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不经意的吃饭习惯,帮你悄悄控血糖(组图)

随着人们「控糖」意识的提高,查看食物升糖指数、计算每餐血糖负荷等,已不再是糖尿病患者或健身爱好者的专属技能,很多普通人也将血糖管理纳入了日常生活中。



其实,有些不经意的行为,能帮你在不知不觉中稳住血糖。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总结可以帮助控血糖的习惯,并提醒几个血糖超标的信号。

受访专家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中国注册营养师 于仁文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肖建中

无意识控血糖的5个习惯

食物质地、烹饪方式、进食速度等都会影响升糖速度,以下5个饮食习惯,能帮助控血糖。

1

吃饭爱加点醋


醋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促进血液中葡萄糖的消耗。还能抑制淀粉酶活性,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率,延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

2

不吃糊状食物

一般来说,打成糊状、粉状的食物,比完整、块大的食物更易被消化吸收,升糖指数更高。

比如,整颗煮土豆的升糖指数为82~84,土豆泥能达到近100。磨成粉的谷类和豆类,升糖速度也远高于整粒谷物。建议控糖人群尽量选择粗加工的食物,以降低升糖速度。

3

调整吃饭顺序


“纤维类→蛋白/脂肪类→碳水类”的进餐顺序,对餐后血糖更友好。



4

细嚼慢咽


吃饭过快,食物迅速进入胃肠道,既不利于吸收,还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

健康人群应花费15~20分钟吃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口食物咀嚼20~22次为宜,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易消化。

5

吃新鲜水果而不是果汁

新鲜果蔬被榨汁的过程,其中的果糖、葡萄糖等被释放出来,会导致这些糖在人体内的吸收率显著提高,不利于控制血糖。

学会关注食物升糖指数

为了控好血糖,很多人选择食物时,都会关注其升糖指数(GI)。

升糖指数(GI)又名血糖生成指数,是指食物进入人体两个小时内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GI小于55为低GI食物,在55~70之间为中等GI食物,大于70为高GI食物。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中国注册营养师于仁文强调,无论哪类人群都要保证膳食结构科学合理,不要过多追求精细加工和高温烹饪的食物,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减少营养损失。

生活中常见的高升糖指数食物有:

1. 馒头、面条、炒饭、白米粥、大米饭、糯米饭、油条、糖饼等精制主食;

2. 油炸薯片、土豆泥、烤红薯、南瓜羹等精加工薯类食物;

3. 荔枝、桂圆、芒果、冬枣、榴莲等水果;

4. 蛋糕、糖果、果脯、肉干等即食食品。

值得推荐的低升糖指数食物主要包括:

1. 黑米、燕麦、高粱米、玉米、糙米等全谷物杂粮;

2. 红豆、绿豆、扁豆、豌豆等杂豆及其制品;

3. 低脂或脱脂的奶粉、无糖酸奶、 纯牛奶等乳类;

4. 苹果、柚子、樱桃、桃子、草莓、火龙果、李子、雪莲果等水果;

5. 混合谷物面包、燕麦麸皮面包等高纤维或全麦型即食食品。



 五个信号催你查血糖

身体出现以下5个信号时,需要引起重视,检测血糖是否正常。

吃完没多久就饿

正常人胰岛素分泌在开始进餐后15分钟会有一个小高峰,进餐后1小时达到最高峰。

糖尿病患者会有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可能从餐后1小时延迟到2小时,导致进餐时血糖升高,吃完后血糖偏低。所以餐后2~3小时会出现饥饿、心慌、手抖、大汗等低血糖反应。

尿量增多,咽干舌燥

葡萄糖是渗透性物质,有利尿作用。人体血糖升高,可引起尿量增多,身体水分减少,继而导致咽干舌燥、饮水量增加。

如果出现多尿、口干、多饮的情况,可能是身体提醒需要去医院检查血糖的信号。




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

胰岛素不足会使机体无法转化利用多余糖分,导致体内血糖升高,还会增加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引起体重下降。

无论是否肥胖,如果短时间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并伴有多饮多尿症状,则需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皮肤瘙痒

血糖过高会刺激神经末梢,使患者产生皮肤瘙痒的感觉。此外,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可能出现真菌、细菌等皮肤感染的情况,也会表现为皮肤瘙痒,需要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视力变差

血糖过高时,负责调节人体视物远近的晶状体中水分会增多,其渗透压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晶状体变凸,可能引起一过性近视,表现为视力变差。

此外,长期高血糖可能引起很多眼部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白内障、青光眼等,因此当出现视力变差时,应及时到医院完善血糖和眼科检查。▲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