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红侮辱丑化模仿 这一次,杨坤开始了反击(图)

刀郎一首新歌《罗刹海市》,让杨坤曾遭遇不少网友的攻击,陷入了巨大争议之中。

而杨坤也是最先开始回应刀郎新歌争议的。

网友说道“差不多可以收场了,别绑架底层了,被你骂的也是底层,罗刹海市这歌可能骂的就是你哦”,他直接留言评论,“最后一句说对了”。





因为模仿杨坤,搞笑博主“四川芬达”遭遇杨坤起诉。

这一事件闹得是沸沸扬扬。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看到“四川芬达”模仿杨坤的视频自然就一清二楚了。虽然“四川芬达”已经发视频道歉,请求原谅,但并未让杨坤满意。另外,甚至风向还发生了转变,杨坤是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之前留几手就曾发文建议杨坤与“四川芬达”一起合拍个视频,一起合作一首歌,来个世纪大和解。

但显然杨坤并没有这样做。

之所以起诉“四川芬达”,并且在“四川芬达”道歉后并未谅解,如今杨坤是不再沉默,终于对此事做出了回应。





杨坤先是坦言,之前没有回应是因为还在诉讼过程当中,一切应该交由法律做出公正的裁决,而不是在网络平台“带节奏”。

可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此事的重点被带偏,让他不得不站出来做出回应了。

也的确如此。

虽然“四川芬达”那些模仿视频已经被下架,而且“四川芬达”还发视频道了歉,但于事无补,纷争是愈演愈烈,甚至风向一度出现了反转,朝着不利于杨坤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杨坤自然就要做出回应了。



当然,一开始杨坤还是很是客气委婉的。

在杨坤看来,作为歌手能被观众以独特声线记住和模仿,是件好事。而且过去模仿自己的大有人在,但他表示从没告过谁。因为他知道一些幽默内容的创作脱离不了“冒犯”,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接受这些“冒犯”也是责任。

身为公众人物,杨坤是清醒的,对于过往那些模仿者也是大度的。

可是对于如今“四川芬达”的模仿来说,却超过了基本底线。

杨坤认为这并不是一般的善意模仿,而是打着“模仿”的旗号发布侮辱丑化的视频,部分视频甚至充斥着低俗擦边内容,完全脱离了“模仿”的范畴。

虽然进行了投诉,但是“四川芬达”并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发布更多恶意内容并且靠此直播敛财,最终才不得不进行起诉。

杨坤表示,这不是针对“艺术模仿者”,而是针对举着娱乐大旗的“网络施暴者”!

虽然“四川芬达”也曾找人沟通和解,杨坤也表示只要公开道歉、停止伤害,赔偿金无所谓。

但没想到,“四川芬达”嘴上说着和解,却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含沙射影的视频,进行道德绑架。

这样的操作,在杨坤看来就是将“道歉”异化为流量炒作的工具。

这令他很是寒心!

杨坤更是怒斥,这就是“炒作赚流量”,而对方反复无常的操作,早已透支了他最后的信任。



对于这样一件事,杨坤直言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娱乐事件了,而自己想守住的也不只是个人名誉,更是作为公众人物应有的底线。

对于模仿创作,他称鼓励充满创意的二次创作和不带侮辱性质的调侃模仿,但坚决反对以伤害他人为筹码的“流量生意”。

最后他表示,选择法律维权不是要扼杀创作自由,而是要为行业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文艺创作不能成为网络霸凌的遮羞布,网络流量不应建立在对他人尊严的践踏上。他也是呼吁广大网友共同守护健康的网络空间,拒绝恶意营销以及违规引流等行为。



模仿名人一直都是流量密码。在现实生活中,模仿更是成为了不少人的职业,甚至还有相关的节目和比赛。

从法律层面来看,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没有明文规定禁止模仿他人。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样的模仿行为,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对原表演者的形象有所贬损、歪曲,哗众取宠,则可以认定为侵犯了表演者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如果模仿是为了获利,有着商业行为,更是可能会被认定是一种以不正当竞争的方式组织的商业活动。

在之前,名人起诉模仿者的事件也有不少。

不管是汪峰,还是刀郎,他们都曾起诉过模仿者,而且也都获得了胜诉。

所以对于这类模仿秀来说,风险是有的,尤其还是商业性的模仿更是存在侵权问题。一旦被诉,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面临巨额赔偿。

当然,一般的影视作品角色模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一旦对相关人员的形象造成损害,则将面临一定的风险。



正如杨坤所说,模仿也是有底线的,网络流量不应建立在对他人尊严的践踏上,对于那些侮辱性质的调侃模仿,以伤害他人为筹码的“流量生意”,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

总之,模仿有风险,一定要谨慎,更要守底线!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