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保安向游客下跪叩头 日本网友怒了(图)

本届2025年大阪世博会,是日本继1970年之后,第二次承办综合型世界博览会。短短几周,已有超过70万人次入场,科技、文化、城市想象轮番登场。



但在4月17日的下午,现场却发生了另一幕,跟科技无关、跟艺术无关,却在网上迅速爆红:一名身穿制服的保安,在大庭广众下,双膝跪地。

他不是在表演传统礼仪,而是在公众场合,被人逼着——跪了。



“你给我跪下!”

事情发生在当天下午4点左右,地点是世博会西侧主入口。

正值入场高峰,游客络绎不绝,气氛热烈。这时,一声怒吼打破了秩序:

> “你给我跪下道歉!!!”



声音刺耳,带着火气。人群瞬间回头,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情绪激动,站在保安面前挥舞着手臂,大声咆哮。

视频记录下的画面很短,却极具冲击力——那名保安,真的慢慢低下头,跪了下去,双膝落地,背挺得直直的,像是早已预判了这一刻。

围观者目瞪口呆,有人悄悄举起手机,录下了这一幕。



“カスハラ”,在万博现场上演

视频被上传不久,瞬间冲上日本各大平台热搜。

“万博保安被逼下跪”

“カスハラ再现公共场所”

“顾客至上走到尽头”

关键词不断被转发,而视频里那句路人录下的低语,更像点燃网络情绪的火种:

> “这大概就是カスハラ(顾客骚扰)了吧……”



“カスハラ”(Customer Harassment),是近年来日本社会的一个敏感词。它专指那些披着“顾客”外衣,对服务人员实施人格侮辱、语言暴力,甚至肢体威胁的行为。

很多时候,服务人员不是真的有错,而只是没办法反抗。



没人知道,保安做错了什么

截至目前,世博官方并未公布保安与该男子争执的具体起因。

他是不是疏忽了职责?有没有口误?有没有拦错人?我们都不知道。

但视频里的情形很清楚:男子情绪极端,要求保安下跪;保安身边还有另一名同事,只低声说了一句:“算是カスハラ了吧……”



而那位男子最终并未继续纠缠,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离开。旁边的目击者回忆,他的家人神情尴尬,似乎也明白“事情闹大了”。

然而,那一跪,已经发生了,回不去了。

不是第一次,但这一次,是世界在看

在日本,服务人员的“忍耐文化”并不罕见。

过去几年,便利店店员被骂、超市收银员被泼咖啡、餐厅服务生被迫在厨房门口下跪的事都上过新闻。但大多数时候,这些事件最后都以“个别行为”不了了之。



而这一次,发生在关西万博——日本向世界展示国力、科技、人文、秩序的窗口。

发生在人流密集的主入口,有完整视频、有现场证人、有声音、有画面,无法再用“误会”或“个人冲突”去模糊。



法律专家怎么看这件事?

事件发酵后,日本多位法律人士也站出来发声。

知名律师冈野武志表示:

> “即便保安有错,但如果那名男子以威胁、胁迫的方式强迫其下跪,可能构成‘强迫罪’。”



另一位法律专家亀井正贵则补充:

> “判断是否构成顾客骚扰,要看是否存在明确的不当语言或胁迫。如果保安是出于自愿、为了息事宁人而跪下,那性质又不同。”

换句话说:光靠一段视频,还无法法律定性。但心理冲击早已遍及全网。



这不是道歉,这是一种屈辱感

有人问:那名保安是不是太脆弱了?不就是道个歉吗?何必下跪?

但在日本社会语境里,“跪下”不是轻率的动作。

它是一种极致的低姿态,意味着彻底认错、自我否定、放弃体面。在公众场合下被要求跪下,道歉的对象不是公司、不是制度,而是一个陌生人,这早已越过职业道德的边界。

一位网友评论得直接:

> “那一跪,不只是保安跪了,是整个日本服务业跪了。”



他不是失败者,而是被放弃的人

那位保安是谁?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或许他是大阪郊区某处的一户普通家庭支柱,或许他每天搭一小时电车通勤,或许他只是临时工,没有足够权力说“不”。

他没有反击,只是跪了。

不为错,只为息事。

不为愧疚,只为别让事态扩大。



主办方的回应,听起来很标准

万博主办方在事件曝光后第一时间回应,表示将“加强现场安全机制、员工心理支持机制,并确保职员在面对冲突时可以获得及时协助。”

听起来像一份公关声明。

但至少,它代表着:这件事,没有被当作一场闹剧看完就散。



写在最后:让服务回归“平等”

你可以要求服务,但不能要求跪下。

你可以表达不满,但不能以“顾客”的名义侮辱另一个人。

在这个强调“体验感”的时代,我们应该越来越明白:所谓的“服务好”,不是让对方卑微到尘埃,而是让彼此都感到被尊重。

关西万博的主题是“设计未来的社会”,但我们不妨先从“重新设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