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火消逝的图腾 千年地标竟成政治炮灰(组图)

据凤凰卫视报道,俄乌停火和谈无比艰难,战场上搏杀愈发激烈。漫长的战争中,生命财产损失无数,曾承载着俄乌双方共同记忆和荣誉的地标,也已几乎被抹杀殆尽。其中一些已经穿越了漫长的千百年,但是要擦除它们却只需要顷刻间。



Part.1

俄乌较量,沙场上战火纷飞,文化领域的战斗也同时打响:乌克兰人仔细检查着一切与俄罗斯或苏联记忆相关的文化符号,一场“去俄罗斯化”的运动在乌克兰如火如荼的进行。



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第聂伯河右岸,伫立着一尊高60多米的巨大的纪念碑,1981年,为了纪念在卫国战争中阵亡的士兵而建,被称为“祖国母亲”。这座比纽约自由女神像还高的纪念碑,是基辅最著名的地标。

俄乌冲突后,乌克兰人投票呼吁将苏联的象征符号从基辅地标中除去。2023年8月,“祖国母亲”纪念碑上的苏联国徽被撤走,取而代之为乌克兰国徽。



军事专家 萨苏:

这座原象征苏联的雕像因乌克兰“去俄罗斯化”政策面临拆除压力。因其特殊朝向,正对东方莫斯科方向,当地民众提出折中方案:保留雕像优美造型,将盾牌上的苏联国徽替换为乌克兰国家标志,使这座承载着童年记忆的雕塑转型为“乌克兰母亲”形象,既延续历史文脉,又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从“祖国母亲”变为“乌克兰母亲”,乌克兰人认为,这是他们追求独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然而 ,被更换或拆除的地标不仅仅只有这一座。



2022年4月26日,位于基辅市中心、象征俄罗斯和乌克兰友谊的大型雕塑被拆除。这座雕塑立在“人民友谊拱门”下方,描绘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工人高举着苏联友谊勋章的场景,是1982年苏联送给乌克兰的纪念苏联建国60周年的礼物。



拆除当天,围观的数百人高喊着“荣耀归于乌克兰”,这座雕像的设计师也在一旁驻足观看。



军事专家 萨苏:

86岁的设计师米洛罗德斯基亲睹拱门拆除时坦言,“这是正确决定。”作为这件作品的创造者,目睹亲手设计的“孩子”被拆解,老人眼中难掩痛惜。但在乌克兰“去俄化”的政治洪流中,这番话也许有一点言不由衷,也许是发自内心。

在俄乌激烈交锋的境况下,乌克兰人民对俄的仇恨愈加深重。那些曾在乌克兰土地上,留下过辉煌功绩的名人雕像也被摧毁,包括备受世人尊敬的朱可夫元帅的雕像。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乌冲突令乌克兰生灵涂炭,深度俄化的东部重镇哈尔科夫也被反俄浪潮席卷。当战争催生的焦虑与仇恨无处宣泄时,连朱可夫元帅雕像都成为民族主义者的泄愤对象——这位苏联军事家的铜像,在“去俄化”的狂飙中沦为政治标靶。

朱可夫是苏联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指挥了斯大林格勒等重大战役,并率苏军攻克了柏林。二战结束后,朱可夫曾任苏联国防部长。



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欧阳向英:

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神,是二战中从斯大林格勒血战至柏林的传奇统帅,朱可夫几乎指挥了所有战略决战。没有他率领的苏联红军浴血拼杀,今日世界秩序或将重写。然而,当这位卫国战争英雄的雕像在乌克兰被推倒时,人们目睹的不仅是历史记忆的撕裂,民族主义的感性复仇,正在吞噬对文明遗产的理性守护。



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怒斥推倒朱可夫雕像是犯罪行为,称这是对苏联历史和朱可夫战胜法西斯起决定性作用的亵渎,并已经立案调查。

军事专家 萨苏:

历史文化印记是你想消除它,也消除不去的,因为它本来就在历史中存在,但在战争时期,敌对双方之间的仇恨都会用各种方式体现出来。

Part.2

早在2019年6月,哈尔科夫朱可夫元帅雕像就曾在乌克兰激进分子的抗议示威活动中被拆除过一次。不过,当时的哈尔科夫市政府很快就把朱可夫雕像恢复了原样。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于润生:

当朱可夫雕像在哈尔科夫遭亵渎时,历史亲历者与新生代正经历认知地震。老一辈苏联时代过来人目睹精神图腾被辱,半生信仰瞬间崩塌;而仇恨教育浇灌的年轻一代,仇恨俄罗斯。这场文化清洗风暴,既撕扯着历史亲历者的心灵,又在新生代脑海中镌刻下新的认知坐标。

乌克兰几乎无差别式地拆除与苏联有关的一切雕塑,不仅是因为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俄乌冲突不断,与此同时,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旧怨也从未消减。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强推农业集体化,酿成乌克兰“大饥荒”的惨剧,数百万人饿殍遍野。此事件被乌克兰定性为“种族灭绝”,与俄罗斯的历史阐释形成尖锐的对立。这道深重历史伤痕,持续强化着乌克兰社会对苏联意识形态的深重积怨。

新仇叠加旧怨。乌克兰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去苏联化”,与此同时,也试图将乌克兰城市的缔造者从记忆中抹去。



2022年12月28日,夜幕之中,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雕像被高高吊起、移除,结束了它在敖德萨断断续续122年的伫立。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称乌克兰当地政府“像黑夜中的罪犯一样”,这种行为是在“篡改历史”。

军事专家 萨苏:

叶卡捷琳娜二世堪称沙俄最耀眼的帝王之一。在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眼中,这位女沙皇是帝国版图的铸造者,她以征服者的姿态将南方领土纳入俄疆,其雕像矗立之处正是被征服的土地。然而正是这位征服者,以远见卓识缔造了敖德萨等明珠城市,她的治世蓝图反成为这些城市存在的理由。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她在位期间,一手建立了今日乌克兰南部的多座城市,以敖德萨、赫尔松为代表的一系列重镇迅速走向繁荣,拱卫着俄罗斯帝国的南部腹地。

1874年,为了纪念敖德萨成立100周年,当地人提议修建叶卡捷琳娜二世纪念碑。1900年5月6日,叶卡捷琳娜二世雕塑被树立在敖德萨市中心,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之一。



1920年,布尔什维克政府将其拆除,2007年敖德萨市政府将其恢复。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呼吁拆除这座雕像,谴责它是乌克兰被俄罗斯压迫的象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于润生:

对待叶卡捷琳娜雕塑,文化精英秉持“为艺术而艺术”的超然姿态,主张保留这座历史见证。而普通民众更关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承载的政治隐喻,这座沙皇铜像,既是帝国荣耀的纪念碑,也是乌克兰被殖民历史的耻辱柱。当国家挣脱苏联桎梏,雕塑的政治属性早已超越审美价值,成为民族身份重构的必争之地。

叶卡捷琳娜二世雕塑曾被立在了敖德萨城市景观视线的主要汇聚点,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欧洲最佳雕像作品”证书,吸引着无数人前来驻足观望。



俄乌冲突爆发后,敖德萨作为俄罗斯制约乌克兰海上力量的关键城市,数次遭俄罗斯导弹袭击。敖德萨人把仇恨转嫁于这座雕像上。



2022年9月,位于敖德萨市中心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雕像两次被溅满了红色油漆,底座还被刻上了“凯瑟琳等于普京”的字样。11月,一个红色头巾罩在雕像的头上,右手还放了一根绞刑用的吊绳。12月,叶卡捷琳娜二世雕像最终没能越过政治争议,在数万敖德萨市民的呼声下被推倒,如今被藏匿于博物馆的巨大盒子里。

军事专家 萨苏:

它这种摧毁在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看来,可能是为了维护乌克兰自己的文化,但在外界看来,这种行为就是对这段历史的否定。



乌克兰文化部表示,2022年期间,乌克兰境内拆除了与俄罗斯相关的145座纪念碑,其中还包括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普希金的雕像,以及“无产阶级文学之父”高尔基的雕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于润生:

当纪念碑被视作文化符号时,任何损毁都难免被斥为文化破坏。但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论断,恰恰揭示了极端境遇下的价值排序,政治选择往往凌驾于文化审美。艺术诚可贵,审美价更高,若为政治故,二者皆可抛。

Part.3

而对那些不可拆除的,乌克兰人开始了改名运动。

2022年4月6日,乌克兰最高拉达开始审议关于禁止在乌克兰使用与俄罗斯历史和俄罗斯著名人物相关的地理名称的法案。议员称,这一法案的通过将有助于“乌克兰民族”的壮大。



据乌克兰文化和信息部统计:俄乌冲突以来,至少有超7000处地名被更改。而在2014年至2022年期间,乌克兰政府重新命名了900多个城市、乡镇和村庄,更改了约5万条街道的名字。

军事专家 萨苏:

战争时期,俄乌双方都在刻意强化族群差异,这种对独特性的标榜有时候是客观的,有时候是盲目的。当国家机器为凝聚战斗力启动意识形态引擎时,历史记忆与民族叙事便可能驶向极端化的轨道。

基辅市议会制定了一份可以重命名的清单:包括以19世纪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命名的广场与地铁、以贝加尔湖为名的街道等。

乌克兰西部的捷尔诺波尔市已将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大街重新命名。加加林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象征了苏联时代的航空成就。

另外,一些支持乌克兰的政治人物也在这场改名运动中受到青睐。在英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亿英镑的武器后,敖德萨一个村庄决定将一条以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名的街道改成英国前首相的名字“鲍里斯·约翰逊大街”。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从民间到国家层面,都在宣扬在文化上与俄罗斯切割,来表明其亲西方、反俄的这种立场,“逢俄必反”的政策在全乌克兰社会扩散。

Part.4

乌克兰并非是第一个进行这种历史清算的国家——美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争论内战时代纪念碑的重新命名问题。这也不是乌克兰第一次采取这类行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是众多重新命名街道并拆除带有苏联符号雕像的东欧国家之一。

2015年5月,乌克兰时任总统波罗申科签署了一系列法律,实行所谓的“去共产主义化”,勒令乌克兰全国各地清除所有共产主义纪念碑。在此框架下,乌克兰超过1200座列宁雕像被推倒。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政府掀起“语言去俄化”运动,强制只能使用乌克兰语,更勒令全国媒体完成俄语频道关停、俄语报刊改版,连娱乐节目也难逃此劫。

俄乌冲突期间,乌克兰也在加速建立自己的英雄文化。

一位名叫亚历山大·马齐耶夫斯基的乌克兰士兵,被泽连斯基授予最高荣誉“乌克兰英雄”称号。在俄方公布的视频里,这名士兵在被俄军俘虏后,毫无畏惧地高声宣称“荣耀属于乌克兰”,随后遭到枪杀。为了纪念英雄,乌克兰多地树立了马齐耶夫斯基纪念碑,雕像几乎完全复制了马齐耶夫斯基生命的最后时刻。



军事专家 萨苏:

“荣耀归属于乌克兰”的战吼,不仅凝聚着前线战士的抗争精神,更催生出马齐耶夫斯基塑像这一文化地标。当敖德萨以清除苏联政治遗产的姿态拆除历史雕像时,官员的宣言掷地有声,“我们并非后苏联时代的延续,而是独立乌克兰的缔造者。”通过重塑文化符号来宣示国家的独立主权。



然而,当乌克兰在建立属于自己的纪念碑文化符号时,俄罗斯用炮火摧毁了乌克兰文化纪念碑。乌克兰基辅州西北部博罗江卡,这个安宁的小镇曾完好的伫立着乌克兰著名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的雕像。俄乌冲突后,博罗江卡满目疮痍,舍甫琴科雕像也被炮火殃及,他的前额还遭到俄军的枪弹射击。



军事专家 萨苏:

这位乌克兰诗坛巨擘的雕像,历经斯大林时代政治风暴与纳粹铁蹄的考验始终矗立未倒,却在俄乌冲突中被子弹贯穿,背后是残破的公寓楼。这组震撼影像,被乌克兰当作文化伤痕的明证,破碎的不仅是城市建筑,更是民族的精神图腾。

战争让俄乌共同的文化与历史记忆割裂,战争更是让乌克兰的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害。2023年7月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证实超270处乌克兰文化遗址遭到破坏。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乌冲突的重压下,两个民族的兄弟情正遭受深度侵蚀。曾经的血脉相连,如今沦为世仇冤家,安全与政治领域的对抗烈度,已蔓延至文化记忆场域。当历史叙事沦为政治工具的附庸,那些承载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便成了民族仇恨的牺牲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