宝石的美国公司“EverDear”

此外,将骨灰混入油画颜料为逝者画像同样备受青睐。

生活在美国田纳西州的达斯提正是专门从事骨灰画像的职业画师。在他看来:“骨灰有着不同的颜色和质地,画作的视觉效果就会得到提升……接近于雕塑。”



英国骨灰画像艺术家Kieran Crowder创作的骨灰画像作品

与独一无二的骨灰制品不同,第二种维度更希望迎合当前热度较高的生态保护理念,又被称为为“绿色殡葬”或“生态葬”。除了我们较为熟悉的花葬、树葬,在西方还出现了蘑菇寿衣、碱性水解法等形式。

蘑菇寿衣又称“无限寿衣”,该产品含有真菌孢子,不仅能分解遗体,还能够清除并中和体内的毒素。古人追求尸体不腐,但经过防腐处理后的遗体往往灌满了有毒物质,对环境危害很大,用蘑菇寿衣装裹的遗体能更好保护周围的环境。



从事蘑菇寿衣制作的韩裔艺术家李洁林。图源:TED


同理,相比于能源消耗巨大的传统火葬,“碱性水解法”(或称水化法)用加热后的碱性溶液来溶解人体软组织,既不消耗化石燃料,也不排放烟尘,是被很多环保人士青睐的绿色遗体分解法。



水化法原理示意


遗体堆肥也是一项环保至上的新型处理方法。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重组”公司掌握了一种将遗体加速转变为土壤的技术,只需要短短一个月,遗属收到的土壤看起来就“跟你在苗圃买到的表层土没什么两样”,可以直接用于树木种植,不过目前尚不允许用来给粮食施肥。

一具遗体通过堆肥处理变成土壤,再寄给亲人,这个过程所花费的价格是7000美元(约5万人民币)。创始人认为,当亲人收到这些土壤会得到一种安慰,“当你想念这个人,会想到他的身体变成了泥土,在创造着新的生命”。



美国第一家合法进行人体堆肥的公司“重组”官网


除了将骨灰转化为植物肥料的生态葬之外,美国近年来新出现了一种名为“善地森林”的新形式。由于骨灰抛洒的地点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家公司买下了一片森林,并通过政府获得了区域内的骨灰抛洒权,再售卖给客户。

价格高低不仅取决于纪念树的树龄和树种,也取决于你想要“单间”还是“合租”。为了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会聘请林业专家在骨灰及土壤的混合物中放置环保添加剂。

在诸多新型丧葬方式涌现的背后,一个传统观念退场、个性上场的新型殡葬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围绕着“死亡”展开的商业创新与商品生产也成为新的追逐热点。



世界上最暴利的生意,在墓地


人生在世,红白二事。

其中,葬礼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开销也最大。每一次殡葬业的变革,都为相关从业者制造了巨大的商机。

我们所熟悉的现代火葬最早出现在欧洲。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现代火葬作为一种专门的殡葬方式开始在欧洲得到推广。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带来的墓园臭气熏天、过度拥挤的问题。

同时,公墓革命也迅速展开。“人”满为患的旧墓地被抛弃,城郊开始出现由政府或私人建立的公共墓地。出于美观、高效的目的,现代化的网格公墓成为了主流。



19世纪初建立的巴黎拉雪兹公墓,是一座呈现标准网格化的现代公墓


随着殡葬革命的到来,丧葬开始有了专门的仪式场所与职业称谓。殡葬师、殡仪馆、遗体防腐术、入殓师、干馏炉(火化炉)等专业名词开始出现,与此相关的利益链条也逐步建立。

在中国,大多数葬礼都集中发生在殡仪馆。而殡仪馆的一条龙收费服务,从逝者死亡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

以某市殡仪馆所公示的服务收费标准为例,一次标准化火葬的开销囊括了遗体接运、遗体火化、遗体存放和骨灰寄存几大类。



图源《某市殡仪馆服务收费标准》


大类之下,还有小类。殡仪馆所承接的两大主要仪式“追悼会”和“火化仪式”同样会产生诸如一次性托盘、寿衣、告别厅等收费项目。



图源网络,所示为某真实丧葬费用明细


总体算下来,从遗体放入灵车驶向殡仪馆开始,一直到火化完成取走骨灰盒,仅在殡仪馆的单次费用结算就在均价五千元以上。前提是所用骨灰盒已经单独购买,选择的也是普通档次寿衣,且不需要乐队、守灵、诵经等额外项目。

骨灰盒显然是火葬中的大头支出。一般来说,普通骨灰盒价格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这取决于所用材质和制作工艺。高档骨灰盒花费可能上万,甚至超过十万。



某市殡仪馆所售骨灰盒价格公示


遗体离开殡仪馆,就来到了现代火葬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公共墓地。近年来,墓地价格水涨船高,令人直呼“越来越死不起了”。一些墓地每平米均价已经超越生前房价。



图源某网友分享的某市双人墓购买费用


在某网友提供的真实案例中,其家庭所购买的不到1平米的双人墓穴,售价高达近12万,再加上一次性缴清的20年墓位管理费(约五千元),以及刻字、瓷像、石狮等墓碑定制服务,单次在墓地的丧葬花费将近14万。然而,城市陵园墓位的使用期限仅为20年。如果到期后不续费,就要按无主墓迁出。

同样地,仍然存在于农村地区的传统土葬提倡厚葬,所用丧礼主事人、当地白事礼俗、流水席规格、礼金及回礼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一场葬礼成为背负在遗属身上的沉重经济负担。



网友“可以”分享的农村白事单次开支,在不需要购买墓地的前提下,总支出也来到了十万的区间。

然而,当前国内涌现的花葬、树葬等新型葬礼,尽管需要一次性缴清的“穴位费”看上去并不低,但这类生态葬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修墓、不立碑,免去了后续的墓地管理费和祭拜费用,因此总体所需费用相较于土葬和火葬仍然偏低。



网友“李治廷”分享的上海生态葬标准


尤其对独生子女来说,这类新型生态葬礼既减轻了办白事时的经济压力,又省去了后续墓地维护的成本。“如果不生孩子,以后也没人来祭拜我,不如现在就别要墓地。”



仪式变革背后,

剧烈冲突的新老丧葬观念


“慎终追远、入土为安”一直是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当前国内新型丧葬方式的实际使用,主要集中在较为年轻的群体,以及社会精英文化阶层。

在仪式变革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对死亡整体观念的变化。



图源:电影《破·地狱》


香农·李·道迪博士在著作《我想这样被埋葬》中就提出了一种观点:“新型殡葬习俗本质上是一种仪式,而仪式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缓慢的世代传承,而是可以在重大事件中,或在艺术家、企业家、精神领袖、政治家的积极推动下,被‘发明’出来。”

正是因为某位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在某时某地这么做了,更多的追随者才逐步涌现,将一项陌生的新仪式变成了能够与传统葬礼分庭抗礼的全新创造。



网友“重启”在某平台上分享的观点

然而,在丧葬仪式变革正在如星星之火燎原的同时,新旧观念也在激烈交锋。

对于持有传统丧葬观念的老一辈人来说,所有去碑、去墓,甚至破坏遗体完整性的葬礼,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毕竟在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五马分尸、挫骨扬灰、千刀万剐等死无全尸的刑罚都属于极刑的行列。这让国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必须保持死后遗体的完整,安养于地下。否则,便会“死不瞑目,不得安宁”。这种观念在整个中国社会根深蒂固,难以被撼动。

且不论去墓地化的新型丧葬方式,时至今日,已经占据主流的火葬在许多人看来都是无法接受的。“火化就是这个人彻底没了,我受不了。” 即便在年轻一代当中,反对火化的言论也仍然存在。



除此之外,老一辈人也担心不设墓地与墓碑的方式,会让后代连祭奠都无处可去。

在年初大S的葬礼方式选择上,就发生过从树葬转向塔葬的变动。原本按照大S的遗愿,家人已经开始着手安排环保树葬。但其先生具俊晔希望能让妻子有一个实体的安息之所,便于家人和朋友有地方去追思和祭拜,经过商议才取消了树葬,将骨灰放入灵骨塔。



老一辈人的担忧无可厚非。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亲人逝去后,适应丧失是一个漫长而频繁的事件,有着唯一固定地点的墓地反而成为一种追悼的限制。无法填补内心悲伤的人群开始绕过传统葬礼,依据个人真实感受建立新的丧仪。

明代文人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虽死,树犹生,我见树,如见人。



目前国内可承接骨灰吊坠制作的小众品牌


其次,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生死观的解放,我们对身体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一些人看来,自我不需要完整的躯体才能代表。哪怕是小如微尘的人体颗粒,或是一茶匙骨灰,都包含了一个人的本质。

他们不再执着于“以全尸形态入土为安”,而能够接受遗体以另外的形式归还予自然,“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这一群体接受遗体不完整,甚至彻底的消失。



电影《破·地狱》

一种传统衰退时,另一种传统便会崛起。但丧葬仪式的本质并未改变,它依然在引导生者拥抱死亡的现实,抚平内心的伤痛,获得继续往下走的力量。

人们如何处理遗体?人们想设计一场怎样的葬礼与世界告别?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只关乎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关系会如何转变与延续。当我们选择了一种殡葬方式,也许只是在说,我们还记得,我们不愿意遗忘。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