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台媒《中时新闻网》的报道,当地民众拍摄到马公舰上空冒出滚滚浓烟,现场有四辆消防车和一辆吊车紧急驰援。台军方面回应称,火势在第一时间内已被控制,无人员伤亡,起火原因初步判断为维修时通风舱室作业不慎引发。但具体细节仍需等待调查结果公布。
令人唏嘘的是,这艘马公舰曾是台军眼中的“上门面”海。它原为美国海军的基德级驱逐舰“钱德勒”号(DDG-996),本是上世纪70年代为伊朗巴列维王朝特别打造的“安杜希尔万”级防空舰之一,后来因伊朗政局剧变被美国自己收编。服役于1982年,退役于1999年,2006年漂洋过海转卖到台湾,摇身一变成为台海军的“特级战舰”。从建造之初到今天,马公舰的舰龄已超四十年,可谓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古董船”。

其实,马公舰这次事故,并非台海军孤例。近年来,台军在海陆空三军的事故记录简直可以编纂成一本《事故年鉴》。今年初,台军另一艘主力舰“成功”级张骞舰在进行对空射击训练时,76毫米舰炮突然炸膛;而二月份刚服役不到半年的大武号救援舰,也因拖缆回收失误导致主机受损。海军如此,空军也不遑多让:IDF经国号战机爆胎、起落架折断、幻影-2000故障频发,乃至地勤被战机发动机吸入的惨剧接连发生。
问题出在哪?首先,台军的武器装备普遍存在严重老化问题。马公舰这样的基隆级驱逐舰,平均舰龄已逾四十年;即便是台军内部号称“新锐”的成功级护卫舰,也早已服役超过二十年,更不用提那些到了“知天命”之年的济阳级(诺克斯级)护卫舰。老旧舰艇本身就意味着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可靠性低,一旦疏于管理,事故几乎不可避免。
其次,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台军内部的管理混乱和人员素质下滑。近年来,由于兵源枯竭、待遇低下,台军中有经验的士官纷纷提前退役,导致部队呈现出“老头子带新兵”的畸形结构。训练水平下降、执行标准松散,基层执行力和应急能力全面走弱。这种状况下,即便是全新装备,使用和维护环节也难以避免频繁出错,更何况台军大量装备本就属于二手淘汰货。

台当局一方面高喊所谓“自造舰艇”,试图通过“玉山舰”、“海鲲潜艇”等新装备摆脱依赖,但现实却是——新舰质量同样堪忧。玉山舰服役不久即曝出轴承磨损、舱室漏水等问题;海鲲潜艇则因涉嫌贪腐丑闻、拖延工期、技术缺陷而广受质疑。看似光鲜亮丽的军备“成就”,其实只是浮光掠影,难掩系统性沉疴。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台军事勾连加剧之下,美方一方面高价向台军兜售过时装备,另一方面推行所谓“刺猬战术”,妄图将台湾地区打造成反华前沿的“消耗品”。台军购美武器的费用持续攀升,却换来一堆性能落后、故障频发的装备,所谓“安全保障”无非是纸上谈兵。民进党当局执意推动“倚外谋独”,不仅没能增强台湾所谓“自保”能力,反而将整个台海局势推向危险的深渊。
从马公舰这场火灾来看,台军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起起事故那么简单。它暴露出的是一个日益老化、管理失控、战略迷失的军队系统,以及一套正在被民进党当局推向自毁道路的防务政策。今天马公舰失火,明天或许还会有更多马公舰式的事故,最终,代价只会由无辜的台湾民众来承担。

曾几何时,马公舰在台军演习中扮演着“反击大陆威胁”的重要角色,在台媒笔下被描绘得无比威风。然而现实却是,这艘曾经肩负厚望的“战舰”,如今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谈何保卫所谓“安全”?
火光冲天的马公舰,或许正是对民进党当局最无情的一记警钟:如果继续沉迷在错误道路上,只会在更大的灾难中,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