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国芝加哥住房管理局的一场常规会议因委员弗朗辛・华盛顿的惊人发言陷入混乱。这位任职十年的资深官员在讨论工作纠纷时突然表示“急需解决生理需求”,引发舆论对职场规范与权力关系的持续讨论。

根据监察长办公室的调查报告,2023年1月接获匿名举报,称某高层在公共场合与多名员工进行“不恰当沟通”。尽管报告未具名,华盛顿主动向《芝加哥论坛报》承认自己就是当事人。现年58岁的华盛顿解释,当时因不满机构律师对工会代表的贬损言论,在情绪激动下脱口而出:“我需要回家满足生理需求”。她强调这句话不针对任何人,且“远不及对方言论恶劣”,认为自己并未违规。
事件发生时,临时董事会主席马修・布鲁尔立即约谈涉事人员。华盛顿承认布鲁尔曾找其谈话,但拒绝透露具体内容。这位同时担任多个住房咨询委员会主席的官员推测,举报可能源于人力资源主管对其频繁质询的不满。住房管理局随后证实正在制定性骚扰政策,但指出委员们近三年均接受过年度道德培训。

争议言论背后折射出复杂的职场矛盾。华盛顿指责涉事律师存在“白人特权式偏见”,认为对方对工会的负面评价有失公允。作为长期居住在公共住房的居民代表,她坚称自己始终秉持服务社区的初心。住房管理局在声明中承诺维护职业操守,但以隐私为由拒绝评论个案。
此次风波暴露出公共机构的制度漏洞。监察报告明确指出,尽管设有年度培训,芝加哥住房管理局至今未建立成文的性骚扰防范机制。布鲁尔虽认可制定专门政策的建议,却未回应具体实施时间表。事件持续发酵期间,华盛顿仍正常履职,其支持者认为这反映机构对资深成员的包容态度。

舆论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部分网民调侃“会议记录值得收藏”,也有评论担忧职场言论尺度失衡。这场意外插曲最终推动芝加哥住房管理局启动制度完善程序,但关于职场表达边界的争论仍在持续。作为美国主要城市的住房决策机构,其后续改革成效将受到公众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