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马拉松扒光中国机器人的底裤?纯吹吗?(组图)

没有一点点防备,马拉松从“中产生活方式”变科技擂台了。上周末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专门开辟了两条赛道。

一条用于碳基人类跑者,另一条专供20名人形机器人硅基选手使用,互不干扰。

@南昌西湖发布

托机器人的福,这场马拉松获得了空前关注度,现场和网上的观众共享了一场状况频出但精神和技术皆可嘉的《硅基物种意志力之巅》。

冠军机器人用时2小时40分42秒,相当于业余跑者的中上水平。



这一时间也成为了跑圈的新标准,“跑过机器人,再说自己是马拉松爱好者”。

略显缺憾的是,网友替冠军向它的团队讨说法,怎么也不设计一个夺冠之后振臂欢呼的动作。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有的机器人跑起来如入无人之境,不知疲倦的样子让打工人想魂穿。

@zxc

有的机器人则是走出了像犯人被押解一样的步伐,需要人在后面牵着帮忙维持平衡。



围观群众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让场面更加抽象。

明明人家靠的是电,打气、加油这些上一代技术革命带来的习惯用语,该进化到将“充电”作为新晋鼓励口号了。

日子也是好起来了,大家都能对机器人指指点点了。

不仅评出了跑姿最帅型、提线木偶型、小碎步太奶型等各架势的机器人,还要锐评穿搭、身高、体重,让它们感受一下来自人类社会的恶意。

@一朵蒲公英

搞笑归搞笑,咱们跨物种的好朋友——人形机器人搞起马拉松,是认真的。

赛前热身、调试、起跑、途中、冲刺的各个环节,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不然很可能出岔子。

人类热身目的在于让肌肉、关节、韧带等提前适应运动状态,机器人的宗旨则是静,毫无活人感的那种的安详之静。

有躺在地上养精蓄锐的;有保持直立姿势不动的;还有头吊在支架上、被推着行进的,像是打工人在康复科做颈椎保健。

@北京日报

全场唯一的脸部拟真机器人,绊绊磕磕地调试着,笨蛋美女具象化到机器人身上了。

工程师勒紧命运的咽喉才避免了跌倒在地,运动能力看来还不太稳定。



另一位外观炫酷的选手,还没从推车上解放下来,就冲了出去,四驱风机战损一半、成了单边动力。

工作人员也被拖拽倒地,搞研发离不开大脑更需要耐造的身体。



为了防止相撞,机器人出发时会有一分钟左右的间隔。

隔壁人类挤在一块往前冲,这边机器人赛道一人要配三个工程师陪跑员,以处理可能会遇到的事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到了作为人形机器人元年的2025,这句话的含金量仍在上涨。

顺利起跑就能去搏一搏硅基界的运动大神,人从能站到会走少说得个把月,机器人则得在驱动方式、算法、硬件控制等方面不断打磨。

戴着防晒帽的选手在前拉后托的呵护下,开局还不错。

造价不菲、摔一跤成本高昂的机器人自然得护着,网友调侃工程师的命不是命,入职的时候可没说要跑马拉松啊。



宇树官方没有参加,不止一家公司买了宇树旗下产品,进行一番算法更改和开发后带着宇树机器人站上了起跑线。

其中一位在起跑时“突发抽搐”,工程师帮着把胳膊腿摆弄好了之后,它重新站起来、迈出了跑动步伐,二次启动成功。



人不可貌相这句话,也得到了应验。

山系穿搭的“黄衣男” 关节处粗壮、还有肌肉线条,有一番生命是旷野的味道。

给人感觉是个好苗子,结果走出了不太聪明的脚步。



反倒是小不点灵巧许多,脱离牵引绳自主行进,左顾右盼向观众行注目礼,一点不耽误脚下的功夫。

这位叫做“小巨人”的机器人,穿搭时尚又有未来感,荣获网友评选的最萌机器人称号。

不少人已经认命了,“竟然会对着一个硅基生物狂喊可爱”。



21千米的途中,遇到的事情就更多了。

对处于新手期的业余跑者来说,顺利完赛就值得庆祝,对初登马拉松赛场的人形机器人来说,更是如此。

20名参赛选手中,最终只有6人到达了终点,完赛率30%。



为了让“活爹”们跑完全程,人类使出了技术和心理层面的浑身解数。

电机运行、关节处驱动,都会导致温度升高,散热不良会影响整体性能表现,严重的话有死机、烧毁风险。

于是跟着跑的工程师时不时给机器人喷冷却剂,让人幻视球队队医给队员喷冷冻阵痛剂。



半路罢工的话,哄是没用的,硅基世界不吃情绪价值那一套,得拿出实打实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必然会到来的罢工是电量耗尽带来的,换电池就能解决。

机器人续航一般在2小时以内,拿了冠军的黑皮体育生“天工”就换了三块电池。

可能会到来的罢工则是机器人内部驱动系统或程序出现了问题。

能修则修,修不好则换。

“天工”突然倒地,工程师“抢修”之后又继续比赛了。

@整点儿新闻

第三个抵达终点的“旋风小子”,按照计时规则最后成绩是第四。

是因为它中途更换了四次,有罚时。比赛允许更换同型号机器人,一次罚时10分钟。

补给站不仅是给机器人准备的,也是给陪跑员准备的。机器人能换,陪伴左右的真人也是分批上场的,不然一场下来体力真吃不消。



为了避免机器人罢工,带有专业度的耐心和细心是极有必要的。

推它、拽它,只会起到反效果。一位“黑衣太奶”迈着小碎步不紧不慢,身后的人更是情绪稳定、脚步坚定。

“家里没老人可以买一个回去照顾”,在养老型机器人这种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出现前,想必人类还要老老实实伺候机器人一段时间。

@机器人猎坊

虽说春晚的时候大家调侃太奶不穿裤子,但到了马拉松赛场上,运动鞋得挑专业的。

专家介绍,机器人在跑动时脚踝和膝盖承受10-12倍体重的冲击力,脚和地面接触、关节缓冲都会带来极大的硬件冲击。

亚军穿了双29码的定制跑鞋,并加装了三个定位销,来缓解冲击力过大带来的结构损伤。

而当结构损伤不太影响跑步时,也能“带伤上场”。

英勇无畏的亚军在终点前一百米摔了一跤,头身分离,爬起来继续跑直到冲过终点。



完赛之后,机器人们纷纷累成了孙子,坐在轮椅上被工作人员推着走。

@青蜂侠

没有完赛的机器人,也各有各的归宿,等待检修或是迎来报废的命运。



在不少这场马拉松视频的底下,前排评论都有类似这样的一句话:就是比谁的电池容量大。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专业,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机器人马拉松更看重运动性能的实现和稳定。

根据技术专家总结,参赛机器人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是,关节的散热与稳定性、动态避障与导航算法的精准适配、复杂路况下的续航与可靠性。

为维持平衡,它必须实时计算未来几百毫秒内的重心、速度、姿态变化,并在极短的尺度内控制几十个关节协同动作。



在比赛之前,“天工”在训练中通过反复摔倒调整步态算法,跌倒后自主爬起的设计被评价为“机械生命的韧性觉醒”。

季军团队进行了大量的长距离测试,模拟不同的地形和环境条件。

这也就解释了办这样一场比赛的第一层原因。

实验室无法还原真实世界的复杂与不可控,在马拉松赛程中,能耗效率、散热能力、运动算法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暴露,也便有了优化方向。



而第二层原因,既与业内有关,也与围观大众有关。

多个参赛团队都表示,目标不只是完成比赛拿奖,更希望将目前的技术水平真实呈现给同行和外界大众。

对于前者,想传递、交流的信息聚焦于技术细节,比如人形机器人具体的形态、驱动方式、算法。

对于后者,一场比赛聚拢起大家的目光,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企业的精进方向被更多人知道,并可能被调动起持续的关注热情。



第二名和第四名所属公司的95后CEO,在比赛现场带货,“买一台回家租出去,四天回本”。

比赛后亚军本体被拍卖,1元起拍,56806元成交。

想要个减肥搭子的网友只能对着干瘪的钱包叹息,“你懂在最没有实力的年纪遇到最想守护的机器人的无力吗”。

CEO还介绍说公司在同步开发仿生脸机器人、灵活抓取机械手等产品,计划在文旅、导览以及个人消费等市场布局。

@财经网科技

与此同时,有人觉得洋相百出的场面让机器人祛魅了,路都走不利落,离设想中的做家务、养老、当娱乐搭子,还差十万八千里。

但新技术问世的时候,总不可能是十拿九稳、完全符合预期的。

它的魅力在于颠覆,在于不可能的设想逐步落地,以及和一代人的共同成长。

有网友拿出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通车时的历史趣事,当时有一辆马车和火车赛跑,马车赢了火车输了。

放到今天,历史在重演,只是技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新华社快看

科技的进步总是伴随着认知的重塑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前只出现在实验室的具身机器人,从去年开始频繁在日常生活中露脸。

学校开学、门店剪彩、活动开场,时不时能见到人形机器人,太奶还直接去了春晚耍手绢杂技。

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机器人爆款视频,前后空翻、跳舞、骑自行车、接拿物品,拟人化互动和高难度动作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它们究竟能发展到什么样子。

平日里嘴上淬了毒的网友,这两天看着机器人勇闯赛道,甚至还会留下一句“摔倒不是它的黑历史,而是来时路”。

大家期待着,下届能摆脱遥控,让机器人全程自主跑动,考验它的多模态大模型、算力、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实时推理能力。



在马拉松比赛前,人形机器人世界杯就引起了一波关注度,在场上摔倒的机器人球员爬起来继续踢球。

没有参加此次马拉松的宇树,表示正在筹备五六月举行的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不少人已经在期待到时各公司王牌机器人的对决了。



炫技式研发和场景驱动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对立的。

业内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能不能进入巡检、安防、配送等高负载场景,跑步能力只是开始。

看似在炫技,实际上通往的是未来。

这两天很多网友传播着工程师在机器人旁边陪着跑的图片,配文“机器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工业、医疗、家庭服务等垂直领域里的刚需,等待着人类和机器人一块去实现。

站在多年后回溯,说不定会感慨——

“起初,人类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马拉松赛事......”
虽然路边的围观群众都觉得这挺欢乐,但一看到直播画面,马上就有人开始惊诧质疑,有滤镜破碎的,有终于祛魅的,还有不少直呼上当受骗,还得沉淀的。

 
比如有网友就发视频,你这机器人都有遥控器,这还能叫机器人?画饼的时候可不是这么画的。

也有一些网友、境外媒体说,就这一动就倒的水平,还遥遥领先?就知道什么宇树都是CG骗人,甚至说这是扒开了中国机器人底裤,果然是啪啪打脸,一地鸡毛。



该说不说,你要就从表现来看,这确实跟此前大家对机器人的幻想有点反差。

 
但如果你就此对机器人大失所望,粉转黑了,那我觉得这结论还真下得为时过早。

这么说吧,首先,这个比赛参赛的队伍很多,但因为参赛门槛没很高,所以不少其实就只是来晒晒脸,混眼熟的,甚至有些干脆就是个人爱好者。

要拿这些的翻车案例,证明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垃圾,那就完全逻辑错误,属于轻率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以偏概全了。



比如这次比赛虽然声势浩大,但像宇树这种龙头压根就没来,人家这阵正忙着搞机器人格斗呢。

 
至于那些宇树机器人翻车的案例,其实是因为这几个参赛团队自己买的宇树机器人,但没有使用宇树算法,而是用的自己的。



另外,最终得第一的天工,正好就是主办方自己生产的机器人。而这个比赛里,真正自己在做产品级机器人,又自己适配算法的,只有少数几家。

 
换句话说,这比赛就是给天工等前几名秀肌肉的,盯着其他小队的翻车案例来喷宇树,纯属哭错坟。

人家宇树压根就没来,黑子搁这儿搁这儿呢?



除了逻辑上的问题,这些网友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其实也有点盲点。

 不少网友都说拿遥控器不算机器人,甚至有拿玩具遥控车来类比的,但这个类比并不恰当。

跑步虽然是人形机器人最基本的功能,但实现起来比玩具车难得多的多。



主要人形机器人的自由度太多了,比车辆只需要驱动四个轮子转,机器人光下肢就得14个自由度要协调,再算上手臂和躯干动作就更复杂了,而要控制这些身体部件,就更难了。

 要让车轮子转你给电就行,但要让几十个自由度的东西听你的话,这种纯线控制就不得行,甚至传统拉格朗日方程和牛顿-欧拉方程都难办,得靠更复杂的动力学建模和算法。



就算你终于能操控机器人每个关节按你的想法转了,平衡也是个大问题。汽车这玩意只要有四个轮他就稳当,但机器人他就俩脚,重心还高,能站住就不错了。

 而要让他跑步,就得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出现,还得在整个过程里都保持平衡不摔跟头,这既要用到质心(CoM)轨迹预测,又要考虑零力矩点(ZMP)动态调整来实现稳定性,还得研究明白怎么才能在非结构化地形(如斜坡、碎石、泥地、草地),地面摩擦系数、障碍物碰撞等外部扰动情况下都能瞬时反馈,在毫秒级完成关节参数解算(如位置、速度、加速度),实时修正模型预测结果。

一句话,这玩意跟做玩具车,玩具模型机器人压根不是一个难度等级。就像你会手搓窜天猴,不等于你能把活人送上月球,再活着送回来。



所以说,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就直接否定,这并不理智。高自由度的人形机器人控制,一直是工业和算法领域的巅峰级挑战,能做到跑步21公里已经不错了。

 毕竟你想想,在由中枢神经调集数千万肌肉纤维,实现精准操控的碳基生物界,能实现双足奔跑的动物也就那么几个。

那有差友就要问了,合着你是纯吹子啊,明明跑的这么抽象也能吹。



还真不是。虽然这里面确实有的机器人跑的很抽象,有的根本就是在走路,有的脑袋都跑掉了,但也有很多人从这场比赛中看到了期待,看到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因为比起这些失败的案例,天工Ultra、小顽童N2、行者二号这些能完成比赛、甚至跑出不错成绩的选手,也同样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核心技术——比如电机功率密度、运动控制算法、动平衡上实打实的进步。

要跑完这21公里,对机器人来说意味着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这对机器人的续航,部件,算法都是很大考验。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就说:“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

该公司首席技术官唐剑也认为,这比赛的主要目的是测试机器人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当于以后机器人7× 24小时连轴转的体验服。

 同样拿到奖牌的行者二号团队表示,参赛并不是为了拿名次,最重要的是为了验证他们的技术。比如能否不换电池从头跑到尾。因为续航能力是困扰机器人领域数十年的问题,能解决这个问题,意义比跑马拉松拿个名次大的多。



实际上,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初期,都伴随着各种不完美、甚至是可笑的尝试。

 举个例子,1894年,法国办了世界上第一场竞技赛车比赛,参赛的21辆汽车里蒸汽机和内燃机都有,比赛现场也是相当抽象。

几十公里路上各种车祸,有的车一出发就断轴,有的车跑一半轮子掉了,有的蒸汽机爆炸了把驾驶员送进医院,现场撞了不少行人还撞死三条狗,最后完成比赛的第一名居然是个蒸汽拖拉机。



再比如,20世纪初美国有很多飞行器比赛,单翼机,双翼机,三翼机,甚至五翼机还有各种有创意的飞行器设计都来参加,而这里面发生的抽象事也不少。

1910年代,桑托斯杜蒙设计的“蜻蜓”飞机(Demoiselle)因重心后置,着陆时极易前翻,被法国记者戏称为“翻船”。1920年代,特技团体“13黑猫”为吸引观众,明码标价制造事故。

 1925年普利策比赛期间,一名16岁流浪汉试图扒飞机前往拉斯维加斯,这人在90英里/小时风里中被吹光了衣服,仅剩“袖子和领子”;



1927年达勒赛中,15支队伍因导航失误、燃料不足或机械故障相继坠海,仅2架抵达终点;

1931年汤普森杯冠军Lowell Bayles在创纪录飞行中因油箱盖脱落或机体震颤失控坠毁;1930-1932年,Granville Gee Bee系列飞机虽以速度闻名,但多名获奖飞行员接连丧生。

 如果只看这些赛事结果就断言,那很容易得出汽车不如马车,内燃机不如蒸汽机,飞机是非常危险的杂耍这种结论,但这在现在看来无疑是非常荒谬的。



该说不说,从春晚机器人的全民爆火,大赢特赢,几个月来投资人的追捧,到近期部分投资人的质疑,再到这次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以后许多网友的唱衰,这前前后后的心态变化都有点不太理性。

 但要我觉得,咱还是不妨多一点乐子人的心态看热闹,少一点速胜论或投降论的极端情绪。



批评是必要的,它可以鞭策行业别光画饼,要拿出真东西。但过度悲观,因为一场比赛就上升到扒底裤、一地鸡毛的程度,那就有点反应过激了。

 总之,笑归笑,喷归喷,咱也要看到那些埋头苦干的工程师们正在努力把“抽象”变为现实。比起无脑赢麻或者唱衰,不如给技术点时间,也许下一次比赛,它们就能跑得更稳更快。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机器人能不能从抽象马拉松到走进千家万户,也不是一场比赛就能定型的。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