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3日晚,广东陆丰市25岁的男子王某遭胡某秋、林某波两名男子持板凳、脚踹等方式持续殴打近10分钟。
次日,南堤派出所民警以“设备检测”为由扣押监控硬盘,归还时案发时段的20分钟视频被选择性删除,仅保留了前后无关内容。
更为震惊的是,派出所所长胡某波竟然是施暴者胡某秋的堂叔,其在案发7天后才申请回避,就连陆丰市司法鉴定中心也出具的《轻微伤鉴定意见书》,也将伤情简化为“头皮擦伤、肢体软组织挫伤”。
这还没完,2020年6月,王某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最初《死亡医学证明》记载死因为“脑瘤”,四年后,当地卫生服务中心以“笔误”为由将死因更正为“脑疝”,试图切断暴力殴打与死亡的因果关系。
截至2025年4月25日,该案民事诉讼仍在陆河县异地重审。
三刀认为,派出所所长亲属涉案、监控数据“技术性消失”、死因随意修改等细节,折射出的是基层法治生态中“鉴定权地方化”和“程序正义虚置”等系统性问题。
像次日扣押的监控硬盘,归还时案发时段20分钟视频不翼而飞等,如此荒诞的剧情,压根就不是普通的证据灭失,我觉得它更像是权力对真相的公然“绞杀”。
因为当施暴者胡某秋的堂叔胡某波,以派出所所长的身份主导案件调查时,这场本应清晰的伤害案便注定会走向扭曲。
当然,更令人窒息的是司法鉴定的“魔幻”表演。
医院病历上明明清晰地记着“双下肢肌力0级、终身截瘫”,但鉴定中心却出具了“轻微伤”的结论。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感慨:当医学证据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司法鉴定的公信力也就荡然无存。
正如网友痛斥的那样:“瘫痪叫轻微伤?这是把法律当儿戏,把百姓当蝼蚁!”

除此之外,案件审理中的“避重就轻”更令人心寒。
《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至重伤者,将面临三年至十年的有期徒刑;若致人死亡,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
然而,两名施暴者却以寻衅滋事罪被判处一年半,这种对“重伤”认定的漠视,对因果关系的模糊,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再说说所长胡某波,案发7天后才申请回避,期间主导调查、司法鉴定、死因认定、案件定性,似乎在每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权力干预的阴影。
而这种隐形的危害远大于显性的“暴力犯罪”,因为它撕裂的是基层治理的合法性,取而代之的是“权力通吃”的丛林法则。
案件曝光至今,我们必须追问:当监控视频能在派出所“消失”,当鉴定能为权力“弯腰”,当判决能向人情“低头”,基层司法的监督机制是否形同虚设?那些在案件中扮演“推手”的人员,是否真的能被法律严惩?
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老百姓在遭遇不公时,不必依赖网络曝光就能获得及时的正义?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我们不能容忍“一个所长就能一手遮天”的荒诞,更不能接受“迟到的正义”成为常态。
唯有彻查案件背后的权力网络,严惩每一个践踏法律的“害群之马”,才能让“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不再是口号,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照进现实。
这不仅是对本案的交代,更是对所有百姓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