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击袭警通报系伪造?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图)

日前,网传某地发生一起枪击袭警事件。根据网传的一份《警情通报》显示,4月22日某地发生枪击袭警事件,有人员伤亡。

“法度law”注意到,该份通报的格式、措辞均有不规范之处,且无发文机关及日期等要素。

经过反复检索,未发现涉事某地官方发布过此通报。

4月23日,“法度law”也曾多次致电该地两级公安部门,但未果。



网传《警情通报》,是否真实存疑

据检索,此前已有多例伪造警情通报的案件。

去年10月,杨某在其微信好友的朋友圈中看到一条涉及北京某地居民新闻,为在网络平台博取关注,其未经核实就从网络平台发布“北京警方已经立案侦查”的“警情通报”,引起公众关注评论,后被行政拘留。

去年11月,王某在微信群散布一则虚假警情通报,谣言发出后,王某林随即转发至其他微信群中,引发多人关注讨论。二人均被行政处罚。

律师解读

若伪造警情通报,可能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律博士赵琮律师,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监事会主任王亚伟律师均告诉“法度law”,谎报警情并传播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王亚伟律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中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赵琮律师表示,与传统的造谣手段相比,伪造成“警情通报”的虚假信息有更高的欺骗性,容易使网民信任并继续传播,进而导致浏览量、转发量较高,造谣者因此也更容易触犯刑法的红线、承担刑事责任。

赵琮律师说,警情通报的顶端一般均带有警徽样式。相比于“蓝底白字”的外观,警徽标志是警情通报具有公信力的核心要素。使用虚假警情通报的造谣者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也构成对警用标志的不当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人民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为人民警察专用,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持有和使用。违反前两款规定的,没收非法制造、贩卖、持有、使用的人民警察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部分以往案例显示,有造谣者到案后称,其制作的虚假警情通报系使用剪辑软件、剪辑app中提供的模版形成。若该情况属实,则相应剪辑app的运营公司同样构成对警用标志的不当使用,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赵琮律师提醒,一方面,运营公司未经允许,擅自将人民警察警用标志挪作商用,混淆了商业娱乐与法律的界限;另一方面,剪辑app的运营公司明知警情通报模板可能被用于编造虚假警情等违法活动,仍提供相关模板,若造成损害后果,或将同样承担法律责任。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