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过去一个月,我们只能在抢发货和观望之间,反复摇摆”,一位中国出口商向BBC中文表示,特朗普发布对等关税后,政策三日一变,出口商们疲于应付。
简单梳理一下,过去一个月,特朗普宣布的对华关税,从34%,到54%、104%,再到145%,甚至一些产品达245%。同时对中国商品的重要转口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政策也在变,先是加征接近50%的关税,又暂缓90日征收。最近,特朗普又表示可能会显著降低对华关税。
不仅如此,电子产品已经率先豁免于高关税的影响。
同时中国则坚持“要打奉陪到底”的强硬态度,甚至在美方官员暗示正在与中国谈判后,中方官员出面否认进行了任何接触。但在4月25日,多家中国芯片进口公司证实,对流片地为美国的芯片进口关税从原先的125%降为0。
对于出口商而言,这种剧烈的变动并不好受。BBC中文采访了位于香港的一家出口服务商GenPark的创始人兼CEO庞国强(Chris Pang)。
GenPark主营业务是利用生成式AI帮中国的出口商进行社交电商营销,目前服务数百个中国出海的中小品牌,其中约半数重点开展中美进出口业务,涵盖服饰、美妆、家居、数码等品类。
对等关税后,GenPark对这些中国出口商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超过50%的出口商认为,受美国关税影响,预计2025年业绩比去年同比下滑,其中预计下滑30%以内的有20%左右;预计下滑30%-70%的有20%的商家,认为下滑将超过100%的有9.42%。
“不过这次中国的政策定力比较强,美国那边明显出现目标不明、政策摇摆的问题”,庞国强表示,所以很多出口商认为中国在这一轮博弈中优势比较大,“最终应该能谈下一个好deal(协议)”,跟第一轮不同。
但对于众多出口商而言,前景依然充满变数,因此BBC中文通过专家和业者的分析与反馈,试图呈现贸易战未来三种情形下对中国的影响。

情形一:高关税持续数年
特朗普在2018年的贸易战所不断加征的关税,事实上持续了7年,甚至跨越了拜登的任期,因此又不少观点认为,特朗普对于关税的执着,可能使中美之间进入到高关税的四年。
而这种压力,在第一个月就已经让出口商们有了痛感。
庞国强介绍,在高关税持续的阶段,我们感受到品牌方和我们的成本被不断抬高。北美的美国的消费者购买热情也在被压制。这些品牌方对关税的态度,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背后的一些供应链工厂。很多工厂在这个关税的冲击下,都减少或者停止了生产。
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苏月认为,在中美之间关税持续超过100%的情形下,如果美国对其他国家也征收50%或更高的关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可能会竞相使自己货币贬值,中国企业加速全球扩张,全球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其他国家则面临中国廉价商品进口冲击加剧,市场失衡状况加重,
“而随着各国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的压力不断上升,全面贸易战的风险随之升级。”
苏月表示,如果对中国高关税,对其他国家20-30%的关税,但不允许绕道转运,那么中国在美国面临事实上的禁运,中国制造商向产业链上游收缩。
换言之,如果美国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都徵高关税,那么就是一场惨烈的全球贸易战;如果只有中国面临高关税,且绕道转运受阻,那么中国将更多生产零件和半成品,然后在第三国建组装厂。
就目前而言,庞国强称,中国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啓动了外贸贸易商帮扶计划,帮助他们将原来计划出货北美市场的货物,转成内需消化。
“在我合作的品牌商当中,约有三成的品牌方,他们除了北美市场之外,同样在中东、欧洲和东盟也有布局,在这次美国关税突增的情况下,他们也把部分原本计划输送到北美的货物输送到其他销售市场,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产品在中国国内进行外贸转内需的消化。”
庞国强还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家中国出口商1年出口30万个宠物笼,而且高关税实施后亏损了400万,但还在大量发货,而且工厂 24小时不停工。背后的逻辑是,他判断高关税不会持久,所以别人恐惧他贪婪,硬扛着关税先发货,但等到其他商家北美没库存了,他就有定价权了,而且在亚马逊这类平台上如果有足够库存,排名也更高。但也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面临价格大幅上涨。
总体而言,如果关税持续,中国还是会承受不小的代价。穆迪分析发给BBC中文的报告中分析,高关税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可能放缓最多1.5个百分点。从该机构预测的4.5%,下降到3%,而中国对今年设定的增速目标是5%。

图像加注文字,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
情形二:关税短期大幅下滑
这种情形目前看来可能性较高。因为特朗普近日公开表示,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将“大幅下调”,暗示其在中美贸易战问题上可能出现政策转向。在本周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坦言目前对中国进口商品高达145%的关税“非常高”,“不会维持在这个水平”,并明确表示“将会大幅降低,但不会降为零”。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下调50%以上,部分商品的税率可能降至35%至65%之间,甚至对不涉及国家安全的产品进一步降低。不过,目前尚未做出最终决定,相关方案仍在评估之中。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近期表态,当前的高关税不可持续,预计双方将很快展开缓和贸易紧张局势的谈判。
“如果在中美谈判时能带来短期降税。那我们相信也会出现抢进货和促销回暖的小高潮。”庞国强介绍,有的客户的货已经生产出来,正在想尽办法发走,比如宣布柬埔寨的对等关税暂缓,就赶紧发;如果突然暂缓和下调,那么不仅积压订单会突然出去,而且会抢一部分提前量,以应对不确定性,因此甚至能看到短期的对美贸易的大幅上涨。
如果美国对华关税大幅调低,苏月认为,中国将增加自美国的采购,导致从包括日本、德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减少。这种贸易转向可能会加剧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紧张,同时在短期内使美国出口商受益。
“若美国在这场耐力较量中率先示弱(当前已显端倪),中国在后续谈判中将占据更有利地位”,荷兰ING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Lynn Song)表示,对中国而言,这种态势至关重要,否则可能陷入对方“得寸进尺”的被动局面。正如中国多次强调的,只要具备相互尊重的基础,谈判大门始终敞开。

情形三:关税在暂缓和加码之间反复
这种情形在第一阶段贸易战中也有迹可循——
2018年特朗普最初以“贸易战好打且易赢”为口号,频繁上调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并不断变更关税清单和谈判条件,导致中美磋商屡屡陷入僵局。尤其是2018年底习近平和特朗普再次会面,同意暂停加新关税,开啓谈判,然而5个多月后,特朗普再次宣布加征关税。
此举被中方看作“讹诈”和“反复无常”,中国在这一轮贸易战中也改变策略,态度变得强硬。
目前(4月25日)双方还未有明确的迹象显示将进行谈判;甚至4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美方不断有消息称中美之间正在谈判,甚至将会达成协议”时,直言:“这些都是假消息。”
但同一天,中国的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同赴华盛顿参加G20的部长级会议,外界猜测此行是否会就贸易谈判进行非正式接触。
无论如何,如果中美双方持续就贸易问题博弈,出口商最为难受,但“生意还是要做的”。庞国强表示,关税在加码和回落之间反复时,那整个供应链和定价规划将会是陷入摇摆不定的一个境地,给供应链和品牌方,包括服务商都会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一些品牌方和供应链,会计划在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北美地区布局近岸的一些仓储,并在东南亚、东欧、南亚等地,设立一些分拨中心,以分散关税和物流风险。品牌方和和他们背后的供应链也会在越南和印度等地增加生产线,在确保任何关税环境下都能快速调整库存和成本,从而既应对当下涨价的压力,又抓住每次政策松动带来的市场机遇。”庞国强称。
宋林认为,对全球制造商而言,短期解决方案包括探索转口贸易与物流路径调整。然而鉴于美国政策的多变性及此类变通手段终将遭遏制的可能性,尽可能降低风险、避免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方为明智之选。
长期以来,中国的确可以通过各国关税差,而进行转口,因此只要不是全面贸易战,中国商品就有空间。但穆迪分析指出,美国政府很可能要求这些经济体加强对出口产品原产地的审查。“我们预计,未来仅更换标签、或含有大量中国制造部件的商品将成为重点打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