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由豆包生产,提示词:家电,顾客关税战不是一道宏观数据加减法的考题,而是一张从微观到宏观的庞大考卷,而且是一场难度很高的闭卷考试。
美国特朗普政府挑起关税战以来,扩大国内消费作为应对之策的声音很高。其中的逻辑很简单,美国人不买中国人买,以庞大的国内市场接盘“出口转内销”。
这一破局思路的确有宏观数据支持。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及权威媒体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为5246.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8万亿元。同年,中国社零销总额为48.79万亿元,同比增长3.5%。对美出口总额仅占社零销总额的8%。理论上讲,保持社零销总额4%左右的年增长率,哪怕对美出口归零也能靠内需补上缺口。
宏观数据的加减法看上去解题不难。可是,现实果真如此吗?
01
经济问题,不能离开微观谈宏观,消费领域尤其如此。没有微观的供需匹配,就没有消费增长。可是,微观领域的消费行为,不是宏观数据的加加减减。
我需要的是面包,你供给的是袜子,我当然不会买。我一天就吃三个面包,你再增加多少面包,我也不会买。前者是供需不匹配,后者受限于边际效应,这些都会影响具体的消费决策。这些消费决策上的“坎”,宏观数据无法显示,却会直接影响“出口转内销”的市场前景。
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中,消费类商品的确是绝对主力。但是,这些商品的供给是匹配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能否“出口转内销”,取决于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

图/图虫创意
以对美出口额中占比16.5%的六大家电商品(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为例。近年来,国内家电市场因房地产低迷等因素影响,消费增长大幅放缓。直到去年靠第四季度的高增长,逆转了颓势,实现全年同比增长5.9%。
但是,这并不是市场趋势的逆转,而是大规模国补政策补贴的“大力出奇迹”。国补出台前的1—7月中国家电零售市场规模为4722亿元,同比下降4.3%。8月份后,政策发力推高了数据。12月达到高潮,同比增长23.4%。
不过,补贴政策刺激很难持久。家电总体上属于边际效应很明显的消费类别,补贴刺激消费的作用是暂时的,尤其是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大家电”,价格再便宜,家里也放不下多余的。目前补贴效应的退潮已初露端倪。2025年1—2月,冰箱、电视机的内销同比增长仅5%左右,洗衣机同比增长9%,“大家电”的补贴拉动已经放缓。
补贴政策持续发力的情况下,增长已然趋缓,政策退出后,增长还能持续吗?内需趋于饱和的市场态势不会因为政策刺激而改变。“一个萝卜一个坑”尚有富裕的国内市场,消纳“出口转内销”的增量空间,即便有也很有限。
出口美国的六大家电品类中,比“四大件”更难乐观的是“两小件”。吸尘器和微波炉更是属于补贴都拉不动的品类。微波炉因所谓的“健康顾虑”等因素,销售连年走低。吸尘器本来就比较小众,今年来更是因为扫地机器人等新产品挤占了市场份额,沦为边缘。这两大品类的国内供给主要是为外销匹配的,“出口转内销”的市场空间十分逼仄。

图/图虫创意
这种内需和外需之间脱节的情况,在对美出口的消费商品中并非个例。比如占对美出口5%左右的玩具,在如今国内低生育率的市场状况下很难指望内销有多大的增长。再如,占比11%的日用杂件中的很多小玩意儿,诸如很“网红”的竞选纪念品、圣诞节装饰品,几乎都是为美国市场定制的商品,难言内需。
另外,占比不高但增长迅速的新能源车及相关产业链产品,情况比较特殊。新能源车本质上是替代型消费,多卖一辆新能源车,就少卖一辆油车。所以,这类产品“出口转内销”的内需增长,要付出“一减一小于0”的额外成本。
总之,在对美出口商品“出口转内销”的市场预判上,宏观数据简单的加减法不足为凭。单一市场的消费市场趋势预判都很难准确把握,何况是差异巨大的内外之别?
对中国消费内需增长潜力高度乐观是一回事,对美出口商品的内需匹配是另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况且,还要考虑对美出口受阻对国内消费力的负面影响。
02
市场需求内外有别,源于经济红利的消费能力是内外相连的。
过去40多年,中国的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外需”和“内需”无法割裂。对比历年对外贸易总额和社零销总额之间的数据,两者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外贸好则国内消费力旺盛,反之则是国内消费疲软。
最显著的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受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度大减14%,社零销总额增速也从上一年度的21.6%跌至-0.5%。
当然,全球经济危机对国内消费力的冲击,肯定比中美贸易的局部冲击要严重得多。但是,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占外贸总额的11.7%,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15%,中美贸易顺差更是总贸易顺差的30%,影响也不容小觑。
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社零消费总额从上一年度的同比增长8.9%下降到8%。不到1个点的降幅当然在可承受范围,但这对应的是中美贸易额下降14%,而且这一下降仅仅维持了一年。如果这次关税战导致更大比例、更长时间的中美贸易滑坡,对国内消费力的影响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实,外需带内需的正相关性并不难理解。我国的“消费版图”和“外贸依存版图”高度重叠。粤、苏、浙、鲁四大经济强省,既是外贸主力,也是消费主力。外贸受凉,消费就会感冒。

图/图虫创意
这种联动效应也并不是沿海经济强省的“专利”,四川和河南两大内陆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会受到波及。川、豫两省的外贸依存度和贸易总额相对较低,但是出口的对美依赖度高达20%以上,高于所有东南沿海省份。而且,这两个省份的出口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美出口额虽然不高,从业的劳动人口并不低。就业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无需赘述了吧。
因此,中美贸易一旦遭遇重创,对内需消费力的直接冲击并非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总之,关税战阴影之下,对内需市场的消费力增长不能盲目乐观。用社零总额强劲增长的历史数据,套中美贸易的大变局,是毫无前瞻性的“算死账”。数千亿美元的对美出口受阻对国内消费力的冲击,即便以最乐观的估计,也很难得出国内消费保持正增长的结论。
没有消费力的增长,内需市场如何接盘数千亿美元的“出口转内销”呢?
03
总而言之,大规模的“出口转内销”不能简单地用宏观数据加加减减来算账。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非常复杂,涉及面很广,实际可能付出的经济代价远比贸易量的表面数据要高得多。
比如,对相关行业的产能冲击。部分对美出口的大宗消费品,本身就有产能过剩之虞。像家电产品,2024年国内空调总产能在2.8亿台左右,内外总销量1.8亿台上下,近亿台产能过剩。电视机、洗衣机的情况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要是大量出口产能“刀刃向内”,国内家电产业将会“卷”无可卷,不得不采取“降本增效”。由此产生的“经济账”要算,却又很难算得清。
再如,投资者信心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影响。关税战不仅撼动了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还会波及地缘政治、地区安全局势。由此衍生的种种不确定性无疑会在资本市场放大,对金融系统的承压能力更是严峻考验。

图/图虫创意
还有关税战对中国出口环境的“外溢效应”。虽然是中美两国“神仙打架”,但是其他主要贸易伙伴难免担心中国出口商品另辟市场“殃及池鱼”,从而采取一些过激的贸易保护政策。
所有的经济代价,最终都会向消费传导,消费者永远是经济的终极埋单者。因此,对我们而言,关税战不是一道宏观数据加减法的考题,而是一张从微观到宏观的庞大考卷,而且是一场难度很高的闭卷考试。如何在中美贸易大幅下滑的不利条件下提高国内市场的消费力,是这张考卷上的一道题,而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