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还是来了!美国极限施压,又怎会放过光伏?!这场关税战、贸易战中,加诸于光伏行业,已经令人发指,不可理喻!有人说,关税税率有多疯狂,背后所折射的,就是特朗普对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有多绝望。诚哉斯言!

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太阳能电池最终的肯定性裁定,将征收创纪录的高额“反倾销税(AD)”和“反补贴税(CVD)”。
美国商务部最终认定,从上述四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正在构成对美国市场的“倾销”,所以,要加征所谓的“反倾销税”。

与此同时,在针对上述四国的“反补贴税”调查后,美国商务部还认为,这些国家的企业均接受了中国政府的“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美国商务部首次在“反补贴税”调查中做出企业接受跨国补贴的肯定性裁定,在此之前从未发生过。
01“双反”大棒,挥向哪些企业?来自美国商务部的公开信息显示,柬埔寨的一些光伏企业,将面临创纪录的税率,最高可达3500%!
这个数字,一定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税率最高纪录了。赶碳号甚至认为,如果哪一天毒品在美国合法化,估计都开不出这么高的税率。
反过来看,也能证伪特朗普的逻辑,35倍于商品价格的税率,究竟是怎样的不堪一击!
试问,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或企业,为了抢占另一国的市场,为了冲毁另一国的某个行业,会对本国的商品进行高达35倍的补贴?真要这么干,真要舍得让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占35倍的便宜的话,恐怕用不了几天,自己就赔个精光,破产倒闭。那么,如果35倍的逻辑根本不成立的话,为什么要征3500%的税呢?
除了对中国制造的恐惧,除了打压中国而不可得的丧心病狂,再也找不到合理解释!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反过来看。我们开放自己的市场,让美国货来冲击好了,看看美国能补贴多少?苹果?英伟达,还是天然气?都行。如果为了冲垮我们的化石能源,完全也可以多借点美债,来补贴本国的石油天然气,向中国出口、倾销啊?恰恰相反,美国一直在干着高价向欧盟、日韩出口天然气的生意。
除了柬埔寨比较极端以外,美国针对泰国和越南一些企业“双反税”的最高税率,也超过了800%。针对马来西亚的光伏企业,税率相较更低一些。但是,马来西亚现有产能基本为相对老旧的PERC产能,较难满足输美电池片需求。
这些新裁定的双反税,再叠加特朗普之前实施的10%“互惠关税”、201税等,对于东南亚光伏产能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东南亚四国光伏企业税率情况;来源:美国商务部
就此,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请愿团体的首席律师蒂姆·布莱特比尔向媒体表示,这一裁定可以视作美国太阳能产业的重大胜利。他说,超过3500%的关税,是他有生以来所见到过的最高税率了。
布莱特比尔认为,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改变供应链从而避开美国的贸易限制,这是“作弊”,损害了美国企业并导致了美国太阳能行业的失业。
这种鬼扯的说法估且一听,谁在通过不公平的贸易工具、关税大棒来作弊,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人类历史上的高额关税纪录,同样也是现在的这个全球麻烦制造者——美国所创造的。1930年,美国通过臭名昭著的《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在当时把两万多种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抬升到59.1%。这一法案导致全球贸易萎缩了66%,并成为1933年全球大萧条的重要诱因。
02一个月后,ITC将决定四国光伏的命运美国商务部表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必须在2025年6月2日之前做出最终的损害裁定。如果ITC做出了最终损害裁定,美国商务部将按上述税率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裁定。这样,这件事就会实锤,不会再有任何改变了。当然,如果ITC万一否定,上述终裁仍然无效。
美国商务部所说的ITC,是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并非是那个全球组织ITC。真要交给WTO下面那个ITC来裁决,美国估计有一百个案子能输一百次。
近年来,美国ITC做出的涉及中国的裁定中,中国企业输的赢的案例都有。其中,有利的裁定有以下几起:
玻璃葡萄酒瓶“双反”:
今年2月4日,ITC对进口自中国的玻璃葡萄酒瓶作出反倾销否定性产业损害终裁,裁定涉案产品并未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
铝型材“双反":
去年10月3日,ITC对进口自中国的铝型材作出反倾销、反补贴否定性产业损害终裁,裁定美国商务部终裁裁定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的涉案产品并未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因此,美国商务部不会对中国铝型材颁布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令。
当然,针对中国企业不利的裁定更多:
混凝土钢筋"反倾销案":
2024年11月15日,美国ITC对进口自中国的混凝土钢筋作出第四次反倾销日落复审产业损害肯定性终裁。
横格纸双反:
2023年7月27日,美国ITC投票对进口自中国的横格纸作出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产业损害肯定性终裁。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大部分裁定都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的国内政治、产业利益等等,所以说并不一定完全基于公平、公正的贸易原则。当下,特不靠谱横行,对ITC的终裁,东南亚四国相关企业当然要积极沟通、争取,据理力争,但不宜抱太大期望。
03大国光伏,今后如何出海?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本土的组件进口中来自东南亚国家的进口额为125.1 亿美元,占其总进口额151.27亿美元的82.7%。
另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2024年美国光伏组件进口总量为48.7GW,其中东南亚占比已下降至65%,中国直接出口占比则反弹至12%(约5.8GW)。另外,中国企业通过墨西哥、土耳其等第三国转口的规模则达到8.3GW,占到美国进口量的17%。
关税重压之下,东南亚产能皆苦。但是,仍然有幸存者偏差。
比如,产能主要在越南的无锡光伏企业——博达新能,在同行们经受重税的时刻,却一直能大赚特赚。方法众所周知,不展开了。不过,博达新能这样的野路子,并不适合绝大部分光伏企业。赚美国人的钱,一定要站着把钱挣了,这样我们的腰板才会硬,我们的底气才会足。
那么,如果在6月2日ITC终裁之后,东南亚四国光伏产能团灭这后,中国光伏的全球化,接下来又该如何求解呢?
现在,中美贸易战正处于胶着状态。
从短期看,特朗普启用90天的豁免期。在一个月后万一结果不利,那么在未来三个月以内,我国光伏企业仍可以通过向印尼、老挝等地采购光伏电池来进行短暂过渡。
从中长期看,不管中美贸易战的结局究竟如何,从中长期看,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化必须要分散投资风险,至少不要身涉险地。
到美国去,对少数企业来说,是一种解法,代表企业是阿特斯、晶科能源等。阿特斯5GW组件已于2023年投产,5GW HJT电池预计今年投产。另外,2024年9月,阿特斯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储能电池工厂也已经开建。仅上述三个美国项目,阿特斯的总投资就超过17.62亿美元。
阿特斯的模式,对于其他头部光伏企业来说难以效仿。道理很简单,母公司的注册地不同。另外,我们可以假设,真要我们所有头部企业都扎堆去了美国,按当下的形势,厂一旦建起来,被对方关门“收拾”,也不是没有可能。话说,我们的邻居三哥不是经常这么干吗?还有,你认为能够拿乌克兰做交易、连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岛甚至加拿大都想据为己有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吗?
所以,即便是化身于CSIQ的阿特斯,本身也存在相当大的变数——IRA会否被废止、导致拿不到后面的补贴呢?特朗普在中期选举中会不会落败呢?下一届美国政府会不会延续这种美国优先、化石能源优先的方略呢?
所以,如何系统筹划、战略前瞻,化整为零,把我们的产能建到中东、北非、欧洲等地去,就成了一种可选项。扎堆在一起,像东南亚四国,固然能形成产业链协同优势,但是现在是形势已经不允许了,证明这样的风险很大。
在此,赶碳号认为,类似钧达股份的阿曼模式,值得关注。
根据钧达股份海外产能规划以及各类关税测算,美国本土组件+阿曼电池产能,有望成为除美国本土组件+电池产能之外、成本最低的一种输美方式。
国金证券在研报中分析,本轮对等关税几乎针对所有非美光伏电池片产区,全球供美产能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成本曲线进一步陡峭。随着非美产能增加关税、美国本土产能获得IRA补贴,虽然美国各类关税、补贴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使供美产能成本曲线的分布形态从低到高呈现为:
1、美国本土组件+电池(含中国企业投资)
2、美国本土组件+其余地区电池
3、其余地区组件+电池。
在美国组件产能理想开工率水平下,对比电池片边际产能的制造成本,美国本土组件+阿曼电池产能的盈利将超过7美分/W。

未来,中国光伏全球化产业链分工的模式,或许就是"中国/东南亚(四国以外)/中东电池生产+目标市场(欧、美)组件组装"的全球供应体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好中东与北非的低关税及区位红利,又能规避关税风险。

目前,中东北非地区本土化产能正快速扩张,包括阿曼在内,上述地区在建电池产能已达50GW,可基本满足美国市场需求。另外,埃及(如博达新能项目)、埃塞俄比亚(Toyo项目)、土耳其等地的优势也在显现出来。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